分享

在这场梦里,我不愿醒来,心在梦中,身亦在梦中

 汐梦谣 2020-07-1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说到红楼梦不得不让我想起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不仅是中国历代小说创作发展的高峰,至今仍无一另作可与之齐埒媲美,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瑰奇宏伟之作。正如鲁迅所说:“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 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翻阅《红楼梦》,思绪也跟着情感翻飞,那是曹公留给世人的一场梦,沉醉其中,再难出离。

也许是潇湘馆里的几尾竹子,斑驳着林黛玉短暂的一生。她与贾宝玉的相遇,是注定的,就如同她与贾宝玉的分离。眼泪是她偿还灌溉之情最珍贵的方式,是红尘里的肝肠寸断,是莫大的牵念与奢望。

我曾恨过,恨过宝玉的辜负,若他真的将木石前盟镌刻在心上,又怎容得下金玉良缘?婚礼是众人的骗局,可生活是他自己的选择啊。记得小的时候,妈妈从来不让我看她最喜欢的《红楼梦》,但我还是在一些隐约的话语中得知,最后林妹妹来迟了,吐血而亡,宝玉也出家做了和尚。

怎么到了我可以看《红楼梦》的年纪,一切都变了呢?林黛玉没有来迟,她甚至连去的机会都不曾有,已经在潇湘馆里焚诗烧稿,泪断今生了;贾宝玉也没有出家,他不仅娶了薛宝钗,还与她圆了房,这一段就像我心里的一根刺,穿透了所有深情。

后来听闻,结局是后世之人续接,早已失了曹公《红楼梦》的原味,无意纠缠。

细细回想,那些他陪着她同吃同睡,同哭同笑的年华,都是真真切切的情谊。林黛玉这一生虽然短暂,但从不真正寂寞,在扬州时有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进了贾府,有贾母的疼宠,王熙凤的庇佑,众姊妹的喜欢,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真正懂她的贾宝玉。

那个葬花的午后,风拂过的何止林花春红,还有彼此的心心相知。宝玉一句“你放心”,比黛玉肺腑里掏说出的话,还要真切。那些情谊,彼此都懂,都不该被辜负。

而他们,只是《红楼梦》里的一叹。

《红楼梦》读得次数多了,便发觉每个人都值得细细玩味。

只可惜,我终是难以喜欢宝钗的。或许,她的待人处事无可挑剔,是得体从容的,但她性子里的冷,让一切温情显得“虚”了,总不及林妹妹的“真”让我珍惜。尤其是金钏跳井后,宝钗安慰王夫人那段话,叫人心寒。至于她最后的“意难平”,是自己选的“举案齐眉”。

最让我意外的,是王熙凤。我没想到自己最后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子,果敢干练,狠辣聪敏,贾府上下都被这个年纪轻轻的女子治理得服服帖帖,怎能不叫人钦佩?

她的虚伪,是真实的,她的野心,是明目张胆的,她的悲欢,是极致猛烈的,她笑得放肆,哭得放肆,算得放肆,狠得放肆。贾琏那样的性子可真是配不上如此女子,但他有句话说得太对,“女子太要足了强,不是什么好事。”王熙凤就是太要强,才会落得“机关算尽,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

思虑过甚,命则薄矣。如秦可卿、林黛玉、王熙凤者,皆如是。

到底是袭人,成全了《红楼梦》里唯一一点“好”,不至于如史湘云般,短暂的欢愉后落得终身的寂寞;如妙玉般,欲洁何曾洁,终陷泥沼中;如晴雯般,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终是多情公子空劳牵挂;如李纨般,桃李春风结子完,枉与他人作笑谈……

一件件、一桩桩,一座盛极则衰的宅邸,见证了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力量,让人心痛又心惊。万般皆是命,灵石也好,仙草也罢,男人也好,女人也罢,朝堂也好,庭院也罢,谁逃得过那张滔天的网,逃得过自己注定的命?

可我最终,还是陷落了。

在那些欢笑里,在那些温情里,在那些绵密里,在海棠诗社的聚散里,在大观园的热闹里,在中秋夜的月光里……我真的爱了,爱那醉眠芍药的史湘云,爱那不偏不倚的平丫头;爱那不忘初心的尤三姐;爱那抱诚守真的贾宝玉;爱那冷月花魂的林黛玉,爱极了那一场风花雪月里,所有的欢愉,在那场梦里,我不愿醒来。

眼泪落尽,斑斓收场,还有“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赋予断井颓垣”的曲调回荡在空寂里。

到最后,留给我们的,竟然是一世荒凉。原来人生,真的是一场盛大的孤独,万物皆不能长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