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坚持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对译,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使原文的每一个字在译文中都有着落,译文中的每一个词语在原文中都有根据,竭力保留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例如原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进行家庭聚会。 所谓意译,就是按照原文的大意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根据原文的句子特点灵活处理。 例如原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 文言文翻译要求尽量直译,在直译无法进行或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意的时候,可以采用意译。需要意译的地方往往涉及典故、特殊说法、习惯用法、修辞格等,如果按字面意思翻译,今人可能不理解其内在含义,因此,要换成今人能懂的方式去表达。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原文保留):各类专用名词和各领域中的习惯用语,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爵名、国名、朝代名、书名、谥号、庙号、年号、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要保留。 【例1】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中,“左将军”为官职名,“王凝之”是人名,可直接保留。 译为: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换(古今词代替):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 【例2】 尊君在不?(尊君——你父亲;不通“否”) 译为:你的父亲在吗? 3.补(成分补充):文言文省略某一词语(如介词“于”等)或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兼语)的现象很常见,翻译时要根据语境补出。补出成分翻译时用括号括起来。 【例3】 友人惭(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译为:(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 4.删(删除不译):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能也不必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感叹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词、表提顿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 【例4】 则是无信(则:就是。是,判断句式的结构标志,不译。) 译为:就是没有信用。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如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习惯调整过来。 【例5】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所似何。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所:辅助宾语前置句式结构,不译。) 译: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例8】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于空中撒盐)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三、掌握文言文翻译三标准——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及词语的含义,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走样,不遗漏,不增加。 达:译文明白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表意明确,语言顺畅,语气恰当。 雅:译文要体现原文作者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文笔要优美、生动、简明,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条标准中,“信”和“达”是必须达到的要求,“雅”是高标准,考题中的句子翻译并不一定要达到,没达到也不会导致扣分。在翻译诗歌和整段、整篇文章时,要尽可能向第三个标准靠拢。 四、避免文言文翻译十失误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例1】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 误译:公元1084年6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应译为: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不需要翻译) 2.以今义当古义 【例2】 与儿女讲论文义 误译:和儿子、女儿谈论诗文。 应译为:和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原句中的“儿女”和今天的意义不同,指的是侄儿、侄女等子侄辈的人。) 3.该译的词语没有译出来 【例3】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误译:等你很久,已经离开了。 应译为:(父亲)等你很久,(你)没到,已经离开了。 (“不至”:没到)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4】俄而雪骤 误译:不久开始下雪。 应译为:不久雪下的急了。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5】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误译: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啊。 (句中的“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不翻译)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 【例6】 即公大兄无奕女 应译为:(谢道韫)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7.把使动、意动当普通动词翻译 【例7】友人惭:(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 【例8】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误译:(我们)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应译为: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自己的老师。(“几个人”是泛指,可以指任意几个人,而非特指“我们”) 9.因断句出错而误译 【例9】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误断: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误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哀叹这座坟墓里的人,有一块石碑,也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 应断为: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应译为: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例10】 元方入门不顾。 误译:远方进了门没有回头看。 应译为:元方头也不回进了门。(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并适当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