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斌:互联网新闻学:一种对新闻学知识体系的反思(一)

 Tomsp360lib 2020-07-17

新闻学作为一套知识体系、一种研究领域,在国内的发展沿袭着一种以规范性知识为主的路径,一些特定的知识被默认为是整个新闻学的主要面貌和“知识地图”,影响了人们对新闻学的认知框架和学科印象,新闻学似乎成为一种抽象的、静态的知识信条,既与生动发展的新闻业现实没有充分互动,也鲜有开展在其他各学科的演进中都必不可少的学术史、知识论意义上的梳理和省思。本文旨在从一个侧面对新闻学知识的这种“路径依赖”现象进行反思:也即从当下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现实状况出发,探讨原有的新闻学知识面临着怎样的“失灵”场景,进而反思新闻学知识体系在建构逻辑上有什么样的“盲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完善和迭代新闻学知识体系。

互联网新闻学并非一个与经典新闻学彻底不同的、全新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新闻学基础议题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形态、新机制、新影响等新内容。笔者提出“互联网新闻学”并非出自要建立某种新分支学科的建制化的目标,而是意在把互联网作为一种语境、一种场域,较为系统地检视新闻学既有知识体系的概念、逻辑以及方法论。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新闻学原有知识体系的反思可以从其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范式三个维度展开。

一、对新闻学研究对象的反思

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对于情境的敏感性,新闻研究的对象既包括新闻事实,更需要包括围绕新闻事实展开的新闻活动情境。新闻学的研究范围应当注意适度拓展,从关注抽象化的新闻“事实”到对经由新闻勾连的日常生活的还原。

最初的一批新闻研究都是为了总结新闻职业的操作、规范新闻工作的标准而兴起的,也即遵循一种“先有术、后有道”“职业为先、学理为后”的归纳经验式为主的知识生成模式。无论是西方的新闻专业理念与操作还是中国的党报理论体系,都是从特定历史时期总结出来的抽象知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需要回到原来的实践语境和学术研究语境中去还原,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当前阶段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实践对话,激活学生对普遍性命题的兴趣和对当下现实进行理性分析的能力。

因此,中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建构,需要有理性自觉,对基于历史阶段框架而书写的那些新闻知识,应该给予历史情境以充分的介绍和解释,对基于理论体系框架而书写的那些新闻知识,应该结合现实情境作必要的“降维”解析,如此,才能避免新闻学知识的僵化和无力。更进一步来讲,把研究对象从单纯而抽象的事实扩展为事实和事实的情境,我们可以发掘更多值得探讨的理论维度,延展对于新闻现象的认知宽度。在笔者的教学中,新闻学的绪论除了讲清楚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知识“作为事实的新闻”和“作为报道的新闻”,还会介绍“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作为社会机制的新闻”“作为知识的新闻”“作为对话的新闻”,以及前述“作为交往的新闻”等等这些对新闻业和新闻学的基础性的、前提性的多元认识,随着互联网新闻业的发展,这一认知光谱还将继续丰富。

二、对新闻学研究视野的反思

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作为整体的关联性,新闻研究的视角应当从以传统的机构型媒体为中心到全面关注新闻业的行动者(actors)及其网络化实践(networked practice)。新闻学的视野应该全面反映新闻场域的系统性变革,既看到专业性新闻生产,也关注协作式新闻生产、开放式新闻生产,还要关注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新闻使用/消费的互相影响,以及洞察新闻生产变革背后的支撑性因素,如数据、算法、平台、社会关系等对既有新闻业运行的调节作用。

互联网环境下新闻业的基础性变革首先体现在新闻业行为主体的多元化。第一,新闻研究要对新闻机构以外的其他类型的行为主体分别进行深入研究,逐次厘清各类行为主体的传播理念、社会资源、生产流程、表达风格、影响力机制等基本要素。第二,新闻研究要关注互联网环境下各类行为主体之间的复杂关联。行动主体的多元化引起了新闻业内部的结构、关系、功能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是横向关系,各类主体间正在形成协作式、开放式的新闻生产格局。另一方面是纵向关系,多元主体的行动使得新闻的生产、分发、消费各环节混杂交错。第三,新闻研究还要关注新闻业的系统性变革和作为整体的新闻业。

我们在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效果等方面积累的知识都已经都不能反映复杂而生动的互联网新闻业现实图景。在面对新闻业的整体性变革时,我们应避免认知的单一维度,研究应引入新闻生态(News Ecosystem)、新闻场域(Journalistic Field)、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等更具有系统性关照的研究视角,避免(专业化)媒体中心主义的习惯思维。而且,这些新视角的引入需要结合具体的互联网新闻业场景进行细致辨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研究对象。

三、对新闻学研究范式的反思

互联网新闻学更注重新闻业运行的透明性,从注重新闻的传播结果到注重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协商和社会关系调整,从注重研究新闻业自身的职业行为规律与职业规范建构到更关注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新闻职业的开放与反思及其与社会各界的对话建立。新闻研究的范式须立足于呈现新闻业主体的能动性、主体间性、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等复杂层面,诉求在认识论和知识论层面的拓展,从文化的、实践的立场来丰富我们对于不确定性环境中多样化的新闻创新与转型现象的认知视域。

在新技术提供的参与性背景下,专业化媒体日常运作的“黑箱”在社会公众中的能见度在提升,媒体行业也因而呈现某种程度的“祛魅”和专断话语权的消减。媒体传播领域的透明性所带来的研究问题并不仅仅是“披露”与“展现”新闻生产的“后台”,更深层的意义是提示我们将新闻业的行为主体与其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研究和反思的对象,新闻学要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机构的身份认同、工作边界、社会角色等进行考察,特别是在新闻业走向协作化生产、社会化生产的过程中上述领域被注入了新的成分和内涵,也牵动了新闻业作为一个整体与政治、经济等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嬗变,这有助于我们把新闻业作为一种社会机制(social institution)而非工作种类来看待,进而提高对其反思意识和反省能力。

新闻业与社会的关系在调整中,这也意味着研究新闻业的范式需要随之调整。我们需要借鉴人文社会科学中几十年来面对社会变革所积累的智慧和共识,提升新闻学科对新闻传播现实的洞察力、解释力和超越力。近年来在新闻研究中兴起的文化的和实践的研究立场有效凸显了新闻业行动主体的异质性、建构性、反思性的面向,值得进一步深入应用和发展。第一个层面,是文化范式新闻研究的勃兴,这种考察新闻业的视域指向的是新闻业的建构性和反思性,注重对新闻业运行中的意义发掘和分析。第二个层面,是实践范式新闻研究的勃兴,这种考察新闻业的视域指向的是新闻业的开放性、动态性,如果说文化范式的新闻研究侧重于对新闻业转型中的意义体系的描摹和解读,那么实践范式的新闻研究则更侧重指向这些意义体系背后的多种元素互动过程以及话语和行动的交互影响。

新闻研究借此从对事的关注扩充到对人的关注、对人与物、人与事的关系的关注,关注作为主体的人如何把意义世界和客观世界整合在一起。我们需要关注新闻媒体拥有的社会事实采集与呈现这一关键机制是如何从一项公共需求转变为一个行业的专属职业行为的,在专属化的进程中如何建立起职业边界与职业认同的,而这一专属行为和专属权威又是如何在开放性及协作性的新闻生产环境中发生重构的。新闻研究从立足行业自身探究职业规律,转向从社会外围审视新闻业的运作,从着力于建构职业权威走向搭建新闻业与社会的对话与互动。

作者简介: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社会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