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評人羅傑·伊伯特評《秋刀魚之味》 人生終歸於一人的落寞

 蔡叔刚 2020-07-17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日本版海报

《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展示的是人到晚年时心理状态的影片。片中在表现心理状态是十分细致和成功的,富有悲剧色彩,但又不乏独特的幽默情调。这部影片是小津安二郎最后一部作品,从对人生的理解来看,是小津安二郎把自身的体会全部融汇其中的一部作品,把苍凉的微笑永远留给了观众。本片被列入1962年十佳片的第八位。《秋刀鱼之味》曾被选入日本名片200部。

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其实不关秋刀鱼的事,全片唯一出现鱼的场面,是开头三个男人请老师饮宴一场中的鱼料理,不过那并不是秋刀鱼,而是海鳗。
    
原来小津安二郎在拍《小早川家の秋/小早川家之秋》(1961)时,公司催促下一部片子,他在匆忙之下临时命名为《秋刀鱼之味》。片子要说的不是秋刀鱼本身,而是要带给人一种“秋刀鱼之味”般的人生况味。

 
何谓秋刀鱼之味?不是日本人自然难以有深刻的领会。秋刀鱼最早于每年八、九月份出现于日本东北岩手县附近的三陆海岸地带,然后在十、十一月份南下到东京附近的房总半岛,而到达曾经写诗吟诵过“秋刀鱼之味”的佐藤春夫的家乡纪州新宫,则是次年三月时。无论秋刀鱼出现在何处,均令人有一种秋风萧瑟和寒冬寂寥的凄冷感觉。此外,日本人烤秋刀鱼,在小火炉上冒着青烟,发亮半边黑的秋刀鱼胴体滋滋渗出脂肪沫,味道飘满一室,分外浓郁,人一闻之,更加感觉到秋意凉凉,“秋刀鱼是忠实的报秋鱼,一烤秋刀鱼,便像是风吹透心中隙缝,凉飕飕的感伤随即涌上来”。
  
正因为秋刀鱼是一种报时鱼,因此它也成了日本俳句写作中的一个常用季语。随便登上一个俳句网站进行季语检索,秋之主题下必有它,我们随便也可读到诸如“日暮时分,烧秋刀鱼的人呀,涌满横尾”、“秋深矣,在七轮烧烤横尾的秋刀鱼”、“在七轮烧烤秋刀鱼 秋色满长空”(意译)等俳句,秋刀鱼引发的都是一种深切的秋之味,正如俳圣芭蕉所吟:“暮秋长喈吁,伤时叹世者谁子?西风掠髭须!”

两位年届不惑的学生领着年迈的老师参加聚餐,老师喝得烂醉时,悲从中来。我们在世孑然一身,他对他们说。一直都是如此。他和他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女儿照料他,从未婚嫁,待他过世后就会孤零零得留下来。他告诉平山周平,《秋刀鱼之味》中的主人公,别犯下同样的错误:趁女儿年纪还不算大的时候赶紧把她嫁出去。

“嗯——”,平山周平应声道。没有流露出什么明显的情绪。他和一儿一女住在一起,女儿照料父子两人的饮食起居。还有一个儿子已经成家。他考虑着老师心酸的忠告。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位与女儿年龄相仿的年轻女人就要出嫁。也许老人是对的。聚餐的当天晚上,学生们送老师回家,发现老师和他的女儿经营一家面条馆,她受够了父亲又一次喝得烂醉。她关心她的父亲,但是有了拖累,郁郁寡欢。

你越是了解小津安二郎,《秋刀鱼之味》的导演,你就越发意识到他是多么静水流深。小津安二郎是拍片中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这是他生前最后一部电影。他终生未婚。六十年来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且母亲过世后几个月他也跟着离世。一次次地,他在他所有的电影中,转向相同的核心主题诉求:孤独、家庭、依赖、婚姻、父母与子女。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台湾版DVD封套

当他把这些主题放到电影灯下,这些主题就像多棱体一样在不同的剧本上折射出不同的变体。他的电影全部在他人生体验过的情感空间里完成,其中没有戏剧化的大喜大悲,只有“物哀”——日本人对世事无常、亦喜亦忧的情感表达。

当我不时重看小津安二郎作品时,感到内心需要沉静下来,心平气和。他是一个对人性有着深刻理解的人,对此他没有作出任何戏剧性的言论。我们来到这里,憧憬幸福,渴望事事遂心,我们禁锢在自身的孤独中,生活照旧继续。他用一种非常独特的影像风格来表达这一观念,甚至从一个单一镜头你就能分辨出这是一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他的电影大多发生在室内。他的摄像机以平视的视角对着坐在榻榻米上的人。机位从不移动。他的镜头经常在人进入画面之前就已经开始,并在画面重又空无一人后结束拍摄。他的前景画面foreground framing,从门到窗或者到其他物件,对镜头内的所有物件无微不至、一丝不苟。

与小津安二郎合作过的人回忆道,小津安二郎对道具的安排过分在意。特别是一把小茶壶,出现在一部又一部的电影里,如同制作者的标签。物件本身不如其构成作用来得重要;他经常在一个稳定不动的画面里侧面构图,领着我们的视线前后移动。《秋刀鱼之味》是他在1958至1962年间拍摄的6部彩色电影中的一部,其中他特别使用了红色,吸引我们的视线更深入地进入画面。几乎在每一个镜头中,在前景、中景和后景里,都有个红色或是桔红色的物体。

这些都不显眼。它们可能是一个炉子,墙上的一个标签,挂在衣钩上的一件衣服,一个花瓶,几本书。它们并没有特别的意味,但是因为红色是一种主导色,这些物体领着我们的视线穿过他淡雅的构图,从而避免透过平板的玻璃来理解镜头。所以这些物体给他的电影一种空间深度感,这也嘲讽了3D的虚拟空间。

如果你喜爱小津安二郎,你就不需要别人告诉你《秋刀鱼之味》由笠智众主演。笠智众几乎出现在小津安二郎的每一部电影中。

我们觉得,笠智众总是扮演小津安二郎的角色,矜持、整洁、安静,并且像小津安二郎本人,常常喝很多酒,他更富于沉思默想而喜怒不形于色。在《秋刀鱼之味》中,笠智众饰演的平山周平是工薪一族,在一家未指明的公司里上班,他和24岁的女儿美智子(岩下智麻饰)以及年纪更小的儿子和夫(三上真一郎饰)生活在一起。长子光一(佐田启二饰)已经成家。平山周平高个,削瘦,总是穿戴得体。他的感受留给我们去揣测;小津安二郎更青睐观众自己体会对话中流露出的内心感受。笠智众扮演的角色在不置可否时总是用单音节的“嗯——”来回应。两到三次在《秋刀鱼之味》中,我听到长子也作出同样的回应时,会心一笑。

电影发生在平山周平的办公室里、家里、几个酒吧和餐厅里、他儿子的家里。许多场面里都有不紧不慢的喝酒画面。这些在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中一直都有呼应:在类似的故事《父ありき/父亲在世时》(1942)亦有与年迈老师重聚的场面,同样由既不年轻也不年老的笠智众主演,这一次他和儿子生活在一起。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DVD封套

小津安二郎经历过的事情,只有服军役没有在电影中表现过:上学(在学校里抽烟、喝酒、逃课、被开除),工作,没结过婚,酗酒,孤独,花大量时间和喜爱他的同事们待在一起。这些都是他电影中的元素。他有没有觉得为母亲拖累,有没有想过结婚,我们无法确切知晓。20世纪30年代时期曾有过一些与一个艺妓有关风波的传言。他一直为同一个电影公司——松竹工作,松竹非常敬重他。日本人将他视为日本最伟大的导演,不过不像黑泽明,小津安二郎不为西方人所知。松竹认为他“太日本”而无法走得远,直到评论家唐纳德·里奇Donald Richie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安排他的一些作品上映。

看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的确有这种不胜秋风之感。本来,《秋刀鱼之味》较之小津安二郎刻画老年人晚景凄凉的早期作品《東京暮色/东京暮色》(1957)和表达“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家庭崩解的《東京物語/东京物语》(1953),意境圆看似融平和许多。

实则如汤祯兆所云,“《东京暮色》处理的是一个殊异的家庭,环境造成的不幸为众人悲怆的愁苦配上稳当的理由。《秋刀鱼之味》的平山周平却有儿有女,结婚了的儿子和媳妇(冈田茉莉子饰)也孝顺体谅。但纵然上下都是彬彬守礼的好人家,同样无法减轻老人晚年的孤独难奈。女儿路子出嫁的送别,倒不如说是对老人的告别。因为平山周平的痛苦没有什么不幸加诸身上,于是更强力说明了生途悠悠的折磨。”
   
其实《秋刀鱼之味》开头平山周平的老师父女的境况,可视为作品的一条副线,它正是《东京暮色》母题的变奏与回响,它和平山周平嫁女的主线相互交织,深化了“无论是悲是喜,而人生终归于一人的落寞”的人生实相的主旨,较《东京暮色》更令人难为怀。
   
更何况,小津安二郎拍此片时,正逢母丧,那种人生的苦味,见之于他的日记: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美国CC版DVD封套

小津安二郎心头的这份苦涩,尽皆流淌于《秋刀鱼之味》的影像之中。别的不说,光看片头设计不再使用自三十年代中期他的作品中一直采用的麻布,就可见出他心情的变换。小津安二郎作品的恬静、简净、凝练的风格,正正体现于开头这方素朴的麻布上,反映着他内心平和的思想。这块麻布成为小津安二郎的标签,也成为小津安二郎迷津津乐道的一景,如黄爱玲所说“每次看到片头工作人员的名字,端庄而又看似随意地写在素朴的麻布上面,心里就会踏实起来,就如一个惶孔的迷路小孩,终于回到家门,是的,是这个门口了,只要按按门铃,就会再回到熟悉家。”

《秋刀鱼之味》中不知出于何故,片头不见了这熟稔的记认,那些清雅的树影显得有些紊乱,没有了我们见惯的那份质朴和本真,不禁有些惶然起来。想起来,这是小津安二郎的遗作。不免揣想,是小津安二郎拍此片时对生命的嬗递和时间的流变有了更深切的体认吗?是否拍片前母亲的去世让小津安二郎忧患伤生,于是麻布的温煦变成了湛然冷然的忘川之水和倒映于其间的树木的苍然的姿影?

老人问题是最具有世界性的,因为每个人面对自己衰老的将来都会心怀恐惧。尽管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属于典型的日本平民电影.没有引人人胜的情节、强烈的视听冲击、深刻的哲理内涵,它们仍然获得了世界性的认同和赞誉,证明某些情感是人类共同的。而小津安二郎是最能传神到位地表现老之将近时、男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的导演。他们预感到前景凄凉而无能为力.因为善良和重情,对儿女变得通达而善解人意.但继之而来的却是无法排遣的寂寞孤烛。《秋刀鱼的味道》与《晚春》(1949),表面上看都是父亲促成女儿幸福婚姻的故事,但实际上却是表达中老年男人步入晚景的惆帐心境。

在标准收藏公司Criterion发行的《秋刀鱼之味》DVD增添的访谈解读里,我们看到法国评论人迈克尔·西蒙特Michel Ciment和乔治·派里克Georges Perec的一段电视节目,讨论这位去世十几年后才走进他们视野的伟大电影导演。他们试着描述对小津安二郎作品的印象。迈克尔·西蒙特说:“是日本禅宗,是现时与过去重叠时的喜悦。”乔治·派里克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物哀情结。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澳大利亚版DVD封套

乔治·派里克透露,看到电影情感高潮时——女儿大婚当天,两次泪满盈眶。她转过身,身着传统新娘礼服,光彩照人,这样她的父亲看着她。他们在想什么?她一直认为她不该结婚,因为父亲兄弟没有她无法安排生活。最后她还是达成父亲的心愿。我们甚至都没看到她要嫁的那个人。她朝着走去的人不是重点,重点是她要离开的人。平山周平望着她:“嗯——”。打量着。赞赏着。默许。没有欢笑。分别的场面对小津安二郎而言如同暴力。电影没有表明父女感情深厚或者相依为命。他们只是被安顿在固定的存在中,而婚姻打破这一存在。

斋藤高顺作曲的电影配乐听上去很西式(的确,意大利式),一如任何一部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配乐一样。这不是不合时宜;西方音乐曾经为日本人所熟悉。配乐动听、怀旧,没有了叫好声,而表达出没有言说的话语:我们继续生活。竭尽全力。我们满足自己的命运。世事变迁。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平山周平独自在家,待在走廊空空尽头的厨房里。他给自己倒了杯茶,可能是从伴随小津安二郎一生作品之旅的那把普通而又独特的小茶壶里。依旧是制作人的标签。

电影《秋刀魚の味/秋刀鱼之味》(1962)英国蓝光版封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