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的机甲动画为何「长寿」?

 真友书屋 2020-07-18

被日本ACG文化熏陶多年的我们,对于「机甲」并不陌生。

然而,该怎么定义「机甲」,却依然是一个难题。

  interview⋯⋯冰川龙介  

▲ 冰川龙介,自由作家、动画研究学者

知日:当我们谈到「机甲」时,似乎会看到动画的出产数量一直远高于原创漫画作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冰川:从表现层面来看,在刻画巨大机器人形态方面,影像所带来的便利性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角色的一举一动、影像构图在胶片中的不断变化,不仅能够生动呈现出体型上的巨大,也能够将战斗场景的悲壮感传达给观众。虽然漫画同样可以借助不同的表现力,描绘上面这些情节,但是难度却要高得多。

▲ 《ALDNOAH·ZERO》(2014)

从企划层面来看,因为机甲动画一直有固定的观众群,所以动画制作(特别是原创作品)的企划书更容易得到放行。比如动画《ALDNOAH·ZERO》,其导演青木英之所以选择机甲这个分类,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原创作品能够获得成功。

知日:一般意义上,「机器人动画」几乎被视同于「巨大机器人动画」。那么像《铁臂阿童木》和《哆啦A梦》这样,以人形或者袖珍尺寸登场的机器人,又该如何去认识呢?

冰川:像《铁臂阿童木》和《哆啦A梦》这样的作品,之所以难以归类,恐怕是因为其所对应的类型片数量不足的缘故,因此未能形成气候。

纵观机甲动画的发展历史,有部分作品得到热捧,也引发了后续创作上的模仿。但是在那之后,却没有大量类似动画跟进,形成动画产业潮流,缺少足以让人感受到风格变化的「节点」。因此,当我们讨论广义的机甲动画时,将这些等身大小或者更小尺寸的作品群,作为一个子集看待会更妥当。

而从《铁人28号》中最早的远程操纵设定,到《魔神Z》中可搭乘形态的转变,观众第一次意识到,「机甲(机械)与人类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而正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才让他们的一体化显得更合理,最终完成单方面无法完成的任务」。这种认识,最终发展为「装甲」(Cyber)概念的形成。

▲ 《魔神Z》剧场版(2017)

从这个概念出发,我想借助人的意志所构成的是「机器人」,而无人的情况下就是「机甲」了。如今,智能手机等设备的能力与人类意识也已经一体化,这是过去未曾发生过的,而智能手机本身又不存在人格。拿这个例子来理解「机甲搭乘了驾驶员才能成为机器人」,应该会更容易一些吧。

▲ 《ALDNOAH·ZERO》(2014)

知日:动画制作中,为什么将机甲设定的工种定义为「Mechanical Design」,而非「Robot Design」?

冰川:这属于创作过程的问题。机甲设定师在一部特定作品中,需要设计的是全部「机甲」,所以才被称为「Mechanical Design」。

比如说,在敢达系列作品中,不仅是作为主角的机器人(机动战士Mobile Suit),就连作品中登场的机械装置、白色基地、姆赛巡洋舰也全部由大河原邦男先生设计。除此之外,只在特定集数中出现的通信装置、手枪,甚至是火炬等小道具,也全部出自大河原之手。因此,只要认为机器人是机甲设计中的一环就够了。当然,肯定也会有一些作品,要求设计师只负责机器人的设计工作。

▲ 《敢达 G之复国运动》(2014)

知日:曾一度面临衰落的机甲动画,近些年来却又涌现出大量原创作品,您怎么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