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金丸:【附方】戊己丸、香连丸

 昼三夜二205 2018-09-15

左金丸

《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六两(180g)    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60g)(现代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g,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才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本方一名回令丸,《医方集解》又名萸连丸。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皆用于肝经实火,胁痛口苦等证。但左金丸主要用于肝经郁火犯胃之呕吐吞酸等证,有降逆和胃之功,而无清利湿热作用,泻火作用较弱;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经实火上攻之目赤耳聋,或湿热下注之淋浊阴痒等症,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和胃降逆作用,泻火之力较强。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呕吐吞酸,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制酸止痛;胁肋疼甚者,可合四逆散以加强疏肝和胃之功。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附方】

1.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  吴茱萸  白芍各五两(各10g)  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6g),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功用:疏肝理脾,清热和胃。主治:肝脾不和证。胃痛吞酸,腹痛泄泻。

 2.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连  吴茱萸  二味同炒,去吴茱萸,加木香。功用:清热化湿,行气化滞。主治:湿热痢疾。下痢赤白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茱萸,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1:“肝火胁痛。”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然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临床报道】

王氏以本方加味治疗胃炎吐酸112例,其中高酸性胃炎69例、浅表性胃炎26例、胃溃疡17例。热证加竹茹、青蒿;气虚者加党参、白术;湿阻中焦加苍术、厚朴。结果:治愈98例,显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7%[王在武.左金丸加味治疗吐酸112例报道。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94;(3):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