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写作遇上“瓶颈期”

 windy天意晚晴 2020-07-18


最近一段时间,写作遇上了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以往很顺利就能完成的一篇文章,可现在常常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总想放弃。一位朋友跟我说,坚持日更很难,很容易就掏空了自己,你不如暂且休笔,放松一下,充实充实自我再继续。

她说得很有道理。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总是输出,而输入又远远不够的话,大脑很容易被清空。但我并不想搁笔。在我看来,坚持就像爬山,遇到陡峭的山峰,与其停在原地苦苦思索,不如四处走走,也许可以找到其它的路。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只要每天写一篇就好,至于写得怎么样,好不好,暂且不去管它。

可这次的“瓶颈期”与以往不同。以前的时候,主要卡在不知道如何选题上,常常为写什么发愁。日更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没有素材,如果你的定位过于狭窄,很容易就会出现“今天该写些什么”的问题。

而这次,却卡在“该怎么写”的问题上。

一个重要问题是,虽然文章的逻辑在大体上比较合理,可是在讲述道理的时候层层递进地却不太好。通过一个事例引申道理,就该像剥洋葱,一层层剥开,最后讲到人心的最深处。这样的文章,契合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

可是我在讲道理的时候,总把握不好逻辑,不是让盆子里的水细细流出来,润物无声;也不是直接把水泼了出来,畅快淋漓;而像是不小心踢了一脚水盆,洒出了些许水花,虽然漂亮,却没有把水全倒出来,读着总有凝滞的感觉。


另外一个问题是,在语言的描述上。我常常用一个简单的词语代替那些能打动人心的场面描写。原因嘛,就是描写能力还很欠缺。比如我在叙述的时候,很少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我在写朋友失恋的场景时,是这样写的:

她打来电话:我们分手了。

其实,为了给读者更好的代入感,细节描写很重要。

或许可以改为这样:

她独自站在静谧的雨夜,看着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手里握着电话:“我们分手了。”波澜不惊的语言却似一枚炸弹,在我耳边炸开。眼前浮现出她那瘦小且孤独的身影,在异地他乡,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痛。

信息就能丰富很多。

找到了自己的缺点,一时间却手足无措,因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于是,常常好容易写完一段,可是看看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删掉,又写,再删,到后来变成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

之前的文章总是做着表面功夫,讲述着大家都明白的大道理,只能算是文字的“搬运工”。现在读的书多了,思考也深入起来。试着把笔触探入到人性之中,可是总感觉把握不住“度”的问题。有时候糊里糊涂也不知道自己挖到了哪一层。更痛苦的是,有时候感觉“真理”就在那里,可是怎么也抓不到,就像猴子捞月,大多数时候捞到的只是个影子而已!

这些问题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多时候,写着写着就感觉文字已经不受自己控制了,好几次,写完后,发现跟最初设置的主题差了十万八千里。


写作,居然成为一种痛苦。

我开始觉得,这次的“瓶颈期”将是决定我的写作何去何从的分水岭。放弃,是最舒服的选择,也将抹杀我近半年的坚持;可是继续,需要很大的勇气。

我想起武功高手练内功的场景。从一个新手练到中等,是最容易,也是进步最快的。可是再往前,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可能会有好几年只能停留在一层,静待一个突破的时机。

我开始相信如果我能顺利度过“瓶颈期”,写作能力肯定能跨一个台阶;过不去,我只能在写作的外围兜兜转转,永远也进不了那个玄幻的大门。

我承认,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突破口”,只能仅凭毅力和自觉坚持,但绝不会放弃。写作,本来就是一种思考。如果写作只关注个体的成长旅程,而不去分析“多数人”的心理规律,那么,文章的思想性就达不到一定的高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下我能做的,就是不断去写,不断尝试,不断思考,也许明天,也许后天,也许下一个时刻,我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此我的“武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哦,错了,是“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