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淹死)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树枝)石(石片),以堙(填塞)于东海。” 一只小鸟,有多大的力量,哪能填平大海?但它为了实现复仇的理想而奋不顾身,那自强不息的精神,多么悲壮,令人震撼,肃然而起敬意。顾炎武,明清易代之际一位普通而又了不起的读书人。在清军铁骑横扫中国,天崩地裂,海水群飞的乱世,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斗争失败后,浪迹天涯,拒不事清,潜心著述,以明遗民终其身。一介寒儒,虽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对顾炎武《日知录》中名言所作的概括)的呼唤,掷地有金石声,今已成为我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在这首诗中,顾炎武以“精卫”自比。它,正是顾炎武暨其所代表的民族义士们的化身。诗属古体,通篇四韵,两仄两平:“苦”“古”,“海”“改”,“期”“时”,“多”“窠”。文意由两段对话和一段旁白构成,章法十分奇特。“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这四句,假设有人不能理解“精卫”的行为,对它发出诘问与规劝——世界上不公平的事多了去了,你为何要徒劳无益地自己苦自己呢?为何要用自己微小的身躯,永无休止地衔树枝填海呢?“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这四句,是“精卫”的回答——我要填平东海,哪怕身体沉没,决心也不会更改!看不到大海填平的那一天,我的心跳是不会停止的!“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这三句,转为作者的旁白——哎哟!您看,在西山衔树枝的鸟儿还真多,鹊儿燕子来来往往,好不忙碌,好不热闹!可它们衔树枝,是在营造自家的小窝啊!《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袖陈胜在给他人当雇工耕田时,面对没出息的伙伴,慨叹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套用其语来讨论此诗之旨,我们也可以说——“燕鹊安知精卫之志哉!”同书《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汉代名将霍去病在汉武帝为他建造府第时,豪迈地表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套用其语来讨论此诗之旨,我们也可以说——“寇仇未灭,无以家为也!”从创作艺术上着眼,此诗主旨的达成,在于巧妙地利用了《山海经》原典中“西山”“衔木”等两个关键词。“西山”既有“精卫”,自然也可以有其他鸟;“衔木”竟可填海,而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功用本是垒巢。由此合理想象,乃生发出“鹊”“燕”等“众鸟”及其“衔木”“自成窠”的情节,作为反衬,更加立体地凸出了当代“精卫”——亦即顾炎武们不恤“小家”,心系“大家”(国家、民族),以“匹夫”之微躯而勇于担当“天下兴亡”之重“责”的崇高形象。 欢迎楼友们继续在公众号专辑后面,留言您想请教钟教授的有关诗词方面所有问题。答案会在本刊陆续公布。 另,此是属于钟教授的个人专辑,如您觉得内容不错,点赞红包会入钟教授专辑专用帐户。钟教授语,读者关注阅读就是支持,赞赏的红包,都用于赠书(钢笔字诗词,书,刊……)。投桃报李,非以为报也,永以为好也!请赞赏钟教授专辑的诗友们加小编微信号15021309959,小窗赐知地址,以便邮寄。小楼周刊投稿格式,例: 重游盖竹山 章雪芳(浙江) 山盖青青竹,风描水墨图。 孤身随细雨,踩痛落花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