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康平古墓(四)之后刘东屯二号墓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编辑制作:康平法库微同城

(ID:ddaqian200012) 

辽宁省康平县后刘屯二号墓

铁岭市文物办公室

康平县文物管理所

   1982年8月,康平县小城子乡后刘东屯村北1公里处的坨坑内,发现一座砖筑马蹬形单室辽墓,该墓已为村民所毁。9月,我们对这所辽墓进行调查,编号为一号辽墓。同时,我们在该墓附近进行了调查。又发现了七座墓葬,亦多被掘毁。由于自然风沙与人为破坏严重,我们于1985年8月13日至9月2日,对一号辽墓北侧的一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编号为二号辽墓。(参看墓葬分布图)。

    后刘东屯位于小城子乡西北4公里,墓地在村北1公里处的沙丘中,周围白沙丘岭纵横不断。墓地东有林带,相距250米;西南为后刘东屯,相距1700米。

      二号辽墓在一号辽墓北侧30米处的黑沙坨岗上。较一号辽墓地面高10米。黑沙坨岗上有四堆碎砖,南、北及中间三堆呈一线排列,东侧一堆,各堆相距均为5米余。我们分别清理了四堆碎砖:东侧碎堆下发现牛骨,下挖1.5米,未见遗物和异常现象;北侧碎砖下挖1.5米,未见遗物;南侧碎砖砖下挖3米深处仍有整砖与碎砖,在距地表0.8至1米的土层中,发现绿釉鸡冠壶、陶壶碎片、鸡冠壶碎片与地面采集的绿釉鸡冠壶碎片是一器之物;中间碎砖下即为二号辽墓,墓底距地表10米。据此情况分析,南侧碎砖当是墓道门上建筑物遗存,东、北两堆碎砖是地面建筑物遗存。墓西侧被雨水冲刷成沟,未见碎砖。这种现象为以往发现的辽墓所少见。

后刘屯二号辽墓清理工作由孟庆忠主持,参加清理工作的有裴耀军、周向永、张大为、潘国庆、郭宝安、张少青等同志。清理过程中,阴雨连绵,塌方两次,给清理工作造成很多不利因素。现将墓葬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结构

      二号墓为砖筑方形券顶单室墓,系夫妇合葬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顶坍塌,墓室东壁中间倾倒,墓门偏西南,方向225°(图版拾,3,2,图5--1)。清理期间因阴雨不停,故墓门外及墓道未做清理。

      墓门:高1.7、宽0.9、进深0.3米,单层券顶。门口以碎砖封门,门外紧贴门口单砖砌封门砖一道,宽2、高1.35米。

甬道:顶内高1.8,宽0.9、进深1.95米。两壁错缝平砌砖,至1.25米处叠涩起券,顶部叠涩剖面呈人字形,最后横立砖封顶,甬道顶上平铺八层砖,宽2米。甬道地面未铺砖。在甬道前沿,墓门之上叠涩砌挡土墙,墙身后倾,高2.55、宽3.8米(图版拾,6)。

墓室、长、宽各3.1米,四壁错缝平砌砖,高至1.75米叠涩起券,四坡微拱曲,存高2.3米。墓室底部铺砖,周围平铺竖砖,止甬道两侧墙,又平铺一周横砖,中间平铺七排横砖。砖长30、31,宽16、17,厚5厘米。

两具人骨架置墓室北侧,头东向,仰身直肢,左男右女。女尸头骨粘结铜质鎏金凤冠(图版玖,3)腰部有革带饰件。骨架下有木板残块和褚红色碎漆片,应是木制尸床的遗迹。墓室中偏北,放置白瓷“官”款葫芦形执壶一件。白瓷小碗二件、影青瓷碟八件。墓室南壁近门处,置铁灯檠、箭囊铁钩、铁骨朵。箭囊腐烂,仅存两条环曲呈丁字状的铜片,上有小钉。箭囊中矛式铁镞与灯檠锈蚀在一起,灯檠柱足均断,箭囊可能原挂在南壁上。东南角放置狗骨、狗脖套、马肋骨、铁剑、鸡腿坛。铁剑位置略偏西,剑锋向南,柄残身弯,原悬挂在墓室东壁上。东壁中间偏南放置铁勺、铁凿。东北角墓壁平口处有铁矛一件,已锈蚀粘结在墓砖上,銎内有木柄痕迹,可知原竖立在墓室东北角处。西南角放置马具,角器、铁铃,马具饰件出土于距墓底46至76厘米土层中,说明原悬挂在西壁上,因皮革腐烂渐自脱落而埋在墓内淤土中。角器在马具处墓地上。铁铃在南壁下墓底处。西壁中部偏南,放置铁剑镞、鸣嘀。又偏东处置砺石一块。

从葬式及出土文物置放位置看,该墓未被打扰。

二、随葬器物

      该墓出土瓷器十一件、铁器六十五件、铜器一六四件、银器一件、石器一件、角器一件、秞陶器二件,计二四五件,分述如下。

白瓷执壶 1件。碎残复原,无盖,柄残缺。白瓷胎,细腻坚硬,薄壁。直口,广肩,圈足,葫芦形,底阴刻“官”字。器身饰莲瓣纹,施白釉,光亮莹润。口径3.3、上腹径8、下腹径14.3、通高20.4厘米(图版玖,图5--2,3)。

影青瓷碟 8件。一件完整,余残缺。白瓷胎,壁较薄。六花瓣式口,弧腹,圈足微外撇。里表饰青白秞,秞光滑明亮。圈足底露胎呈褐色不挂秞。分大小两种,高3.5、口径11.2、12、底径7、、7.5厘米(图版玖,6;图5--2,2)。

白瓷小碗 2件。白瓷胎,薄壁坚硬。五花瓣式口,弧腹,圈足微外撇。施白釉,明亮滑润,口径8.7、底径3.6、高4厘米(图版拾壹,1;图5--2,1)

铁矛 1件。侧刃尖锋,长筒圆蛩,銎内有木柄痕迹。通长21、銎径3.6厘米(图5--3,3)。

铁骨朵 1件。骨朵呈球形,圆筒圆銎,銎内有木柄残痕。骨朵与筒相接处做铁箍状。通长10.7、骨朵径3.8、筒长6.6、銎径2厘米(图版拾,5,图5-3,6)。

铁灯檠 1件。檠柱、足残断。盘形盏,圆筒形芯。圆柱两端分两条铁片与盏相连固定,柱下分三足。通高12.4、盏径14.5、芯高3.5、径2.2厘米(图5-3,1)。

铁钩 1件。用圆铁条做钩,扁柄渐窄,端外折,长13厘米(图5-4,6)。

铁剑 1件。柄残。两侧直刃,顶端缓受尖锋。残长73、身长69厘米(图5-3,7,图版拾,1)

铁凿 2件。扁身斜刃,卷銎,銎内有木柄痕迹。长18.7/12.5、身宽1.7、1.1厘米(图5-3,4、6)。

铁勺 1件。勺呈铲形,扁柄渐窄,端外折。柄与勺衔接近直角。勺长12.9、宽1.9、高0.5、柄长14.5、宽2至1厘米(图版拾壹,4,图5-3,2)

铁马蹬 2件。环梁高鼻,踏板呈椭圆形,两边向下卷曲,中间凸起圆棱与梁相接。通高21、鼻高5.5、宽11、踏板宽8.5厘米(图版拾壹,2,图5-3,2)。

铁铃 6件。二件完整,余残缺。通体呈椭圆形,空腹,两半合成,接合处凸起角棱,上有环状鼻孔。通高7.5、径6.5、鼻高1.2厘米(图版拾,4,图5-3,5)。

铁镞 47件。分四式。

Ⅰ式  矛式镞。通长9.5厘米(图版拾壹,9,图5-4,4)。

Ⅱ式 铲形镞。平刃圆脊束腰,尾有残断木梃。通长10厘米(图版拾壹,5,图5-4,1)。

Ⅲ式 平头镞。通长10厘米(图版拾壹,3,图5-4,2)。

Ⅳ式 燕尾镞。通长10、叉锋宽4.5厘米(图版拾壹,3,图5-4,3)。

鸣镝  2件。均残。鸣镝木制,圆身,两端细,中间粗,扁身偏上有三孔,与共鸣腔相通,燕尾铁镞梃插入中间,尾端连木梃。残长10.3厘米,鸣镝径2厘米(图拾壹,3,图5-4,5)。

鎏金铜配饰 88件。分五式。

Ⅰ式 盾形。大小两种,背三钉或二钉。长3.8、2.5,宽1.6,、1.5,厚0.5厘米(图5-5,2、5)。

Ⅱ式  蝉形。平底圆顶,背一钉,面呈半圆形。大小两种,长2.2、1.7,宽1.6、1.5、厚0.7、0.8厘米(图5-5,2.5)

Ⅲ式   桃形。中间有圆孔,背二钉。径1.29至2.1、厚0.8厘米(图5-5 ,6)。

Ⅳ式 铲形。方圆顶,曲线底,背二钉。长1.8、宽2.3、厚0.4厘米(图5-5,1)。

Ⅴ式   泡形。一种有扁桃形孔,背二钉。径3-3.5、厚1厘米(图版拾,2,图5-5,3)。一种有扁圆形鼻,断面呈勺形,背有二钉。通长4.3、径3.5、厚1.3厘米(图版拾,2,图5-5,15)。

Ⅵ式 通体呈豆角形,两端呈花瓣形,中间有扁桃形孔。长10.1、宽2、厚0.8厘米(图版拾,2,图5-5,8)。

鎏金铜带卡 8件。分二式。

Ⅰ式 桃形。有大小两种,背分别有二钉、一钉。通长3.6、3.1,宽2.9、3,厚1.1、0.7厘米(图版拾,2,图5-5,13、14)。

Ⅱ式 扁环形。分大小两种,背分别有二钉、一钉。通长6.6、2.1,宽4.4、2,厚0.8、0.4厘米(图5-5,11、12)。

鎏金铜带箍 5件。均为长方形环状,大小不同。长3、3.3、宽2.3、1.9、1.7、1.5,高0.8、0.7厘米(图5-5,7)。

鎏金铜凤冠 1件。残缺。两侧为展翅卷尾凤,凤爪下个连一鹿,两凤间为两只羊以角顶托一颗火球。带状额箍,箍面阴刻卷叶纹与圆圈纹。通高约11、宽16厘米(图版玖,3,图5-6,1)。

鎏金铜质革带饰件

带銙 9件。近方形,凸起曲线边缘,下有扁桃形孔,两侧饰卷草纹,中间为飞凤图纹,背二钉,并有同样大小铜片与铆钉连,相夹革带。长2.6、宽2.4、厚0.5厘米(图5-6,3)。

带銙 尾 1件。残缺。呈盾形,凸起边缘,饰龙凤图纹。长5、宽2.2、厚0.4厘米(图5-6,2)。

带饰 10件。分三式。

Ⅰ式:盾形,饰卷草纹。长2.2、宽1.1、厚0.3厘米(图5-6,8)。

Ⅱ式:半圆形,饰卷草叶纹,上与带箍相连。长2、宽1.8、厚0.5厘米(图5-6,9)。

Ⅲ式:桃形,饰冬青纹。长1.3、宽1.2、厚0.4厘米(图5-6,10)。

带箍 2件。长方形环状,有大小两种。长1.7,宽1.3、1.2,高0.5、0.6厘米(图5-6,6、7)。

带卡 3件。扁环形。通长2.8、宽2、厚0.6厘米(图5-6,5)。

牌饰 1件。残缺。形如飞凤。残长4.8、宽2.9厘米(图5-6,4)。

套圈 1件。残缺,用鎏金铜片制作;嵌钉在皮革上。

银饰管 1件。出土于女尸骨腰部。用银片卷曲焊接而成,两段用银质圆片封堵,中部钻有小孔。通体阴刻卷叶与圆圈纹。长8.2、径1厘米(图5-6,11)。

角器 1件。以鹿角为器。长7.5、根茎1.9至2.7厘米(图5-7,3)。

砺石 1件。青灰色砂岩石质,略呈长方体,石面磨平下凹,说明使用时间较长。长33、宽3.8-5.4、高5厘米(图5-7,2)。

秞陶鸡腿坛 2件。一件碎裂。缸胎,制作粗糙。圆唇外卷,短颈流肩,直壁平底。施茶绿秞不及底。口径8、高31.2、肩颈13、底径12厘米(图版拾,1,图5-7,1)。

三、结 语

1、砖筑方形券顶单室墓是辽墓常见的形制,但墓门以上砌挡土墙却不多见,出土的瓷器均为辽瓷精品,特别是白瓷“官”款葫芦形执壶尤为少见。据目前考古资料,“官”款白瓷器应为定窑产品②,此墓所出白瓷“官”款执壶与白瓷小碗、影青瓷碟应为定窑瓷器,并具有定窑早期白瓷特点。该墓出土的鸡腿坛,与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出土的鸡腿坛形制大体相同③。出土的铁铃,也是以往发现的辽墓多不多见。从该墓形制、葬式以及出土文物判断,后刘东屯二号辽墓应为辽代早期偏晚的墓葬。

2、该墓为夫妻合葬墓,两具尸骨下有木制尸床。所出凤冠及革带饰件施以凤纹,是辽代贵族所佩戴。革带与内蒙古通辽县二林场二号辽墓④、辽宁锦州张扛村辽墓⑤出土的革带形制大体相同,但纹饰有所区别。在辽代,五品以上文官佩手巾、算袋、刀子、砺石、金鱼带⑥。该墓出土凤冠、凤纹革带、砺石等文物,显示墓主人较内蒙、锦州二座辽墓主人更为高贵。后刘东屯二号墓出土铁骨朵,其用途可视为兵器,亦可视为仪仗,也表示着墓主人的身份。综上所述,后刘东屯二号辽墓是辽代贵族夫妇的合葬墓。

3、该墓虽未有扰乱现象,但墓室东壁倾倒,说明被挖后,由于雨水冲击,流沙灌注,增加了侧面压力而造成,致使墓顶坍塌。执壶盖不见,柄残缺,当时不能随葬残缺器物。墓道门土层中有绿釉鸡冠壶碎片。此种种迹象表明该墓曾被破坏。该墓出土一件银饰管,可想当时随葬不仅此一件。男尸骨上未有任何佩戴饰品,显得与女尸骨身份绝不相称。这种现象表明,该墓可能早年被盗。

4、该墓地面上有四堆碎砖,从砖头看有细沟纹,是辽早期青砖。四堆砖头有序排列,仅西侧雨水冲刷成沟,未见有砖头。这表明当时有地面建筑,其规模结构不得而知。可说明该墓不是一般的墓葬,可属陵园性质,提出讨论。

后刘东屯二号辽墓的葬制及出土文物,为研究契丹文化诸多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执笔者 张少青

                                      注          释

①《辽宁康平县后刘东屯辽墓》,《考古》1981年10期。

②李炳辉:《关于“官”“新官”款白瓷产地问题的探讨》,《文物》1984年11期。

③许玉林:《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12期。

④⑥张柏忠:《内蒙古通辽县二林场辽墓》,《文物》,1885年3期。

⑤刘谦:《辽宁锦州市张扛村辽墓发掘报告》、《考古》1984年11期。

                                原载《考古》1988.9

欢迎在文章下方打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