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旦兴衰(3)男旦的兴衰

 戏迷知音 2020-07-18
现在习惯称的男旦,或称乾旦,是在女性伶人不能登台的特殊时期产生的,他最早的来源是周宣帝发明的弄假女人,兴于隋唐,盛行于明朝,到清朝稳定政权后,对有伤风化的种种行为进行了限制,当然也包括削弱女性在演出中的地位,甚至不允许男女同台,因此舞台上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性来扮演,因此而产生了男旦。
  “因男班无女角,故青衣、花衫等旦角皆以男性承之,且注重跷功,扮相好的足可以乱真。甚至有的公所招的男伶还要缠足”。 由此而见当时戏班中,由男演员替代了女性角色,形成了现在人们常说的男旦。
男旦就是旦角。京剧的行当无性别之标!我们都知道旦角是戏曲中一个行当的统称,有其独特的表演程式,旦角又是一门艺术,但男旦绝不是行当,更不是艺术!男旦只是一个代名词,是一个性别的标志,更确切地说就是一些人用来忽悠别人,甚至是掩盖畸形恶趣的一块遮丑布

梨园子弟称为伶人


    在解放前,对表演戏剧的人,不论男女都统称为伶人,伶人一词是由优孟衣冠而来。

     优孟是楚国人,他曾穿戴楚国故相孙叔敖衣服帽子,并模仿他神态,以讽谏楚庄王,这应该是最早的演戏,当时的戏还是乐舞,到宋元以后,戏曲逐渐形成,艺人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登场演戏。

       在古语里优伶都是演艺的意思,后来统一简化成伶人了,解放后伶人的称谓消失,都改称演员,您看,不管怎么变换,也没有什么男旦坤旦之说,即使在解放前,提到男旦坤生这样词汇频率也是很少的。



 要说起来男旦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形成与发展,也是挺灰暗的。在清朝统治后,削弱了女性占据舞台的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男性,而刚刚占据了戏曲市场的男伶们,又因魏连生的到京,使像姑堂子扩大化,当时以唱旦角和小生为主的男伶们,基本上都做起了侑酒卖笑的生意,供达官贵族们玩弄,这些男伶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而那些玩弄男旦的贵族富商们,俗称“老斗”。


     
文章中就提到“当时的士大夫们酷嗜男风,置正事于不顾,梨园行的像姑堂子在当时颇受欢迎,捧角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演艺者也是隔岸独唱后庭花,在咸丰、同治年间,戏曲很兴盛,其魔力非是从艺术上取得的,而是趋奉迎合所得”。可以说在当时男旦的生活状态是很糜烂的,很多也是为了生计被迫而为之。

这里还需要提到一个重要人物就是清末民初的田际云
 
 

 田际云是高阳人,名瑞麟,自幼就聪颖过人,12岁入乡绅赵某出资组建的双顺科班学花旦兼小生,后到天津演出名声大噪,15岁又蜚声上海,并以《斗牛宫》一剧轰动剧坛,得艺名“想九霄”。他很有创新的头脑,旧戏与当时的文明戏发生联系,就始于田际云,田际云是秦腔花旦,而其在天乐组成玉成班时,大胆尝试秦腔与皮黄的同台演出,也是首创,这就是后来人们习惯称的“京梆两下锅”。同时他还很具有政治头脑,积极参加了变法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又逃到南方,后来慈禧太后没有追究他的责任,赦免他并让他进宫侍奉。
虽然田际云也是唱旦角的伶人,但他最恨私寓(就是伶人侑酒充当像姑),认为是伶界的羞辱,一直努力去割除,曾欲上书请令禁止,但因有人买通史瑞贤御史,而上奏,以伶人田际云勾结革命党,编演新戏,辱骂朝廷等罪名,于宣统三年三月十九日被步军统领衙门逮捕审讯,查无实据,关押百日后释放。
他并没有灰心,民国政府成立后,又联合俞振亭、谭鑫培等人再次请令禁止,经内务部及外城总厅批准,像姑堂子才被取缔。又以女伶兼营娼者,一并予以禁止;
田际云还集合了梨园有名望者,组成正乐育化会,也就是后来的梨园公会,呈请教育部门立案,投票选举谭鑫培为会长,田际云为副会长,管理梨园事务。
各剧团原先都是以班命名的,田际云带头一律改为以社命名,以区别于当时的风月场,所以民国之后的剧团都称为社,比如“扶风社”“群声社”等等。
相公堂子的取缔,让很多男伶得到解放,这应该是以田际云为代表的艺人们努力的结果,虽然是取缔了像姑,但没有真正提高艺人的地位,以梅兰芳代表的戏剧人依然在不断地努力争取者。
1930年梅兰芳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演出,把中国的戏剧之美介绍了美国人,并赢得了博士之誉,这在当时是很轰动的,中国人被外国授予博士,在当时只有两人,梅兰芳先生获此殊荣,不仅是他的荣耀,也为伶人们争了光,使伶人的地位真正地提升了一大块。

 从清朝之初淡化坤伶,到北京禁止坤伶登台,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坤伶的力量明显的削弱,原先在京的坤班,或解散,或零星的转移到天津等地。田际云在京期间,也接触了一些由伶而妓的同业,他积极提倡恢复女子唱戏,但清政府统治下的北京城并没有开放女伶唱戏,虽然省外有女子戏班存在,也是应付宅门堂会,这些戏班称不上是女伶,只是班子,也侑酒陪笑,有的还有其他副业。
到清光绪庚子年左右,李毛儿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个女子戏班,当时称为髦戏班。在男伶为主的时代,女伶一直被欺辱着,那时的女伶是不允许进后台的,当时后台忌讳女人进出,一防有流弊败人嗓子,二是嫌弃有污秽,这不过是男人欲独霸舞台的一种借口罢了。

很快辛亥革命使清政府破产了,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在田际云、俞振亭等人呼吁下,北京开放了女班,于是俞振亭来天津约角到北京演出,女性以一种不可抗拒之势,压倒男伶,呈现了阴盛阳衰之像,故此谭鑫培曾感叹“男不如梅兰芳,女不如刘喜奎”在当时的舞台,确实也只有梅兰芳能与之抗衡。


女班初来北京之时,还没被禁止男女合演,但是女班的强势,使男班无法立足,于是正乐育化会请当局禁止了男女合演,再到男女班合演,却是有经历了很多的波折,关于男女合演的话题,我看还是留在后面专门去讲为好,这里就不占篇幅了。
在坤伶大量涌现之后,男伶的命运也出现了危机,男扮女之风也在渐渐地消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专业戏曲学校不再招收培养反性别学员,男旦和坤生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解放后能在舞台上的男旦,也为数不多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男旦演员都遭到迫害,文革结束后,这些健在的男演员,或是休病在家,或是被聘到戏校教学,而登台演出的,除去宋长荣外,其他的上座率都很差,很多人甚至没戏可唱。男性旦角演员,到宋长荣、梅葆玖这一代人为止,也就算是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了。
 在九十年代初,男旦还处于低势,电影《霸王别姬》公映后,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全民追哥哥的风潮愈演愈烈,男旦也在所谓的专家和所谓的学会吹嘘支持下,又重新被扩大化起来,一夜之间,男旦这个词汇又跳入了人们的眼帘,尽管怀有各种目的的人在鼓吹呐喊,国家正式院校至今没招收男旦学生,所以现在的男旦,都是票友,即使进入了正式院团,也无一例外地是票友下海。
 
更有些知名或不知名的老太太,老男旦,不挑也不捡,只是挂着个弘扬京剧的旗号,教男旦票友,说教其实也未必真能传受点什么,毕竟年岁在那了,很多东西想教也未必能走的出来了,男旦们倒是不管你教不教什么,能挂上个名就是资本了,就可以招摇撞骗了。
您说国家都不号召培养的男旦,您还用所谓的热心去教什么呢?最好的解释也就是填补点自己的空虚,赚点寂寞钱吧。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像刘冰那样的,拜个豫剧的马金凤,非要传承京剧的梅派,确实马金凤拜过梅兰芳,但是究竟跟梅兰芳学过几出戏,掌握多少梅派戏,这恐怕都能明白吧。这大概就是老太太收男旦,赚点寂寞钱的后遗症吧。
 
还有些不甘寂寞的票友,技无半点,却开始标榜颜值多美,多出色,多第一,开始胡说八道地大谈阔论男旦行当,男旦艺术,甚至还恬不知耻地公开收徒,这些票友无非是把旧时代男旦的恶习都完美地继承了,诚如一位朋友所说,现在的一些男旦并不是想学什么艺术,而是想满足自己的异装癖,满足一些的人娈童心罢了。
结束语
以上主要还是谈了男伶旦角的发展过程,没有涉及到更深层次的问题,究竟男演女是否合适,其实这个问题在坤伶重新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就有了争论,咱们下一期就接着谈男伶与坤伶吧,欢迎您的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