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旦兴衰(6)男女合演第一声

 戏迷知音 2020-07-18

     1913年1月1日北平市开始全面禁止男女同台,但是堂会性质的演出是允许的,在津沪等地,也还存在男女合演的情况。最初的几年,虽也有些呼吁男女同台,终是人轻言微也没起什么波浪。在七年之后,也就是1920年北京出现了经济萧条,各戏园也不景气,上座率不佳,除梅兰芳班演出收益还可以外,其他各伶皆难以维持,于是内外城戏园的各老板,联合呈请公安局社会局,希望能允许男女合演,终未被批准。










二十世纪初  中国话剧蓬勃发展时

       那时还没有话剧这个词,话剧被称为新剧。新剧大部分都是在校园内由师生们参与演出,所以就时常会有一些男女合演,著名的戏剧教育家,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熊佛西,在1922年就发表了《我希望学生新剧团实行男女合演》的长篇文章,文章中写道:

      就戏剧言语动作而言,要逼真自然,这就需要下功夫才行,但是有一种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的逼真自然,就是男扮女女扮男,人的语言动作,若干部位要受生理部位的支配和限制,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别,异性的模拟不可能逼真自然,这是无可厚非的,这就是天然的限制,要想打破这种限制,只有男女合演。这对于维持片面风化和维护三纲五常的人是反对的。

       这篇发表于1926年的《红着脸儿谈男女合演》长篇文章,主要说的也是新剧,但男女合演不是一个剧种的问题,是整个演出市场的问题。文中提到:

       “戏剧的本身不是专属于男人或女人的,人生的一切转移进退,都是脱不了男女的支配,不论戏剧内容如何,是躲不开人生的,我们岂可因为名教,风化这些事,去破坏戏剧的本性呢?我们是人,为什么要装猴子?明明是男人,为什么要女人去扮?走起路来扭扭捏捏,说出话来滴滴娇娇,白净的脸上再贴个小胡子,那才是演南洋景了。明明是女人,为什么要请腰还壮的男人去扮?说话像驴叫,走路扭捏的要命,这又何尝不是南洋景?男女合演问题,是戏剧上的根本问题,没法否认的问题。”







     实际上,在1928到1930年期间,关于男女合演的呼声是最高的。与此同时,1928年7月30日在北平举行了一次义演,1928年8月出版的第三期《北平画报》这样报道:

    “两旬前开明义务戏,女伶新艳秋与杨宝森、李万春合演《宝莲灯 劈山救母》,此为北平未有的新气象。”这是从禁止男女合演到解禁前公开的第一声,这次男女合演也成了一块试金石。








      在这次男女合作义演之后,俞振庭看准时机,又再次上书警局,8月14日北平特别市公安局局长赵以宽将呈文递交市政府,并呈请市长批复,8月29日得到回复,请求男女合演而被拒

       从禁止男女合演开始,社会上就有很多不同的声音,支持男女合演的的占多数,同时俞振庭也没停止去争取,在刘荫庭的协助下,多次呈请警局要求男女合演,又多次失败。

       刘荫庭就是刘荣森,字号荫庭,是奎德坤伶社的主要负责人物,原是警界的职员,投身戏曲事业,先助胞弟武生刘荣萱成名,又使女徒盖荣萱执坤武生牛耳,后造就爱女刘又萱成为新剧小生人才,他处事干练有魄力,民国初,北京排挤坤角时,他协助俞振庭开男女合演的先河,又与文艺名手常小彭合作,创办同德社专演时装新戏,惨淡经营了八、九年,竟成为华北最权威的坤班。1938年冬,北京奎德社解散,他又以该社主事人的身份,倡导与天津两班合流,出演北洋剧场,演出新剧很受欢迎,1939年6月16日刘荫庭突发脑溢血病故。

俞振庭

       前面多次提到的俞振庭,在民国时期,他是活跃北京剧坛的显赫人物,俞振庭小名五儿,故世称俞五,在他的戏剧生涯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两件事,一件是戏曲演出中,楼上添卖女座,为文明园东楼首创,一件是在1912年冬到1913年春,将女伶请到北京演出,先在香厂席棚演出,随后入文明园,造成了民国的北京戏曲舞台,四、五年的阴盛阳衰景象,他开演夜戏,改良戏单、戏报,倡导男女合演等等,在近代京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俞振庭凭借自己的威望,善于提携后人,梅兰芳崭露头角时,就是在文明园的俞振庭戏班,民国后梅兰芳脱离田际云的戏班首演梅派新戏,也是在俞五吉祥园的戏班内,就是余叔岩在嗓子恢复后,初次登台也是在俞五的戏班,每夜入三庆园演出,所以余叔岩的红跟俞五也有一定关系的。

新晨报

   
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

      
男女合演讨论

新晨报

 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到1929年算是一个高峰了,很多报纸杂志都对此发表看法,倾向就是支持男女合演,因篇幅所限,将《新晨报》的部分内容做些汇总如下:

在封建时代,对于女性,无论是婚姻、遗产、学问等等都有一种蔑视和玩味的色彩,如今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早已在一个水平线上了,取缔男女合演的本意,一是有伤风化,二是维持男角。

实际上从禁止男女合演以来,男角有无拆白行为,女角有无私奔行为,翻一下旧报就可以清楚看到,从津沪的男女合演到北平堂会的男女合作,也未闻有甚问题。

至于维护男角的营业,只要看看津沪两地,他们的营业不但不没受到影响,倒是以互助的精神,相得益彰的。且男女合演可以充分改革旧剧,促成艺术的进步。

男伶中花旦青衫等每多欠缺,女伶中花旦武生亦觉勉强,这是性质不同而已,男伶虽五官清秀,偏饶妩媚,也难脱男子的风度,再如二路旦角,每个动情,辄觉醜人作态,使人欲吐,女伶则不然,大凡年轻女伶,既有天生女儿奉,若深加造就,既能避免这种状态。

男女合演可以消除阶级概念,提高女伶的地位。同时还能鼓励女伶奋斗进取,进而引起女子自立的精神。

关于男女合演的批复
1930年1月18日

       经历了1929年此起彼伏的各种关于男女合演的讨论之后,1930年1月18日市府发布命令,指令公安局据姜海全等呈报在广德楼男女合演戏批示通过

     同时由教育局公安局又联合拟定了取缔新章四项,除由公安局特令各管区取缔查禁外,并在各剧院门口张贴,告诉大家遵守,这四项包括坤伶有独立的化妆间,后台严禁闲人围观,坤伶扮戏时除跟包,均不得在内逗留,淫邪戏不得表演,丑角应注意插科打诨的尺度。



1930年1月30日
北平合演第一声

     进过缜密的安排,1930年1月30日俞振庭雪艳琴在广德楼开启了北平男女合演的第一声,同时刘宗杨绮鸾娇在吉祥戏园也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剧目,由此禁锢了近二十年的男女同台演出被重新开启,梨园界又是一片新气象。

历史回眸
       洋洋洒洒地把男女合演的历史写完后,关于男旦的话题也算告一段落了,虽然后面还将有几篇关于伶人伶事的文章,但与男旦的关系不大,在结束男旦话题之前,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脉络:

578年

北周宣帝宇文赟继位,广召杂伎,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别出心裁地创造弄假妇人,为男旦之始

604年

隋炀帝杨广继位,弄假妇人渐渐兴旺

712年

明皇李隆基继位,建立了第一个正规戏曲学府,一些简单的女性角色由女人来扮演,弄假妇人此时红火起来

1505年

明正德朱厚照继位,内臣宠狎男风盛行,是历代陋习最严重的时期,弄假妇人开始兴旺,产生了专供人娱乐的场所

1636年

清朝建立,规定官宦封爵的不得嫖妓,私坊开始兴旺,像姑或相公,陪酒侍乐,在王公大臣中,“跨相公”之风盛行

限制女性参与娱乐,女乐开始衰败,男乐取而代之,男扮女开始成为戏曲中必不可少的。

1744年

魏长生来北京谋生,开创了雏伶盛装侑酒,使士大夫趋之若鹜,伶人开始涉足像姑行业成风,相公堂子扩大化

1782年

魏长生奉禁入班相姑之风稍有平息

1790年

四大徽班进京演出,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形成了京剧,京剧中的女性角色一样由男性扮演。

1900年

八国联军统辖北京,认为相公是恶俗,遂令取缔,京津两地相姑表面上绝迹。女伶出现,有男女合班演出

光宣年

田际云、俞菊笙等上书朝廷,请呈禁止相公与私寓,最后只是私寓被限制。

1912年

2月底  北京开放女伶,女伶陆续进京演出

3月24日 颁布了民政部批准警厅重订管理戏园规则,坤伶可进京演出

4月29日 北京政府发布《严禁相姑通告》,彻底取消了像姑,结束了男伶旦角和小生不光彩的历史

5月30日 外城巡警总厅颁布通令禁止女伶兼营娼妓,伶妓被取消。

6月3日 正乐育化会(即后来的梨园公会)向外界言称,男女同台有伤风化,以此来压制刚兴起的坤伶

7月7日 外城巡警总厅颁布《重订管理乐户规则》及《重订管理娼妓规则》加强对娱乐市场的管理

8月19日 警厅发布维持风化的公告,对文明茶园男女合演予以惩罚

9月12日 外城巡警总厅发表公告停止男女合演

1913年

1月1日 北京政府颁布了男女分演的禁令,从本日起北京全面禁止了男女同台

1928年

7月30日 女伶新艳秋与杨宝森、李万春合演《宝莲灯 劈山救母》,为男女合演解禁前公开演出的第一声

1930年

1月18日 北平市府发布命令,指令公安局据姜海全等呈报在广德楼男女合演戏批示通过

1月30日 俞振庭雪艳琴在广德楼开启了北平男女合演的第一声,同时刘宗杨绮鸾娇在吉祥戏园也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剧目。男女合演全面解禁







      从周宣帝创造弄假妇人开始,到男女合演的全面解禁,历经了1352年,有人会问,为什么截止时间要推到开禁男女合演时呢?这是因为从允许坤伶进京演出,到男女合演的开禁,历经了十七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坤伶因为嫁人、配角等原因,坤班开始凋零,而男伶旦角艺人,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了培养,后来占据舞台的四小名旦,以及像李金鸿、阎世善等人都是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男女合演后,出现不少优秀的坤角人才,像童芷苓、吴素秋、言慧珠、李玉茹、白玉薇,侯玉兰等等,而男伶旦角在舞台的地位逐渐成为弱势,特别是解放后国家不再培养反性别演员,同时对男旦的演出也不再提倡,加上不断增加的禁演剧目,使一些男性旦角演员或改行或入戏校充实师资力量,总之,还能活跃舞台的男性旦角演员寥寥可数。

     由于国家不再培养男性旦角演员,所以解放后至今,所有戏曲学校没有再培养过任何一位男性旦角演员。而男旦公认的,到张君秋为代表这一批演员,换句话说,也就是解放前培养的一批男旦演员为止,就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而从弄假妇人到1949年,整整经历了1371年而今打着各种旗号的男旦们,无一例外的都是票友或票友下海。即使上过戏曲学校的大专班,也还算是票友出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