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直面康平千年陈家坟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康平法库微同城制作

图片:陈家坟原址

     有人类活动,才会出现墓葬,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和墓葬相对应,辽金时期的生活居住址在康平发现的数量几乎和现代行政村的数量几乎和现代行政村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说,千年以前的辽金时期,契丹人和女真人在康平分布的密度一点也不照现在差。这一方面反应映了康平在辽金社会稳定时期物质增长,人们生产活动范围广泛,呈现出鸡犬相闻、村落栉比的祥和情景;另一方面也说明,康平在辽金时期的地理位置愈发显现出其重要性,这里的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上百个这一时期的遗址是康平辽金历史丰富,辽金文化繁荣的见证。经过多年的调查,基本掌握了康平辽金时期遗址的大致分布情况,对这些一致的分布面积、内涵特征、标本的丰欠程度都有了概括了解。这时期,有些遗址还因为遗物丰富而做过多次调查,个别遗址还因为基本建设工程涉及而做过考古发掘,陈家坟遗址就是经过科学发掘的康平境内辽金时期居住址。

相关链接:遗址与遗迹

     都是考古学术语,是考古学所需要研究的对象之一。遗址是指古代人类居住过的,或曾经从事过生产活动和战斗过的地方,如城址、宫殿址、洞穴址、村落址、工场作坊址、矿山冶炼址、道路桥梁址及古战场遗址等。遗迹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及其他活动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如居住址、墓葬、宫殿、矿井、作坊、城堡、都市以及窑穴、灶炕等。简单说来,凡是不能搬运的就可以称作遗迹,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遗址也是遗迹的一部分,而且是遗迹中规模较大的一部分,二者在概念上有部分重合性的。

      故事从一座小村庄开始。也许在外人眼里,这座村座仿佛定格于时间之中,遗址独立,安宁静谧,亘古不变。村子看上去就像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有人从这里经过或偶尔来这里,也会觉得这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辽北的小村子,人们在按一定的生活节奏重复昨天的故事,每天的日子就像复制下来的一样,如果不是高速公路设计路线从这里经过,甚至这个村名都很少有人知道,即使是考古专业人员,也只有在以往的调查记录中才可以找到这里。1980年文物普查的时候,在这里曾发现过一处辽金时期遗址,但在康平到处可见的辽金遗址里,这个遗址也只是上百个这类遗址中很普通的一个了,这就是两家子乡的聂家村董家窝堡屯陈家坟遗址。

      陈家坟遗址在董家窝堡屯北一里地的地方,遗址西边1公里左右有一条河——八家子河。当年这条河对在陈家坟这地方生活的那些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河。那时这条河的水量可能要比现在大的多,这条河和这个遗址的关系,怎么估计也不过分。遗址所处的地方还真不怎么高敞,但它选取的位置却相当好:斜坡向阳,遗址的东、西、北三面地势隆起,虽然全是沙丘岗地,但却像是一把椅子的椅子背一样,护着这个遗址。2005年夏天,确定阜新到四平的高速公路从这里穿过,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基本建设需要碰到的古遗址先要进行考古发掘,等发掘完之后才能进行基建施工。所以,这年秋天的时候,辽宁省考古所的专业人员对陈家坟遗址首先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动土的面积有500平方米,发现了遗址有房屋和房址附近当年人们用来倾倒垃圾的灰坑。活没等干完,天冷了,工作人员只得暂停挖掘,一直到第二年也就是2006年的时候,才又重新进入考古工地,继续发掘。转年的这次发掘,考古人员把遗址要揭露的面积在原来500平米的基础上,又扩大了700多平方米,连同2005年那500平方米,总共到了1200多平方米。发现了房址2座、灰坑43个、灶址4处,还有4条灰沟和2处冶炼遗址,出土文物60多件,是多年来辽金遗址发掘中从未有过的大丰收。

先说发现的灰坑吧

      灰坑是干啥用的?说白了,就是人们在房前屋后挖出的一个坑,便于往里倒杂物和生活垃圾用的。古人居住的条件艰苦,但人们也都非常讲究环境卫生,各家没用的细碎杂物、破瓶烂罐、残骨余渣啥的,都倒在坑里。经过上千年的堆积,灰坑本身就成了可以说明遗址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另外灰坑里的东西,如盆罐碎片等等,也都成了分析遗址文化性质的依据。所以灰坑的发现在遗址考古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陈家坟遗址揭露的面积只限于高速公路征地占地的范围,还没能依照遗址整个占地面积去挖,但就是这个小地方,就发现了43个灰坑。这些灰坑形状不同,考古人员归纳后认为有6种样式:

      第一种是圆形斜壁平底的,共发现了14个。坑里一般都有泥质灰陶片,坑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其中的5号灰坑直径才0.7米、深0.36米,坑里除了有泥质灰陶片外还发现了一些铁块和10枚铜钱。

第二种是圆形直壁平底的,,发现了9个。由于这种灰坑很多,延续的时间也都很长,于是就出现了在以往的那个灰坑旁边又挖有一个新灰坑使用情况。这种遗迹关系在考古学上叫“打破”,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就发现有8号灰坑被14号灰坑打破。8号灰坑直径1.24米、深0.36米,坑里出土的遗物有丫形铁器、铁棒、泥质灰陶盆、罐的口沿、陶片和半圆形石器等;14号灰坑直径1.27米、深0.68米,坑里除了发现填土里夹杂有碳渣外,还在这个坑里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泥质灰陶片、灰陶盆、盆的口沿,桥状耳,甚至还发现了铜带卡和纺轮。

        第三种是圆形浅平底的,发现了14个。如这类灰坑中的26号灰坑,直径1.14米,深0.1米,坑里出土遗物有泥质灰陶盆,罐的口沿和为数不多的黄白秞瓷片等。

      第四种是锅底形的,发现了4个。这类灰坑里出土的遗物都不多,有的不见任何文化遗物,而且坑口也都很小,不到1米,像3号灰坑和10号灰坑,都属于这种情况。

      第五种灰坑是椭圆乡圜底的,只发现1个,编号为15灰坑,直径0.67米~1米之间,深0.24米,坑里也只发现了泥质陶片。

       第六种也只发现了1个,是不规则菱形,直壁平底。36号灰坑,规模在灰坑中里是最大,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10米。坑里边发现的遗物有泥质灰陶的罐、盆、瓮的口沿、器底、钻孔的陶片和篦齿纹陶片、圆陶片、布瓦纹,还有黑秞和白釉瓷片等。

再说灶址

    在陈家坟遗址里还发现了4个灶址,因为这4个灶的周围没有任何房屋遗迹,所以考古人员认为这些灶址应该是专门用于在野外生火时形成的用火遗迹。灶址的特征是应该有灶坑、灶口、烟道等现象发现,而且总在一个地方烧火,时间一长,就会在那个地方形成烧结面,有坚硬的红烧土。一般说,使用一次两次甚至十次八次也不容易形成灶址,需要长期使用才能形成上面说的几个特征,陈家坟遗址这4个灶的情况,就符合上述几个特征中的一个或几个,因此说这类遗迹是灶,还是有所根据的。

     1号灶址是用石头砌成的,但垒砌的痕迹已经不见,石块已经坍塌,用碎陶片和几块石片做灶底,灶底的地方有一层厚2厘米的烧结面,灶周围有经长期火烧火烤后形成的红烧烧土面。这个灶址是在距现今地表0.63米的地方暴露出土的。灶口是椭圆形的,口朝西,灶口不大,直径0.3×0.4米,进深约10厘米。灶周围发现有灰陶盆和罐的口沿、器底和带有附加堆纹的陶片等。

     2号灶址很浅,去掉表土就露出了灶的红烧土面,也是椭圆形的灶,灶口也同样朝西,灶口直径0.24×0.35米,灶口旁边分放一件陶盆的口沿和一块石头,不知道是啥用意。2号灶虽然没有发现像1号灶那样的垒砌石块,却在灶的东侧发现了两条烟道,在灶底和烟道旁边,也都有很硬烧结面,厚有1厘米。

      3号灶在2号灶的东边40厘米的地方,这个灶是用布纹瓦和一个陶盆的口沿搭成一个圆圈,灶口在西北方向,也是椭圆形的,直径0.3×0.4米。这个灶从灶底形成烧结面的程度看,好像使用的时间不是很长。

4号灶灶口也是朝向西北,灶是圆形的,直径54厘米,深16厘米。灶底有近6厘米厚的烧结面,和3号灶相比,看来这个灶使用的时间很长。

第三说说灰沟。

      遗址内发现灰沟的情况在考古作业中并不常见,灰沟是今天的考古学家给这种遗迹起的名字。这个沟在当时到底是干啥用的?咋形成的?现在还是个谜,或许只是当时的一条小水沟而非人工所为。沟里往往含有很多文化遗物,,甚至比灰坑里发现的文化遗物还要丰富。这类灰沟长在4米~5米,深20厘米到1米不等。陈家坟遗址发现的4条灰沟形状都不是很规整,因此这个不规整的形状就让人很难和人工有意挖出的沟来做比较了。1号沟呈西南东北向,长4.4米,沟宽1米左右。沟深浅不一,西浅而东深,沟里发现的遗物有泥质灰陶罐和盆的口沿、器物底、布瓦纹残块、瓷器有黄白秞瓷碗的碗底、青白釉瓷片、铁条等。2号沟略呈南北向,长5米,深约20厘米,沟口宽1.1米。沟里出土有布瓦纹块、陶盆口沿、灰陶器物残壁、乳白釉瓷片、铁刀柄,还有马牙等。3号沟在发掘区的东北角地方,成东西方向,长近8米,口宽1米,沟里也发现泥质灰陶器物的口沿、器底、布纹瓦残块和白瓷片。4号沟呈东西方向,也是5米长,口宽1米,深43厘米,这道沟和附近两条沟相连,沟里出土的东西都是与在另外几条沟中见到的那类陶片、瓷片和碎瓦。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