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法库微同城编辑制作 图片来源网络 巴尔虎山 如今的法库县巴尔山不但风景秀丽,还有很多交代遗址,巴尔虎山在辽代叫石熊山,山南面的的四家子乡四家子村就是史料记载的辽代宗州城所在地。巴尔虎山不但有辽代皇帝朝圣山的传说,还有萧绰(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浪漫爱情故事。巴尔虎山记录了辽代的从兴起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也是训练辽代精锐部队的军事基地。这里曾驻扎着辽代的精锐部队,巴尔虎山的城子山遗址和点将台仍在向世人述说着契丹的民族史。 “契丹”本意为镔铁,即很坚硬的铁。他们用这个来命名自己的民族,是表示自己民族的坚强、强大、百折不挠。在今天的俄语里面,“中国”也都发“契丹”这个音;在拉丁文、阿拉伯文当中,“中国”也都发“契丹”这个音。契丹建立的辽,在极盛的时候,版图“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辽史▪地理志》),是一个幅员万里的大帝国。907年,契丹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一个强大势力。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契丹王国强盛,1125年,辽为金所灭。可以说,契丹对于北方的开发建设,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历史贡献。 契丹能成为统一北方的大帝国,必然有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辽代最精锐的部队在哪里?这支部队曾有什么辉煌战绩?……20世纪80年代,随着韩德让所建的头下军州——宗州城的发现,这些问题我们找到了答案。 宗州城遗址 《辽史·地理志二》载:“宗州,下,刺史。在辽东石熊山,耶律隆运以所俘汉民置。圣宗立为州,隶文忠王府。王薨,属提辖司。统县一,熊山县。”宗州, 原为耶律隆运(即韩德让)所建之私城,圣宗立为州,原应是头下州,宗州,属东京道。后耶律隆运死收为国家行政建置,统有“熊山县”。据《地理志》说,宗州“在辽东石熊山”,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北蕃地理》载:“宗州,治熊山县,在熊山之阳,东辽水,南至显州一百里”。《辽东志》说,“熊山,(开原)城西北一百九十里,在辽河西岸。”根据考古挖掘和专家考证,史书记载的宗州城就是位于法库县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原来的宗州城址开始命名为“四家子城址”。巴尔虎山就是辽代“石熊山”。 辽代宗州城遗址 四家子城址,处在开原至懿州的交通道路上,这是很重要的。由庆云县(今康平县小塔子村)向西南行,经今法库镇西去即到四家子(即辽宗州),相距为四十里;由此又西去,到彰武县苇子沟乡土城子村(洪州站,实即辽代横州),相距为七十里;又由此西去,至懿州(今阜新塔营子村),相距为一百二十里。这条道路,尽管在今天高等级公路普遍修筑情况下,依然使用,是法库县北部乡村东西交通的一条主要道路。辽代的宗州城处于重要的军事要地,这里至今还留存战国的燕长城的残垣,辽代的点将台。南可抵御宋军,东抗高丽,西御西夏,这里山峦叠嶂,大小山峰99座,易守难攻,适合练兵。特别是宗州由辽圣宗时期宰相肱骨大臣北府宰相韩德让亲自管辖,故而这里的部队是圣宗时期的嫡系部队。这也从史书上得到印证。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韩德让跟随萧太后南征,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攻至澶州,促成辽宋签订“澶渊之盟。统和二十九年(1011年)韩德让还以高龄出征高丽,大胜而归。重熙十三年(1044年)十月初,辽兴宗亲领骑兵十万渡黄河至金肃城,分兵三路向西夏进攻;重熙十八年(1049年)发兵三路进攻西夏。在这两次战争中,三路中的中路军队其中有兴宗皇帝特意从辽太祖在石熊山处秘置军队中抽调一万骑兵。第二次战役中北道行军都统耶律敌鲁古击败西夏的三千骑骑兵,“获李元昊妻及其官僚家属”获大量牲畜而还,重熙十九年(1050年),西夏国李谅祚遣使上表,“乞依旧臣属”而兴宗在石熊山抽调的的骑兵在这两次战役中起到一定作用。 巴尔虎山必应祠 由此可见,辽太祖在石熊山秘置的部队一定是忠于朝廷,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对内维护皇权统治,对外抵御外敌入侵。特别在辽景宗驾崩,圣宗年幼,萧太后主政,朝廷内部不稳定,萧太后正是依靠韩德让的这支部队保证皇权没有旁落他人。在征讨西夏战争中,能从宗州城抽调一万骑兵,可见当时的宗州城军队规模。宗州城在当时也是非常兴盛一时。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北蕃地理》载:“宗州,治熊山县,在熊山之阳,东辽水,南至显州一百里”可见地域广阔。石熊山是灵山圣水,据古代懂堪舆之术人观察,此地有龙脉,乃龙兴之地。石熊山建佛寺和道观,不但是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也是为了压石熊山的风水,现今石熊山下的圣水泉和李祥堡聚龙泉异常甘甜,终年不干,而且能消炎祛病的功效,无论在附近怎么钻井取水,与这两泉口感相差甚远。故龙脉一说也不是子虚乌有,现在巴尔虎山主峰南坡就有九龙沟的地名。辽代皇帝有宗教信仰,更信风水之说。把辽代的精锐部队安置此地秣兵历马不但防御外敌,也是防止内乱,生怕石熊山有天子出世作乱。这些都是民间流传的野史,但是石熊山(今巴尔虎山)驻扎辽代的精锐部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历史事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