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库地名】法库县十间房镇村、屯地名由来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法库十间房镇
自然概况

法库县十间房镇,镇政府驻地十间房村。位于县城南,境内坐落有喇嘛山、大山洼山、哈石山、卧牛沟山、望海寺等大小山峰多座,山峦起伏,绵延25千米.发源于山谷间的季节性河流有5条,较大的河为十间房河,经由榆树底、十间房、樱桃沟、喇嘛沟村后进入大孤家子镇,最后注入拉马河。全镇共辖53个村、屯、社区。其中,行政村15个、社区7个、自然屯31个.交通方便:国道203线、沈康高速公路由境内通过,并在尚屯村设有高速公路的进出口站。并建有跨境公路、乡村道路间板梁、石拱等大小桥涵120座。尚屯水库、马家店林场、水泥厂、东北瓷都、菩遥山墓园、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等单位坐落在该镇境内,并有硅石矿多处。清末著名人物,我国电影奠基人、早期摄影家、实业家任庆泰为本镇四台子村人。

政区沿革

旧属铁岭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划入法库厅,隶属正东路巡警分区(驻地调兵山)。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分属法库厅城乡(城乡自治会设在法库门)和东一乡(乡自治会设在调兵山)。民国二年(1913).法库废厅立县,政区沿袭旧制。民国十二年(1923),实行区村制,分属第一、二、三区。民国十七年(1928),区划调整,分属第二、三区,设赵贝堡、马家店、狐狸沟、阎家窝堡、小荒地、樱桃沟6个主村,领15个副村。伪满时期分属新城堡、赵贝堡两村,辖14个屯。“九三”胜利后,隶属第三区(区政府设在大孤家子)。国民党占领时期,分属新城堡、赵贝堡两乡,辖14个保。1948年2月,法库全县解放,分属法库县第一、三区。

1956年撤销区村建制,属赵贝堡乡。1958年,实行公社化,隶属红旗人民公社(社址法库镇)和大孤家子人民公社(社址大孤家子)。1961年,调整公社体制,划出红旗人民公社南境大队,成立“十间房人民公社”。同时,从大孤家子公社划出樱桃沟大队归入十间房。1964年从法库镇划出东、西阎家窝堡、石岗子3个大队归十间房。1974年又将石岗子划归红五月公社。十间房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1968年6月成立时间房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1年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实行乡村制,更名为“法库县十间房乡”。2002年划出马家店村和阎家窝堡村归属开发区。2004年调整村级规模,前、后魏两村合并。2006年,县成立生态旅游经济区,尚屯、小荒地、前、后魏家楼隶属法库生态旅游区。

2010年6月13日,根据辽政【2010】42号《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法库县十间房乡等4个乡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精神,法库县十间房乡变为法库县十间房镇,原划归经济开发区的马家店、闫家窝堡及划归生态旅游区的尚屯、小荒地、前后魏家楼和南门、西门、陶屯、石岗子、四台子、团山子、罗泉沟等14个村屯隶属十间房镇。调整后十间房镇共辖15个行政村、7个社区、30个自然屯。

村、屯地名及由来

【十间房村】曾名“射箭房”、“试箭房”,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镇政府驻地。辖长山沟、上炭窑、下炭窑、孙家沟4个自然屯.位于县政府南。清天聪年间,有满族镶黄旗人何、彭等姓由长白山迁移此处跑马占荒首居。因其民族尚武好骑射,遂于此地开辟一处演武场,经常在此习武射箭,故此地初有射箭房、试箭房、矢箭房等名,后转音为十间房。村内有十间房河经由村栋穿过,蜿蜒南行,最后由拉马沟村注入拉马河。

【长山沟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十间房村,位于镇政府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有山东彭姓者来此垦荒首居,因村西有一道岭,名为长山,又因建宅舍于岭侧沟旁,遂命村名为长山沟。

【上炭窑屯】上炭窑屯初名“炭窑”,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十间房村。清乾隆年间,有袁、马、吕、孙、赵等姓,由山东移民来此,因此地沟壑纵横,森林繁茂,居民多以伐木烧炭为业,故得名“炭窑”。数年后,有人迁至山下建窑烧炭,本村便被称作上炭窑。

【下炭窑屯】下炭窑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十间房村,清乾隆年间,赵、孙、周等姓有上炭窑迁至此处垒窑烧碳,遂名下炭窑。

【孙家沟屯】孙家沟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十间房村。清朝中叶成村,初有山东青州府孙岐山移民来此垦荒定居,因建宅舍于沟口处,遂名孙家沟。

【魏家楼村】魏家楼村,曾名“得胜台”、“得水河”、“前未楼”、“前魏楼”,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后魏家楼、营子、高丽房3个自然屯.清初,有于姓者迁来此处首居,取名得胜台,数年之后,于姓成为村中富户,亦因村中有一小溪,便更名“得胜台”为“得水河”,寓意“如鱼得水”。后村魏家楼村人不满此举。为报复前村,遂将后村更名为“钓鱼台”。为此,两村发生争执,经常持械斗狠。嘉庆年间,经官方出面调解,最后以前后魏家楼区分之,故名前魏家楼。

【后魏家楼屯】曾名魏加娄、钓鱼台、后未楼,自然屯。原系建制村,2004年2月,调整村级规模和前魏家楼村合并,隶属魏家楼村。本屯为黄内仓与京仓等旗移兵之地。清乾隆初年,有山东娄姓者逃荒来此首居,后有魏姓迁来此地因遇事,“魏”经常找占山户“娄姓”商议,得名魏加娄。年久音同字异,变成“魏家楼”。清嘉庆年间,有于姓在村南二华里处建一新村,亦名魏家楼。于姓成为村中富户,亦因村中有一小溪,便更名“得胜台”为“得水河”,寓意“如鱼得水”。原魏家楼村人认为这是独占风水的欺人之举。遂将本村更名为“钓鱼台”。意为你不是鱼得水吗,那么我就专钓你这得水之鱼。为此,两村发生争执,经常持械斗狠。嘉庆年间,经官方出面调解,最后以前后魏家楼区分之,本村在北,故名后魏家楼。

【营子屯】营子屯,原名溪水河、南营子。自然村。隶属十间房镇魏家楼村。清道光年间,有满族安、关两户由长白山迁移此地垦荒首居,因村中有小溪流水潺潺,遂名溪水河。清末,日俄战争时,有俄军驻兵扎营于此,遂改村名为南营子,后简化为营子。

【高丽房屯】高丽房屯,原名高丽房申、高丽房,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魏家楼村。清乾隆年间,由关内迁来王、李、胡、杨四姓在此垦荒首居,因此地有契丹时期的古房申遗址(契丹太子为丹东王时高句丽少数民族所居),遂名高丽申,后简称高丽房。民国年间演变为高力房。

【榆树底村】榆树底村,原名榆树底下,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唐房、机房屯、苏家坟、海奉屯4个自然屯.清乾隆三十六年,有卜、何、张、彭四姓迁居此处垦荒。因村中榆树多,特别是村西北的山岗上有棵大榆树枝繁叶茂,浓荫蔽日,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树荫能掩映半个村落,树之间撒下的缕缕霞光如珍珠般散落于村中,遂取名为榆树底下,后简称榆树底。

【苏家屯】苏家屯曾名“何家坟”、苏家坟,自然屯隶属榆树底村,位于榆树底村北。相传,清乾隆年间,有户部兼吏部尚书和珅家族的坟茔地建在此处。嘉庆四年,和珅因巨贪被列20大罪状抄家赐死,其家族恐受株连,遂把“何家坟”之名改为看坟人之姓“苏家坟”。另一说,苏姓是其外祖父之姓,故称之为苏家坟。1980年经政府批准更名为“苏家屯”。经考证此地苏家坟与和珅并无关联。

【唐房屯】原名张家糖房,糖房,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榆树底村。清乾隆年间,有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张姓来此首居,开设糖房,遂取村名为“张糖房”,后进化为糖房,亦演变为唐房。

【机房屯】机房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榆树底村。清乾隆年间,有山东武定府白姓于此首居,并开设机房,以织布为业,故名机房屯。

【海丰屯】海丰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榆树底村。清初,有山东武定府海丰县张、赵、刘、邓等姓来此垦荒定居,为让子孙勿忘原籍老家,遂取村名为“海丰屯”。

【小荒地村】小荒地村,原名赵家荒地,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邓家山、大狐狸沟、小狐狸沟3个自然屯。本屯土地为英王府所属。英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是同胞兄弟。顺治元年(1644)十月封为英亲王,顺治八年(1651)获罪赐死。早年,这里一片荒凉,渺无人烟,及清顺治年间,初有夏姓者,来此垦荒,继有山西赵姓族众迁入,宗族日繁,日久成村,故名“赵家荒地”。民国初年,各村上报材料时,因户少、地少,遂改为小荒地,简称荒地。

【邓家山屯】邓家山屯,原名邓家山,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小荒地村。清朝中期,有邓、贾二姓来此依山建宅而居,成村后,遂名“邓贾山”,后演变为“邓家山”。

【大狐狸沟屯】原名大葫芦沟、狐狸狗,自然屯,隶属小荒地村,本屯原为英王府之王产,清初有刘、呼两姓与此垦荒首居,因此此地盛产葫芦,个大、质好,大的能盛粮二斗,故名大葫芦沟。亦因沟中时常有狐狸出没,年深日久,音讹为今名“狐狸沟”。为区别于西村,又名“大狐狸沟”。

【小狐狸沟屯】小狐狸沟屯原名小狐狸沟,自然屯。隶属小荒地村。清末,有从大狐狸沟迁来一户呼姓者,于此地种植葫芦,成村后,因村落小于东村,遂取名小葫芦沟,后年久,转音为今名“小狐狸沟”。

【赵贝堡村】曾名照背堡,建制村,隶属法库十间房镇。清初成村,清顺治年间,有叶、杨、王、夏、刘、孙等姓来此首居。初时分为大、小(东、西)照背堡两个聚落,后年久连成一片,统称“照背堡”。据清雍正四年(1726)村庙“慈寿寺”的庙钟记载:本村名为“照背堡”。其含义是村南有山,山上有一木塔,系一道人由外地携来,立于山巅,山以塔名,为“塔山”,因村落位于塔山之后,村中百姓每晚点灯时,灯光直接照射在塔背上,故名“照背堡”。后转音为“赵贝堡”。

【钱家沟村】钱家沟村,原名“东前家沟”建制村。隶属法库十间房镇。辖二道沟1个自然屯。该村清初时系一片荒山野岭,清乾隆年间,有汉军户钱五十由山东迁来此地垦荒首居,后有邱、张、邢、徐等姓迁入,因为于赵贝堡村东山谷中首居者姓钱,故名东钱家沟,后改为钱家沟。

【二道沟屯】二道沟屯,自然屯。隶属钱家沟村。位于钱家沟村新西1千米.民国初年,有许姓迁来此处定居,伪满并村时许姓迁往钱家沟。光复时许海又迁回此地,因该沟由西向东数,序数为二,故名“二道沟”。

【尚屯村】原名上堡、上屯,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清顺治年间,有山东青州府孙、赵等姓来此开垦荒地首居,继有李姓前来落户,孙姓于南1.5千米处定居。不久两家结亲,因李姓居处低洼,取名“下堡”。孙姓居处较高,称为“上堡”。越数年,两家因土地发生纠纷,上堡更名为“上屯”,后演变为今名“尚屯”。

【马家沟村】马家沟村,原名上马家沟、下马家沟、付家街、塔山,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东、南、北三面属于拉马山系支脉,村西紧傍沈康高速公路,村子坐落在东西向狭长的山谷内。清乾隆年间成村,当年,有位叫马三的农民首先来到沟内上沟垦荒定居,人口渐繁,取村名为马家沟。后又有刘、孙、杨等姓搬来在沟口处定居,俗称下马家沟,称马家沟为上马家沟。光绪年间,又有曹、唐、付等姓在下沟定居。因春北有一山,名塔山,遂名该聚落为“塔山村”。后付姓户数增多,又称该村为付家街,时有旗籍毓枝粮庄选择土地肥沃者为官有,贫瘠土地由原垦荒农民所有,并不时有内仓拍卖土地。伪满并村时,将塔山的住户全部并到一处,后来上、下两个相连,统称马家沟。

【樱桃沟村】樱桃沟村,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清雍正二年,有汉军户吴、唐、周三姓首先来此定居,继之又有清室毓枝壮丁王、贾等姓迁入,因此地果树繁茂,尤以樱桃为特产,故名“樱桃沟”。民国年间,本村不足百户,伪满并村将附近的“西南窝堡、北刘家、南刘家、北秦家、丁水泡”等小居民点散户并本村,仍名“樱桃沟”。沈康高速公路由村内过境。

【拉马沟村】原名腰拉马沟、喇嘛沟,建制村。隶属十年房镇。辖上拉马沟1个自然屯。清乾隆初年,有马、姜、阎、徐等姓由山东蓬莱府马家庄迁居此地于沟中建宅垦荒,渐成村落。因屯东近喇嘛山,遂命村名为喇嘛沟。后又有逃荒者相继于沟内和沟口处定居,形成小聚落,遂以上喇嘛沟、腰喇叭沟、下喇嘛沟相称。年深日久,腰中喇嘛沟住户连成一体,统称喇嘛沟。建国后,以“喇嘛”近“拉马”的谐音,逐渐演变成了“拉马沟”。

【上拉马沟屯】上拉马沟屯,自然屯,隶属喇嘛沟村。清乾隆年间,有吕姓者由关内搬迁此地垦荒耕种首居,日久形成聚落。因沟内建有几个聚落,本聚落位于沟谷内,距拉马山较近,故名上喇嘛沟,后演变为上拉马沟。

【四台子村】四台村,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下辖南岗、西团山子2个自然屯。位于十间房镇西北。清康熙年间,有汉军旗人李、王、朱、刘四姓由山东济南府历城县移来此地定居,日久成村,因清朝所筑的柳条边墙在村北经过,并于此段设有边台,此台以法库门东头台子为序向西排列,位居第四,故名“四台子”。

清末著名人物,中国电影创始人、早期摄影家、大实业家任庆泰的故里。该村原隶属于五台子乡,2004年划归开发区,曾名“四台子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南岗子屯】南岗子屯,自然村,隶属四台子村。清雍正年间,始有人居,因宅舍建于岗上,又位于四台子村南,故名南岗子。

【西团山子屯】西团山子屯,曾名“团山子”,自然屯,隶属四台子村。清乾隆年间,有徐姓者自山东济南府迁来此处首居,相继又有袁、刘二姓迁入,并依低矮圆形山丘处建宅构舍,日久成村后,得名团山子。地名普查时,因属县内重名,经铁岭地区行署1981年12月15日批准冠以“西”字区别之,更名为西团山子。该村原隶属于五台子乡,2004年春并入秋皮沟村,同年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改为西团山子社区。2010年6月划归发现十间房镇。

【秋皮沟村】原名秋皮沟,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三泉、下窑、英城子、泉眼沟4个自然屯。清顺治年间有姜姓者由山东登州府迁来此处首居,建宅舍于沟头北侧,后集居成村。因沟中长满楸子树村民用树皮编织各种日用品出售,遂得村名楸皮沟。后简化为秋皮沟。该村原隶属于法库县五台子乡,2010年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三泉屯】曾名三家子,自然屯,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与秋皮沟村合并,隶属秋皮沟村。清雍正八年,有关内刘、宋、施三姓旗人迁来此处垦荒定居,遂名三家子。地名普遍查时,因县内重名,于1981年12月15日经铁岭地区批准,以三家子和泉沟两村首,字命名为三泉。

【泉眼沟屯】泉沟屯,自然屯。隶属秋皮沟村。清朝末年,有山东济南府关、阚二姓迁来此处定居,建宅于沟口南侧,因沟内有一泉眼,泉水既甜又常流不断,故取其名为泉眼沟。

【下窑屯】下窑屯,原名炭窑、下炭窑,自然屯。隶属秋皮沟村。清光绪年间,有魏家楼老于家在此处岗下建窑烧炭,集居成村,遂名炭窑,也叫下炭窑。后简化为下窑。

【英城子屯】英城子屯,曾名阴城子,自然屯,隶属秋皮沟村。清乾隆八年,由李姓者由山东济南府逃荒来此首居,当时此处地势低洼,系一片沼泽之地,经常出现海市蜃楼景观,百姓不解其意,遂说成是阴曹地府之鬼城,时隐时现,将其称为阴城子。民国初年,村人厌“阴”字不雅,取其谐音改为“英城子”。

【罗泉沟村】原名罗圈沟,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梨树沟、东营子、西营子3个自然屯。清雍正五年有方石砬子苏老千迁移居此地,搭窝棚与群丘环绕的沟口处,并垦荒种植。相继有冯、李等姓迁来,集聚成,形成罗圈型居住区,得名罗圈沟。解放后,村民厌其名不雅,遂以村中泉水长流不息为由,取其谐音名之罗泉沟。该村原隶属法库县五台子乡,2010年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梨树沟屯】梨树沟屯,自然屯,隶属罗泉沟村。清雍正三年,有彭姓者由海城迁来此处垦荒耕种首居,建宅舍于沟口处,因沟中多梨树,故名梨树沟。

【东营子屯】东营子屯,自然屯,隶属罗泉沟村。清康熙年间,锡伯族毕力格图(汉姓吴)三兄弟,由长白山迁来此地占荒垦耕,因三人各选一处扎营。遂名东、西、南营子。因此方位在东,故名东营子。

【西营子屯】自然屯,隶属罗泉沟村。清雍正年间,锡伯族人毕力格图(汉姓吴)弟兄三人来此垦耕,各居一处,因此村位于西,是为西营子。

【大二道房村】原名大鞑子房,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户庄台、花甲屯2个自然屯。清乾隆年间,有鞑靼(古时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弟兄二人迁此定居,后兄弟分开,老大居于此,遂名为大鞑子房。清末改为大二道房。该村原隶属大孤家子镇,2010年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户庄台屯】原名当鼓子台,自然屯,隶属大二道房村。清雍正四年,有一满族胡姓当鼓子和侯姓当鼓子(萨满教执鼓者)首居于此,得名当鼓子台。民国初年改称户庄台。初时有“前户庄台”和“后户庄台”之分,后随着住户的不断增多,前后两村逐渐连成一片,统称户庄台。

【花甲屯】原名“花那屯”,自然屯,隶属大二道房村。清康熙年间,有花、那二姓迁此首居,遂名“花那屯”,民国初年,改称“花甲屯”。

【李贝堡村】原名李白堡,建制村。隶属十间房镇。辖侯家窝堡1个自然屯。清雍正二年,有李、白二姓由山东济南府迁来此地搭窝棚垦耕定居,并向内务府缴纳租金,日久成村后,得名“李白堡”,后谐音为“李贝堡”。该村原隶属法库县大孤家子镇,2010年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侯家窝堡屯】原名侯家窝棚,自然屯,隶属李贝堡村。清初,有候姓者由山东济南府移来此处搭窝棚垦荒首居,日久成村,遂名侯家窝棚,后转音为侯家窝堡。

【南门社区】南门社区原为南门村,2005年变为社区,隶属法库十间房镇。该村1961年建制,因驻地坐落在法库镇南郊,是进出法库镇南部的门户,故名南门。该村原隶属于红五月乡,2002年红五月与法库镇合并,隶属法库镇。2003年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改为南门社区。2010年6月,划归十间房镇。

【西门社区】西门社区,原名西菜大队、西门村,2005年变为社区。隶属法库县十间房镇。该村1961年由红五月大队分出自建生产大队,因以生产蔬菜为主,又位于法库镇西郊,故名西门,亦称西菜。原隶属法库镇,2003年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改为西门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陶屯社区】原为陶屯村,2005年变为社区,隶属法库县十间房镇。清雍正元年,有姓陶名金者率家族由山东迁来此处垦荒首居,年久成村,初名陶家屯,后简称陶屯。2003年前隶属法库镇,2003年划归开发区,2005年改为陶屯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娄家沟屯】自然屯,隶属十间房镇陶屯社区。1911年,有娄姓者率家族迁来此处于陶屯北山下定居,因建宅舍于沟口处,故名娄家沟

【周地沟社区】原名周家地沟,2005年由村变为社区。隶属于十间房镇。清嘉庆十年,有周姓者由关内迁来此处定居,因村舍紧傍盛京通往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古道边,遂开设了一个大车店(该姓无后,东有周家大坟)。相继又有山东济南府刘、李、史三姓迁来此处定居,因周姓首居,并建宅舍于沟口北侧,遂得村名“周家地沟”,解放后简化为“周地沟”。该村原隶属红五月乡,2002年红五月乡与法库镇合并后,隶属法库镇。2003年划归经技术开发区。2005年改为“周地沟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石岗子社区】隶属十间房镇,2005年由村变为社区。清乾隆年间,有胡纯者由直隶天津府盐山县五甲四社迁来此处首居,日久成村。因村西南有一座盛产花岗岩石头的山岗,故名石岗子。石岗村原隶属于红五月乡,2002年红五月乡与法库镇合并,隶属法库镇。2003年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改为石岗子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马家店社区】马家店社区原名长岭沟、马莲甸子,2005年由村变为社区。隶属十间房镇。下辖丁家沟、杨家沟2个自然屯。清乾隆年间,有刘、张、丁姓由山东迁来此处垦荒定居。因村南有一长岭,故名“长岭沟”。清道光年间,法库边门的军队经常在此处放牧军马,因此草甸子马莲较多,遂称其为马莲甸子。清光绪年间,有马姓者来到此地开店,于是,马莲甸子便演变为了马家店。马家店村原隶属十间房乡,2003年划归经济开发区,2005年改为马家店社区。2010年6月划归法库县十间镇。

【丁家沟屯】丁家沟屯,自然屯。隶属马家店社区。清道光年间,有丁姓者,由山东逃荒来此定居,并建宅舍于沟侧,年久成村,得名“丁家沟”。

【杨家沟屯】自然屯,隶属马家店社区,清末有山东人杨姓者,移来此地定居,建宅舍于沟口处,日久成村,故名杨家沟。

【阎家窝堡社区】曾名烟架窝堡、西阎家窝堡,2005年由村变为社区。隶属十间房镇。位于镇政府西北。清乾隆年间,有颜姓者由山东逃荒来此首居,以种黄烟为业,年久成村,得名烟架窝堡,之后,有阎姓者迁入,并成为村中富户、大户,遂更村名为阎家窝堡。1957年因村落为横向条状,东街以生产蔬菜为主,西街以种大田为主,群众俗称其为“东阎、西阎”。本村为西,故名“西阎”。原隶属法库县十间房乡,2003年划归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陶瓷企业园区。2005年变为阎家窝堡社区。2010年6月复划归法库县十间房镇。

祝大家元旦快乐!

致读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