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有《功德碑》的贾琛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有《功德碑》的贾琛

贾琛,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享年七十三岁。祖居现康平县北四家子乡菜园子村河夹信子屯。家族人口众多,大排行本辈共哥十六位,因其位居第三,所以人称“贾三爷”。贾家在东河套,可称得上是一方大财主,有土地近千垧,方圆百里南至东、西燕窝堡,东至辽河,南有窝棚(东西贾家窝堡),除土地之外,尚有商号《万盛河》金家电买卖多处,管事的有杨志云、牟老印等。在民国年间与张作霖、吴俊升(吴大舌头)都有密切交往。据贾云舟先生介绍说,他太爷贾祥,在清朝末年当过“电正”,和贾三爷既是家族又是知已。论辈份贾祥称“贾三爷”为三叔,称官衔为“老董办”。因共事多年,情深似海,旧情难忘,就在贾祥八十七岁(1955)临终时还口喊老董办、贾三爷呢!贾云舟在小时候常听太爷讲述贾三爷的功德业绩,至今记忆犹新。贾祥曾和贾三爷因组织过当地百姓修筑公河、治水保田,造福一方有功,曾受到过清朝皇帝的嘉奖。由周边地区康、法、昌三县联合集资,为贾三爷立了一座七眼透笼的《功德碑》。

《功德碑》立在菜园子村灵神庙处,碑高二丈有余,碑上刻有龙的图案,碑的四周有石栏杆和石狮子一对。碑的正面撰刻着贾三爷的功德业绩,庄严肃穆。

原来公河的上游是蚂螂河,河水是从内蒙古盐碱地里流入公河内的,因河水自由流淌,两岸又没有堤坝,所以每年一到雨季,雨水一大,两岸受灾,庄稼颗粒不收。为了根治水涝灾害,贾三爷以治水先修坝的原则,他以“董办”的身份出面,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当地百姓用三年时间修建成了公河两岸的堤坝,又经过实地考察勘探,找到了土地盐碱化之因,主要是受蚂螂河水经过内蒙古碱地流入公河之故,便组织近千名民工去辽阳窝堡以北,在内蒙古边界处修筑了一道拦河大坝,并用人工移植来盆口粗近千棵的大柳树栽入坝下,硬把蚂螂河水别入辽河。由于蚂螂河水不能直接流入公河,而使内蒙一到雨季便受水患。内蒙古的王爷知道是“贾三爷”所为,一怒之下进京便把贾三爷告到朝庭,清政府便及时派来官员现场考察。到后看堤坝两旁的树已长盆口粗,便确认此树非临时所栽,亦非今人所为,有历史为见证。从而贾三爷不但未被告倒,反而官司打赢了。皇帝为了表彰贾三爷治水有功,造福一方,特嘉奖批立《功德碑》一座,以警示后代敬仰。

立碑之日,由贾祥现场主持指挥,清朝政府及三县大小官员骑马坐轿前来现场祝贺,场面非常庄严隆重。

距《功德碑》南约一公里处,尚有贾氏另一座《贤孝牌坊》,地址在西圈河河东。此牌坊是为贾三爷的弟媳李氏而立,业绩是李氏新婚三日因其丈夫骑马不幸被摔身亡,而李氏一直终身守节不嫁,年迈而逝为表彰其贞节情操,经本地官府层层上奏朝庭,经清府朝庭批准而立的。

这两座丰碑只可惜现已无存。据说是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被扔到朱家坨子排水站了。这两座碑的制作庄严精美,在康平是罕见的。除丰碑之外,尚有皇帝赐的“木制御批”一块,还有慈禧太后赐的御旨,还有三县所赠送的各种金字牌匾,“木制御批”此物尚存,有人见过在其后人贾x的手中保存。

我们土生土长的后辈人,不应忘记我们的先人前辈为我们东河套的黑土地公河两岸万亩良田,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贾三爷”,让他的功德和他的丰碑一样永存,万古流芳。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封面图片: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