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武秀才李殿芳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武秀才李殿芳

□ 李载阳

李殿芳,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卒于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享年七十二岁。他出生于祖籍山东吴顶府海丰县小邢瓦庄,因其父李有一人早年来关外投奔康平县奎发有的李氏家族谋生,在他十岁时随母亲由山东老家步行千里之遥,前来东北寻其父。母子二人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荷担衣物带着干粮(山东大煎饼)走了将近两月有余方到法库门。投宿之时有人见他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用一根铁棍作扁担,就对他说:“你小小的年纪拿这么重的东西干啥?何不把它扔掉”!他便说:“这是我们习武之人练功用具呀!也是我的命根子呀,怎能扔掉呢!”因为他生于武术之乡,从小就习武,只因生活所迫,虽然不得不远离师父,但他对师父的精心教悔,早已将武术要诀铭刻于心。每日里他仍坚持闻鸡起舞,终年不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他十八岁时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考中了武秀才,取得了功名。秀才的含义有二:一是功名上的头衔;二是为国出力,即是预备役军官,一旦国有战事召之则来。

李殿芳,为人刚烈正直,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智慧超群。据老人们讲,他从十三岁就开始当家,起应万机。他的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有一把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作者八岁时曾亲眼目睹过),可以飞马提刀将大铁车脚子一刀挑到半空中。他还能一马三箭射中点燃的蜡烛头。据八十七岁高龄的李景胜老人讲,他曾亲眼见过老人家耍大刀时连水都泼不进去。他平时练功的用具有石饼子一对,形如车轮,中间有洞眼,可单只练臂力,也可用一粗木棍串起来,双手高举过顶,如当今举重用的杠铃相似,重二百公斤。还有付“石志子”是一块方形青石制成,两面有石窝子,双手可提,也可高举过顶,重九十公斤,此物尚在,尺寸高为50cm;宽为34.5cm;厚为21cm;石窝子长为10.5cm;宽为9cm;深度为7cm。大刀在伪满时被张家收去做了花轮车轴了,合作化时期此物曾在虾鱼铺小队,其后人曾几经查找收藏而未获。老人家到了晚年仍坚持天天练功,常年如一,每到秋冬打场季节时,他每天半夜起床,将场院内的石头磙子一个一个的摆到北墙壕上,天亮之前再一个一个的搬回来。因为他武功好,为人又正直,已远近闻名威震四方了。在他威名的震慑之下,无形之中起到了保护一方平安的作用,老人家在世时从未受过匪患的骚扰。在旧时代,凡是到了高龄时对那些有财有势的、功名显著、德高望重的老人们,都可以称爷报号,那时在东河套就有三合堡的郑三爷;贾家窝堡的贾三爷;朝阳窝堡的冷三爷;功福诚的刘三爷;奎发有的李三爷。这些爷太们各俱特色,百姓们的评价是李三爷的财大,所谓财大体现在李三爷广施功德,慈怀众生上面。凡是穷苦百姓,不管是谁,凡是遇到为难遭灾,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有难处者,只要求到李三爷,无不有求必应,不论是内财外财普施善雨,救人于水火,解人于燃眉。所以十里八村的人提起李三爷来有口皆碑,受其恩泽者不计其数。

在李三爷的一生中,他为本家族作了两件大事使后人铭刻于心,永不忘怀!其一是:“命屯名”。他为了纪念当初闯关东的三位老前辈,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其功德,在他为商号启用店铺名时,竟用了李奎、李发、李有老哥仨的名讳而命名为“奎发有”,既是商号名称又成了街屯名,此屯名一直沿用至今,但知此屯名的来历者则为数不多矣。

其二是:“修族谱”。他为了改变李氏门宗有史以来农家俗气之风,向文化层次方面转化求取,就在他儿子六岁时曾从背河赵家请来一位儒家饱学的赵老先生,作他儿子的启蒙老师。当他请求赵老夫子为其子取名时,才知道没有文化知识的愚昧。古时凡读书之家,为儿孙命名时都是依着辈份而命之,即族谱名。在旧时代每个家族都要“修族谱”。凡本家族中生下一个孩子便要取一个名字写入族谱之中。取谱名有一定的规矩,最重要的一条是按辈份用字。就是所调的“字”、“辈”。一个谱名在结构上可分为三部分:即姓﹢字辈+名。有文化之家都有本府的字辈谱,辈辈均由三字组成,而普通的百姓之家便没有此谱,他们所看用的是一辈仨字,一辈俩字,俗语称叫:“重爷不重父”,三字者为清,二字者为混。赵老先生根据李氏家族现用的名字来看是属于混李。李殷芳的下辈是一个单字,如福、禄、祯、祥、仁、纯、成、金等,按此只可取一字为名,但赵老先生参照山东曲阜孔府的字辈谱:“希言公彦承,宏闻复尚衔,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惟垂佑,久绍念显扬”(孔、孟、颜、曾为一家通用此辈份谱,这种字辈谱通常就是一段美妙的诗文),为李家从其子辈为始编出的诗文为:“胜景阳春永,芝佩雨润昌,栋成心本固,积善庆增光”二十个字的辈份谱。从此其子便用了“胜”字,取名叫“胜香”。而其同辈人如李发、李福、李祯、李祥、李成、李仁等原名未改,从此直到下辈本家族都沿用下来了,如景字辈的李景奎系黄埔军校末期的高材生。

老人家一生中娶了两房夫人。大奶奶赵氏因未能生子,旧时代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得不又续娶了胡氏夫人(蒙古族),胡夫人为老人家生有二子女,延续了李氏之宗代。老人家由于他是习武之人,非常重视武德的修养。除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更注重四大威仪,真正做到了“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虽已步入古稀,仍保持武秀才的风范,慈眉善目,满面红光,仙风道骨,鹤发童颜,让人一见便顿生敬仰之情。到老人家临终时,竟然无疾而终,安然而逝。为了追悼老人家一生之功德业绩,远近亲朋故友都前来吊唁,出大殡时发送七天,经棚鼓化,香烛纸马,一应俱全。由孝子李胜香手持灵幡将老人家送入祖茔,安然人土。至今,当你到东河套凡遇到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提起奎发有的武秀才李殿芳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注:笔者在第十三期《康平文史资料》撰写的“炮打奎发有”一文中因笔误将“奎”字误写成“魁”字,特此更正。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封面图片: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