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载】青洋山村志之五:华侨、港台同胞

 苏氏信息平台 2020-07-18

 ——青洋山《村志》报道之五:

                  四、华侨、港台同胞

(一)华侨、港台同胞基本概况

       青洋山的华侨,主要分布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连同港台同胞,总人口在三千人以上。由于在不同时期,有些国家出现了排华事件,大部分华侨,不得已外迁,所以侨居点扩至欧美、加拿大等地。

       青洋山的华侨及港台同胞,主要是解放前因生活所逼,不得已才逃离故土,远走他乡。他们历尽艰辛,由从事农垦、开矿、搬运等,靠勤劳积蓄,从无到有,发展到从商、办企业等,终于造就了很多不同凡响的名人。他们和侨居地人民和睦相处,为发展和繁荣侨居地的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华侨及港台同胞,都入籍居住地,成为华裔外籍人,成为港籍、台籍同胞。

(二)侨联组工作

       成立侨联组,落实华侨政策。五十年代初,村由苏添隆、苏亚元、苏亚六等人开始做侨联工作。一九五八年,青洋山村正式成立侨联会,选举了苏添隆为侨联主任。一九五九年,改选苏俊龙为侨联主任。青洋山侨联会在村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侨务工作,积极做活“侨”字文章,紧密联系侨胞、侨眷及港台同胞。每逢春节,侨务组以村党政的名义,向海外乡亲及港台同胞寄贺年信及贺年片,及时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形势及存在问题,从而使他们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思乡、爱乡的情怀。不论他们回乡探亲、或者谒祖、扫墓,侨务组都给予关心、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亲人的真情。另外,村还尽力搞好路、水、电三通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了侨胞回乡投资设厂。如一九八五年,港胞苏崇顺,在我村办首饰厂,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劳力出路。

      侨务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落实华侨房屋政策。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被划为地主的侨户的房屋被没收分给贫下中农,或被村征用的,全部于一九七八年起,逐步落实,归还侨户,全村共归还侨房四十多座。真正为侨属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华侨、港台同胞对家乡的贡献

     1、筑路。苏廷奎修筑“和乐路”;苏乌豆修筑“和恩路”;苏崇顺修筑“妈宫至练江堤路”和“清平路”;苏炳隆、苏育民合修“学校前路”;苏永源修筑“西门路”;苏炳得“打巷”等等。总投资一百多万元。


和乐路


和恩路


妈宫至练江堤路


清平路


学校路


西门路

2、建桥。苏静湘建“青安桥”及“清平桥”;苏炳隆建“红毛灰桥”;苏永源建鲤鱼头“长江桥”。总投资一百六十多万元。

青安桥


清平桥


红毛灰桥


长江桥

    3、修建校舍。一九八二年港胞苏培生等及侨胞苏炳隆等多人先后捐资二十二万元,在山顶大操场建成了十间教室、二十多间宿舍的“青洋山学校”。一九九五年苏炳得、苏廷汉捐资三百多万元建成了“青洋山华侨学校”。

    4、其它。开溪尾沟、修电灌沟,六二年购四台抽水机及建抽水站等,都是华侨及港胞投资,有效的改变农田水利,确保农业丰收。另外,修造祖祠、祖墓、宫殿、游神赛社等等,华侨及港胞都起了带动作用。

(四)侨港名人录

苏炳得先生传略

苏炳得,一九二二年出生于普宁县青洋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小学毕业后,因生活所迫,于二十四岁那年,到泰国谋生。在泰期间,历经沧桑,艰苦创业,终于担任泰记、胜记、胜泰及新记四个布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并拥有新记布业公司的全部业产权。先生志识高远。业有所成之后,不忘家国,多次为家乡福利事业慷慨捐资。一九九五年,斥巨资一百六十四万元港币和苏廷汉先生合建“青洋山华侨学校”,被普宁市人民政府授予“铁山兰花奖”。 其芳名被载入揭阳市二十世纪名人录。

苏廷汉先生传略

苏廷汉先生,出生于普宁县南径镇青洋山村。仅念过高小,十三岁时候随亲往泰谋生。到泰国后,曾做过杂役,当过学徒,历尽艰辛,经三十余年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终于创办了“当铺”、“唱片公司”、“必蜜大旅社”等多家生意,并亲任总经理。近几年,兼做地皮生意。一九九五年,斥资八十二万元港币和苏炳得先生合建“青洋山华侨学校”,被普宁市人民政府颁发“铁山兰花奖”。其芳名被载入揭阳市二十世纪名人录。

两代赤子心,一片故乡情

——港胞苏培生先生两代人捐资建校兴学育才的事迹在普宁县南径镇青洋山村,人们传颂着港胞苏培生先生,继承严亲遗志捐资建校,兴学育才的事迹。

苏培生的父亲苏和恩先生(严祖派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也是青洋山建设新校舍的发起人。一九八二年,老先生从香港回乡探亲,目睹家乡利用祠堂办学,教学条件极差的状况,首倡建设乡校舍。他把一生省吃俭用所积余的一万二千元港币,全部赠给家乡,并在村党政、侨联部门的配合下,动员全村的侨胞、港胞捐款十二万元港币,在大操场建成了四间教室、十四间教师宿舍和六间未盖顶的教室墙基。一九八六年,苏和恩先生因年迈患病不幸逝世。临终之前,念念不忘家乡兴学育才,趁儿子在病榻前,再三叮嘱:“乡里学校尚未建成,须靠你们努力,以完我心愿”。培生面对父亲临终前所表露的坚定信念,满口答应道:“爸爸,您的吩咐,儿子一定照办”。老先生听后,微露欣慰之情便瞌然谢世。

第二年清明节,苏培生先生回归故乡,带领全家人并邀请村侨联主任苏俊龙,一起到父亲墓地扫墓。当他跪下时,霎时间,耳边回响起先父临终遗言。当即向侨联主任询问建校事。得知学校教室仍欠缺,六间未盖的教室急须完建,约需港币十万元,培生先生为酬父愿,满口答应,并把款交付村干部,立即筹建。

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了,培生先生又偕家人回乡扫墓。当天下午,春风和煦,丽日高悬,培生先生一家人从墓地回来之后,不顾奔波劳累,在村干部、侨联会诸同志的陪同下,一起观看了新校舍。村党总支书记兼校董会董事长苏秋河同志向他介绍了建校和办学等情况。培生先生听后,又亲眼看到学校校园花卉遍植,树苗茁壮,环境优美,校舍美观;更看到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的良好校风,心情无比舒畅、无比欣慰。当即表示:今后一定要竭尽全力,为培养后一代再做贡献。

两代赤子心,一片故乡情。培生先生父子捐资建校的事迹,广为美谈,受到全乡人民啧啧赞扬。

香港十大杰出人物之一——苏锡坚港胞苏锡坚先生,

祖籍青洋山,现任香港特区黄大仙区议会民选议员、黄大仙扑灭罪行委员会委员,黄大仙区议会财政常务及经济事务委员会副主席、黄大仙北分区委员会副主席、中华电力黄大仙客户咨询委员会副主席、黄大仙区议会地区设施管理委员会委员、黄大仙区议会交通及运输事物委员会委员、黄大仙区议会社区建设及社会服务委员会委员、黄大仙区议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黄大仙区是香港十八个行政区的其中之一,人口四十多万。苏锡坚先生作为黄大仙区民选区议员,他在市区发展变迁和社会稳定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何为区内民众提供各种服务,保护民众的利益,这些都是区议员的职责,先生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而孜孜不倦、任劳任怨,二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坚持做好各项工作。

苏锡坚先生自小受潮汕宗教文化的影响,对道教虔诚信仰。道教伦理道德讲求忠孝节义,仁爱诚信,核心宗旨倡导济世度人。正是受道教文化的熏陶,先生的人生价值观,即是默默奉献,助人为乐,努力助推市区街坊的和谐安稳。

二十多年来,先生的政绩显著。首先回应老区内居民的诉求,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成功争取得翠竹街无障碍通道完成及加置翠竹园村道电单车停泊位置;争取得狮山后山水务署路照明系统的安装;先生定期同食环署实地视察,安排人手喷射防蚊油及清除蜂巢,建立起健康安全卫生社区;同时联同立法会议员及黄大仙区议员向区管局表达居民诉求,兴建了黄大仙急症服务站;成功争取得巴K21R于乐富上盖及翠竹园街市门口设置村巴站。至于送赠爱心汤水、派发端午粽等等,惠及社区民众的事例,不胜枚举。

苏锡坚先生,竭尽所能,服务社群,受到了社区群众的爱戴与赞扬,因而被香港政府评为十佳杰出人物之一。苏锡坚先生身在异地,心怀乡邦。此次闻悉青洋山“苏氏祖祠”全面修葺,特捐港币数千元,以表游子怀根的一片赤诚之心。


苏锡坚先生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