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浩气长存 光耀千秋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浩气长存  光耀千秋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辽北地区是炮火连天的战场、敌我争夺的战略要地,康平是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是辽吉地区的“小后方”。遥想当年,为了康平的解放,有多少热血青年,舍生忘死冲向硝烟弥漫的战场;有多少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用鲜血染红了康平大地;有多少党的优秀儿女,面对敌人的屠刀,宁死不屈,从容就义…,这凝聚着血与火、生与死的壮丽诗篇,构成了康平人民对敌斗争的主旋律。

为了纪念先烈,康平县先后修建了四座较大的革命烈士纪念塔,那里埋葬着近600名烈士的忠骨.

纪念塔(碑)凝聚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县人民对先烈的怀念之情。我们后人瞻仰烈士纪念塔或考察革命遗址,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了解康平的昨天,

对每一个生活和工作在康平这块土地上的人,对每一个致力于续写康平美好明天的人,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

康平县辽吉一分区烈士陵园

该陵园位于康平县城东南侧。是辽吉吉一分区于1948年为纪念解放战争中辆牲的邱含光、赵世柱等306名烈士所建。1948年4月破土动工,同年7月7日落成。陵园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园中有高10米砖石结构的方柱形紀念塔一座,四周有围墙,高1.5米,园内有赵世柱烈士紀念碑一座,高2米。有烈土坟墓百余座,其中,水泥罩面墓16座。纪念塔的正面朝西,上面镌刻着五个大字“烈土纪念塔”;南面上方是辽吉一分区司令员曾敬凡等领导题词:“胜利曙光在望志士仁人垂千古;痛歼蒋杜陈卫英灵余威震辽西”。北面上方是原辽吉一专署专员宋广常、副专员张雪涛的题词:“胜利在望,不容稍懈,诸君去矣,吾辈常随”。塔身背上方是原康平县委书记华子杨、县长刘启新的题词:“化悲痛为力量,一心一意誓争胜利慰英灵”。南北两侧下方刻着303位烈士英名。

背面下方刻着碑文

本分区位于沈阳西北侧,东临中长路,南跨北宁路,为辽北省之门户,民国三十四年冬宣告成立,随即爆发了我主力在东北首次有名的秀水河子自卫战斗,与蒋匪军以当头痛击,奠定了一分区发展的有利局面。嗣后我分区武装复不断与敌战斗,保卫人民翻身,进行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和各种民主建设,创造了根据地的初步基础。三十五年六月初,蒋匪破坏停战协定进占法库,八月复得寸进尺继续进犯康平、前旗等县,本分区为了诱敌深入,分散兵力,乃暂时忍痛撤出。西进奈曼,坚持西路地区,屡创开鲁、库伦之敌,建立东进基地。三十六年三、四月间,挥兵东进,收复前旗,三进三出康平,屡战屡胜,终将敌人击退,重新发动群众,摧毁蒋美暴政,坚持敌后,威胁沈阳。且配合夏季攻势,一度收复法库城,恢复三十五年一分区的局面。斯年秋季,特别是冬季,空前胜利的攻势,庞大主力连战我区,冰天雪地,艰苦奋斗,如彰武公主屯之战,追歼法敌逃窜之战,更直接振奋人心,一分区的形势空前有力地发展了,全区内进行土改,百万人民得到翻身。回忆数年来,我强大主力军,我地方武装和工作人员,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由弱转强,由退转进,艰苦工作,英勇斗争,其中不少临阵牺牲,慷慨就义或积劳病故,为民族求独立,为人民求解放流尽最后一滴血,写出了一分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本分区为追悼先烈、永留纪念,特选择康平东南隅修建烈士陵园。我们誓承烈士未完的遗志,继续发动群众完成士改,支援战争,消灭东北匪军,为解放全东北而奋斗。

辽吉一分区各界致祭委员会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七月七日

陵园内松柏成荫,庄严肃穆。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陵园内纪念的著名烈士生平简介

邱含光:原名魏双弼,字尚志,原籍河北省交河县西辛店乡马村,1914年农历7月7日出生于农民家庭。10岁人村中私塾读书,学业优异。17岁(1931年)考入南庄初级中学,时值“九▪一八”事变,他开始关心政治,阅读进步书籍,探索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曾对同学说:“日本帝国主义无论怎么凶残,终如霜雪一般,太阳一照就要融化。寒霜避开之日,就是我们抗战胜利之时。”邱含光以强烈的爱国之情,奔走于师友民众之中,大声疾呼“驱除倭寇,还我山河”,并联络一批热血青年(包括同族兄弟),专门与日伪汉奸作对,乡亲们都夸他有胆量有骨气。

1940年秋,八路军120师6团开辟献(献县)交(交河县)抗日根据地,家乡第一次来了共产党的队伍,邱含光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于194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交河县早期党员之一。

1945年7月,邱含光夫妇参加晋察冀军区组织的赴东北干部训练班,同年10月到辽宁省工委报到,被任命为康平县民主政府县长,与秘书罗斌儒一起派往康平接收政权。当时,康平由地方维持会维持地方事情,国民党康平县党部公开挂牌活动,由地方上绅网罗伪军警建立的百余人公安队,已被国民党秘密收买,编为国民党地下先遣军旅。同年11月下旬一天,邱含光和和秘书罗斌儒等几位同志从法库乘小胶车到达康平,当晚住在城内商号“万合福”院内,翌日即召开各村代表会议,宣布共产党接收政权,成立康平县民主政府,成立康平县公安局,接管了“维持会”的权力。不久建立中共康平县委,邱含光为县委委员。12月初组建起康平县保安团,并组建区政权,联络县内各界人士筹建康平县参议会。

为了迅速扩建民主政府地方武装,县委发现“维持会”建立的伪公安队头目不可靠,决定立即收缴伪公安队武装。为防止万ー,请求地委派来沈阳工人纵队一个支队协助改编。12月13日,将伪公安队伍集中县城一个院内,伪公安队员被缴械后,席地而坐。邱含光(原定县委书记张培华去,因张去地委开会,改由邱代替)和县保安团参谋长石敬远带2名警卫员到道德会,召集伪公安队中队干部开会。伪公安队去了3名(2名中队长,1名分队长岳振东),不久发生枪击,邱含光、石敬远和两名警卫员被打死在道德会屋内,伪公安队2名中队长死在道德会院内,分队长岳振东翻院墙逃跑被击毙在院内。

事后,康平县民主政府当即逮捕“维持会”和伪公安队头目郑欣、刘叙五等6人,经审理以阴谋反革命暴动罪,于1946年初全部处决。

邱含光牺牲后,县委、县民主政府召开了降重追悼大会。1948年7月,将烈士安葬在县烈士陵园。为纪念烈土,新中国成立后,将县城一条街命名为含光街,将一所中心小学命名为含光小学。

赵世柱:湖南南省慈利县许家坊乡棋里村人,1913年3月出生在一户土家族农民家庭。兄妹5人,排行第二。自幼聪明家境虽贫寒仍供他读了几年私塾。1927年大哥被抓壮丁,他不得不回家放牛种地。1934年11月家乡建立起红军革命根据地,赵世柱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从此踏上革命的征程。

1935年,他离开湘西,随队长征,同年10月到达陕北,参军不到半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相继升任排长、连长。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之后他被组织派往太行山区,转战在抗日前线。抗战八年,他身经百战,5次负伤。1940年初即升任营长。

抗战胜利之后,1945年9月从山西昼夜兼程,赶赴东北。1946年4月任辽西一分区25团副团长,是年7月调任辽吉一分区13团副团长。转战在法库、康平一带,率领部队配合地方政权开展工作,剿匪除霸,扩建武装。参加并指挥了法库重镇大孤家子战斗,战后,13团团部驻法库以北火石岗子一带,他奉命率一个连坚守在法南地区。

1947年7月,赵世柱调任辽吉一分区25团团长。是年8月,赵世柱奉命率领25团一个营协助昌图县大队攻打金家屯据点。8月17日夜,队伍从“小河套”出发,渡过新开河,向金家屯急进。夜间行军,向导带错了路,当队伍赶到金家屯时,已近天明,赵世柱当机立断决定马上投入战斗,变围攻为强攻。

占据金家屯的是蒙奸包善一部一个连,分驻于屯内上下两个烧锅。赵世柱指挥战士们首先突进下烧锅,活捉守敌哨兵,全俘院内睡梦中的敌人,天亮后,上烧锅敌人,负隅顽抗,凭借工事居高临下固守。赵世柱指挥部队强行进攻,依屋夺巷,迂回奔突,但因上烧锅地势较高,易守难攻敌人火力密集,我兵力难以展开,并出现了伤亡。赵世柱怀着满腔怒火,一跃而起,一马当先向前冲杀,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他的头部,待警卫员哭着把他背下来时,他已经辆牲了。时间是1947年8月18日早晨。34岁的赵世柱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辽北人民把赵团长视为辽北英雄,在康平县烈土陵园个显著位置,为他立一座墓碑,上书“世柱同志千古一一系敌殉党功垂不朽”、“驰骋戎马间,顽敌胆战寒,碧血垂青史,万世共瞻仰”。

卢周友:河北省人,中共党员,参加过长征。在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曾任新四军某部政治指导员。1945年12月奉命到康平开辟革命根据地,任七区(小苇塘)区长。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作战勇敢,身上留有7处伤痕,右腿不能伸屈。

卢区长到七区开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深人群众,平易近人,坚持原则,爱憎分明,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开展反封建清算斗争,建立了区、村政权和区小队武装,在当地干部群众中颇有声望。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卢周友经验丰富,革命警惕性高。1946年6月,被清算的恶霸地主尹明阳,从沈阳窜回七区策划武装暴动,阴谋攻打区政府。卢周友觉察这伙匪徒暴动阴谋,组织区小队一部埋伏在区政府院外,一部在区政府院内阻敌。6月14日暴徒割断电线,向区政府窜进时,他指挥区小队内外夹攻,一举粉碎这伙反革命武装暴乱,卢区长更是名声大震。

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康平,民主联军战略转移。卢周友向干部群众宣传要坚持斗争。时年农历八月,县委书记华子扬,县大队副政委智军带领县大队和三、七区区小队,在康平、内蒙交界的是沙坨子与敌军遭遇,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卢周友,身穿黑色大褂,手举匣子枪,站在沙坨子上向敌人喊话,巧妙地迷惑住敌人,县、区人民武装得以转移。为保存实力,卢周友建议华子扬带领干部向通辽转移,自己带领一部分战士留下打游击。在后旗喇嘛库塔一次战斗中,卢周友指挥战斗,掩护华子扬等县委干部安全转移,战斗中卢周友身负重伤。

1946年底,卢周友转移到内蒙古力板花村附近,身边只剩下三、两个人,在一次战斗中卢周友又负了伤,身体更加虚弱,饥寒交加,最后牺牲在古力板花甸子里。牺牲时年纪不过30岁。

吴斌:山西省人,1917年出生,抗战时期参加革命。1945年9月,吴斌被党组织派来东北,初任沈阳市大东区公安局副局长。是年11月下句,和邱含光、罗斌儒一起,被辽宁省工委派往康平接管政权,组织民主政府,任康平县民主政府第一任公安局长。

吴斌等来康平时,抗战刚刚胜利,康平形势复杂,国民党地下武装气焰十分嚣张。为了开辟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建立革命新秩序,吴斌到康平后,首先组建公安局,并协助县委组建康平县保安团,开始组建人民地方武装。

当时,康平有一支百余人的公安队,设二个中队,是地方“维持会”建立的地方武装,其骨干多为伪军警,为敌伪头面人物刘叙五等所掌握。康平县民主政府决定将其改编,建立人民地方武装一一县武装大队。

1945年12月,经过与上级联系,调来沈阳工人纵队支队支援,12月13日在一个院内(原县政府院内),改编公安队,收缴其武器。其间,发生枪击,县长邱含光、保安团参谋长石敬远等牺牲。吴斌听到密集枪声后,立即从公安局(现工商银行处)奔赴现场,途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新中国成立初期,康平人民为了纪念烈士,将县城一条街命名为吴斌街。

陵园内还安葬着7位原苏联红军战士的遗骨,他们随苏联红军来东北参加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回国途中被土匪所杀害。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图片来源: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