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 Power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多云管理的问题,还在尝试用技术创新砌了一道又一道台阶,毕竟云厂商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需要稳定、安全、灵活性,也需要搭乘多元策略的快车道。 文|Alter 今年3月初,阿里云华北2地域ECS出现了大面积宕机,导致很多App和网站陷入瘫痪,一大波程序员、运营和运维从床上爬起来赶到公司加班。 然后不少企业将搁置许久的“多云战略”再次提上议程,程序员社区中有关“多云方案”的讨论也再度热闹起来,以至于有人自嘲道:“每次云计算大厂一宕机,我们就再抱怨一次多云战略有多重要。” 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态度也相当微妙。Forrester曾在调查数据中表示,99%的云计算决策者认同混合云和多云策略;Rightscale也在《2018年云计算状态报告》中指出,81%的企业已意识到使用同一云厂商可能会带来的危险性。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意识到了多云战略的正确性,大多又停留在年复一年的“讨论”中。 01 为何“多云”成了奢侈品? 不只是宕机事件的教训,至少还有两个让企业拥抱多云战略的理由: 一个是数据安全性上的挑战,抛却数据丢失的风险,一旦被单一云厂商“绑架”,在数据就是企业命脉的今天,可以想到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一个是服务性价比上的较量,找到多家云供应商,从中挑选使用性价比最高的服务,积年累月之后,在成本上的体现也将相当可观。 不过,企业的决策者还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多云解决方案到底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理由却可以给出三个: 1、复杂的数据管理。很多企业的数据中心,既有传统的本地化架构、虚拟化架构,也有形式多样的云计算服务。多云战略并不是菜市场买菜那么简单,可以任意挑选这家的黄瓜,那家的番茄,缺点在于不同架构下的管理,如果没有专业的服务专家和妥善的解决方案,“多云”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2、多个平台的治理。企业在多云环境下需要管理多个不同底层的云平台,特别是各种虚拟化平台和云平台在运营一段时间后,产生了大量的存量资源,还需要思考怎么纳管这些存量资源。如何实现云管平台和云平台的双向治理,让更多的业务与数据产生联系,无疑成了多个云平台治理的又一挑战。 3、技术规范的挑战。公有云、私有云、边缘云等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比如公有云需要灵活、弹性和安全,私有云需要规范、稳定、合规。如何在同一个平台上,既将所有内容进行统一,又保持不同云平台的优势,仍然是个不小的挑战。如果缺少合理的规范,将导致更高的基础架构成本,IT团队需要花费更多精力。 也就是说,多云场景可以灵活控制云成本,但不意味着企业云成本就一定能降低,缺少高效的平台和工具,成本是个巨大的潜在问题。好在有问题就会有答案,多云战略所碰到的也只是临时性瓶颈。 02 多云时代的“金门大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金门海峡上,有一座著名的金门大桥,可能建筑系的学生们会忍不住赞叹为近代桥梁工程的契机,IT世界里则有另一个隐喻:钱伯斯正是从金门大桥脚下的硅谷湾区,将思科带到了全世界。 路由器起家的思科,用“桥”的方式连接了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多云时代也需要自己的“金门大桥”,以连接不同云平台形成的“孤岛”。 2018年5月,浪潮商用机器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浪潮和IBM的合资公司,浪潮商用机器可以说是应“云”而生,有意扮演中国企业在多云时代的“金门大桥”,并一口气发布了以POWER9芯片为核心多款K1 Power系列产品。 特别是面对多云战略所出现的瓶颈,浪潮商用机器进行了针对性的“爆破”: 其一,异构云管理解决方案。 浪潮K1 Power系列服务器通过搭载原厂定制的Incloud Manager,集成多云统一管理、异构虚拟化统一管理、跨云资源编排、多云治理、统一监控等功能。 简而言之,管理员可以设定跨云统一的管理策略、审批流程、资源配额以及镜像模板,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多云应用和基础架构模板,通过管理门户管理整个环境。同时支持VMware、XEN、PowerVM等主流的虚拟化技术,妥善解决了不同云平台间的兼容性,将多云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编排,并辅以流程引擎形成跨云服务。 其二,资源池的智能化调配。 K1 Power全线预装PowerVM ,实现了资源池的智能化调配,为企业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等多云环境提供了优化的基础架构。 原因在于,虚拟化是物理基础架构“变”成云化IT架构的关键,并且能够在保持隔离性的同时,保证灵活弹性的资源供给。而PowerVM基于底层固件Hypervisor+ VIOS实现服务器资源的虚拟化,同时PowerVM固件级别的虚拟化安全漏洞为零,而虚拟化软件资源占用几乎为零。 此外,K1 Power简化了PowerVM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移动,让混合架构易于使用,基于Power上的云化软件也加速了企业用户负载的快速部署。 可以看到,多云战略的谜题并非无解,至少浪潮商用机器已经借K1Power给出了“治标又治本”的良方。 03 K1 Power的“四面旗帜” IT架构的进化史,可以说是Power和X86的竞争史,从传统架构到云计算再到多云战略,一直在相爱相杀。 到了多云时代,竞争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相比于X86,Power有着更加先进的技术架构和性能,Power的开放、开源也在多云时代赢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尤其是在中国市场,K1 Power不仅完美解决了异构、混合、多云的应用场景,还为云计算时代的服务器竖立了“四面旗帜”。 第一,被刷新的处理能力。 浪潮K1 Power采用了全新的POWER9处理器,单核性能较前代提升40%,成为业界最快的服务器。同时K1 Power采用了PCIe 4.0和高带宽低延迟的25G IO,不仅吞吐能力翻倍,并打破了传统IO的桎梏。而基于OpenCAPI的企业级加速器,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处理能力,在延迟问题上比X86降低了36倍。 确切而言,单个Power9处理器性能优越、64TB内存,可以在单一服务器系统内提供1000台以上的虚拟机。 第二,被验证的安全可靠。 截止到目前,基于POWER处理器的K1Power系统被誉为最可靠服务器,正常运行时间达高99.9996%,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提交安装安全补丁之后性能基准测试报告的服务器。 这些成绩与浪潮商用机器可靠的系统设计不无关系,比如为了保障信号高速传递的稳定性,自主研发了40层主板。另外,所有的Power9服务器都预加载了Meltdown和Spectre漏洞的服务器固件,与AIX、IBM i、Linux操作系统的安全补丁,可以在AIX和Linux操作系统上防范所有已知的Meltdown 和Spectre 安全漏洞。 第三,被聚焦的灵活弹性。 除了前面提到的PowerVM和IncloudManager,K1 Power还集成了PowerVC、Power Enterprise Pool等多种服务。 其中PowerVC在OpenStack的基础上构建而成,针对Power Systems上运行的AIX、IBMi与Linux虚拟机提供了更简化的虚拟化管理功能,利用PowerEnterprise Pool,可实现跨多个Power云服务器的动态资源管理,系统资源可以更灵活地在线动态调配,可以说是云部署的理想选择。 第四,被青睐的多云方案。 相比于一些线上的多云管理平台,K1 Power 的多云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三层: Power HA云解决方案提供了高可用与容灾实施服务;PowerVC和Incloud组成了多云解决方案:HANAon Power、PowerVM、HA又构成了内存数据库云平台解决方案。在其他人还在分别提供面包、蔬菜和牛肉时,K1 Power 带来了可口的汉堡包。 归根结底,K1 Power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多云管理的问题,还在尝试用技术创新砌了一道又一道台阶,毕竟云厂商需要高性能的服务器,需要稳定、安全、灵活性,也需要搭乘多元策略的快车道,这些需求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浪潮商用机器所筹谋的,正是让企业以最小的成本拾阶而上。 04 小结 从传统IT到云计算的过渡,核心价值恐怕不是服务模式,而是思维方式的改变:过去是企业需要什么,就尝试去提供相关的服务,但现在的衡量标准绝非是纯粹的供需满足,还需要学会驱动企业的未来需求,解决那些悬而未决的难题。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IT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定制化、多样化,业已成为新IT需求下的必然选择,浪潮K1Power恰恰是那个领跑者。 |
|
来自: 新用户8487768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