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窗 || 高晓涛 || 难忘的测试

 溪云斋 2020-07-18

乔延凤——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诗歌报》原主编,《溪云斋》特邀顾问。

溪云斋散文 || 难忘的测试

作者:高晓涛   版面:豆丁  美图:网络

难忘的测试

01

在开始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请您闭上眼睛,和我一起开始一个心理测试。

首先,你要想象一个空的鸟笼,并想像它的材质,它的外形。接下来,你想象这个鸟笼的内部构造,并想像这鸟笼里的水和食物是否充足。

最后,想象一下你的鸟笼是否有门,如果有,它是开着还是关的?

如果你设想好了这一切,还不够。你需与这鸟儿来一场互动。

设想这只鸟笼里关着一只鸟儿,它是怎样的一只鸟儿呢?体型多大?外表如何?它快乐还是悲伤?孤独还是幸福?

它在你的笼子里过得是否快乐?你愿意为它打开那扇通往自由的门吗?如果打开,它会对你讲些什么?如果鸟儿听得懂你说的话,你会对它说点什么?

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便可以睁开眼睛,停止想象。

02

这是我参加一个读书会时作答的题目。当那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循循善诱地讲完所有题目后,陆续有参与者报出了自己的答案。

读书会分享的是一本由简.尼尔森所著的《正面管教》,这是一本被无数父母奉为育儿宝典的著作,引导我们用一种既不严厉也不骄纵的方式管教孩子,让孩子既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又能在父母“和善而坚定”的态度下学会自律、责任、合作、独立解决问题。

参加读书会的的大多是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在测试之前大家也都已分享了一些育儿过程中的烦恼和问题。

一个戴着眼镜,文静而秀丽的年轻妈妈首先道出了她的答案:

我脑海里的鸟笼是白色木制的,里面点缀着绿色的植物,水是洁净的,食物充足。鸟儿有一身白色的羽毛,身形比较大,很健康,有一双聪明灵活的眼睛。

“这只鸟儿在你的鸟笼里生活得怎样呢?”老师进一步追问她。

它在笼子里过得很快乐,因为我的鸟笼的门永远为它半掩着,它可以随时飞走,但我相信它会飞回来。等它长得足够大,大到鸟笼装不下的时候,我会放它走。

老师微笑着点头,“那请你对即将飞走的鸟儿说点什么吧!”

年轻妈妈思考了几秒钟,答道:去飞吧,去天空展翅,我为你加油。

老师频频点头,继续听其他人的答案。

一位看上去有点憔悴的中年妈妈也在老师的鼓励下道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想象中的鸟笼是铁质的,很牢固,内部装饰着绿色植物,悬挂着颜色鲜艳的玩具。食物和水充足。

我脑海里的鸟儿个头不大,羽毛是灰色的,很调皮,随时都想蹦出笼子。所以我的鸟笼虽然有门,但为了防止它飞走所以是关闭的。

“你觉得鸟儿在这个笼子里过得快乐吗?”老师再次提示她。因为她似乎忽略了这个问题。

“它是否快乐我并不知道,但我相信它是快乐的。”

那位中年的母亲如此回答到。

“既然鸟笼有门,你愿意为鸟儿打开这扇门吗?”老师又问道。

“我愿意打开,但我不确定他飞走了是否还会回来,应该是不会回来吧,鸟儿都向往自由,不会留恋这个笼子的。”那位妈妈继续回答。

“那你觉得鸟儿在飞出笼子之前你会对它说些什么呢?”老师再问。

“我会说你去飞吧,别忘了回来看看我。”中年妈妈有些落寞地说道。

我的心里也早已有了答案。但因为主动发言的人很多,我便在心里把每个问题回答了一遍,转而认真听大家都说些什么。

令我惊奇的是每个人对这道题目的答案都不尽相同。有说鸟儿体型大的,就有说它小的,有说它是白色的就有人说是黄色的、灰色的,而无一例外,给鸟儿的食物和水都很充足。至于鸟笼是否有门,也有人回答说没有的。

意见相左分歧最大的主要集中在最后的发问上,那就是:你是否愿意打开笼子放走鸟儿。回答者有说愿意的,也有人说不愿意的。

03

热火朝天的讨论最终被老师的话打断:“各位家长,这道题目没有标准答案,这是一道心理测试,那只鸟儿就代表着你的孩子,它的个头大小,羽毛的颜色,其实就是你的孩子在你内心的投射,个头大小,是孤独还是快乐,是洁白无暇、五彩斑斓还是暗淡无光,正是孩子在你心底深处的印象。

至于鸟笼,就是你们提供给孩子的生存环境,是管教森严还是温和民主,是只重物质还是注重精神交流,是疏于陪伴还是用心呵护。鸟笼里的布置也好,食物和水也好,大家可以对照答案来反省一下育儿的得失错漏。

我回想了自己的答案,“鸟儿很小,显得无助、孤独,蜷缩在鸟笼里,无精打采。”虽然一开始料想这题目一定与今天学习的亲子教育的书目有关,但我的内心还是被这个答案揪住了。

想到十多年来,我把所有的爱灌注在儿子身上,但却始终没有找到与他和谐相处之道。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偶发的叛逆行为带给我的烦恼和伤害,当然我也能感到他的受伤和无助。

再回想第一个年轻妈妈的答案,她在之前的育儿分享时就说到,自己的女儿十分天真烂漫,她对女儿也一直温柔以待,正视她的缺点和不足,对她的进步不吝鼓励和表扬。也因此,她心目中的小鸟,是纯白的,体型偏大的,快乐歌唱着的。

而那位憔悴的妈妈,在之前讲述她与儿子的故事时谈到:她因为忙于生意,早早把儿子送进了私立学校住读,不顾儿子想住在家里的央告,原想多赚些钱就是为了儿子,但却因此而疏于陪伴孩子,一直到青春期叛逆的儿子与她疏远地像路人一般,甚至处处与她为敌,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难怪她的答案里,鸟儿是调皮好动的,而她也对鸟儿充满着各种不信任。

“鸟笼是否有门,意味着你是否有意识地畅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愿不愿意打开鸟笼的门则意味着你是否给孩子充分和足够的信任,给孩子留有适度的自由与空间。鸟儿会不会飞回来也投射出在你内心深处,孩子对你是否有足够的信任。”

老师一步步地揭示答案,我的心也一点点下沉,原来在潜意识里,我对我的孩子始终持有怀疑和不信任,而那扇至关重要的门已被我关闭了起来。

想起我对儿子的种种挑剔,对他犯错时无情的责备……我的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懊悔。

老师继续说道: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他们通过父母去认识世界。于是,当父母说孩子不可爱时,孩子会自动加工为:全世界都认为我不可爱,我不好。这样可怕的逻辑,却真切地发生在很多的家庭里。

04

测试结束,在场的人大多陷入了思考,做父母的,何尝不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谁没有一些困惑呢?

我又想起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过的那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啊,在初为人母以前没有人教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虽然心里深深明白,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要理性对待,当每当事情发生时,却难以做到全然理性。

比如这个假期,儿子玩游戏里玩得不亦乐乎,在管教无效之后,我便无法继续保持书中所说的“和善”,但每当我气急败坏时却只能换来他变本加厉的不满和抵抗。

继续深入学习,我发现作者给我们每一个抓狂的家长都找到了一条出路。

却原来每一个孩子在行为不当的背后都是因为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就如同鲁道夫.德雷克斯说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

反观成年人不也一样吗?我们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何况是心智还不够成熟的孩子。

书中总结出了孩子常会出现的四个错误观念以及每一种观念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那就是寻求过度关注,要求自己的权利,报复父母以及自暴自弃。

这四种表现背后,均是因为孩子在父母的言语和态度以及做法上没有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比如孩子在对抗父母时表现出的报复行为,恰恰是因为父母的言行和态度让他感到一种挫败感和受伤的感觉。

这个时候,书中又给了我们应对之道。但总结下来,我却惊讶地发现,每一种方法背后都是在教会我们如何给予孩子帮助、鼓励、支持,而不是责备、打骂或是挑剔。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无条件的爱”,无条件接纳他的不完美,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并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和信任。

回到家,我再次进入对这本书的阅读和思考之中。虽然深知育儿之路道阻且长,但作为父母,我们只能在一边遗憾一边期许,一边自责一边自省中前行。

因为,我们无从选择。

作者简介

高晓涛,一个热爱文艺的公务员,居于重庆的陕西人。业余作家,写诗歌、散文,偶尔写小说、歌词。喜欢音乐和旅行,喜欢按照自己的态度生活。宁可抱香枝头老,不做黄叶舞秋风。

入斋云映溪,闲坐心悠然。

在这里,我用自己的方式不停的写你,你没有清晰的面孔,可我确信着你的存在。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李立  冯岩  项见闻

    总编:风剪云

    主编:雪馡儿

制作:豆丁    校阅:馡豆

特邀主播:水晶·简

主播:三月  杨娟

随缘用稿:

随缘投稿溪云斋,作品需原创首发无烦扰,与斋结缘篇勿起他意,扰心责自负。稿费由赞赏产生,发文七日为限,限期内稿费70%与您,30%留于斋用,低于十元及七日后续赏皆作斋用。为鼓励创作和文学宣扬,凡期内阅读量满五百者赞赏稿费增加10%,阅读量每增加五百稿费上浮10%,直至全额发放。如有朗诵的作品,赞赏稿费平台留用30%后,余60%归作者,40%归主播。入斋请加微信号:lbau786。

投稿以文本方式并附150字以内作者简介,三日内无用稿通知请另行处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