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从昨天走来--曾志视察康平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从昨天走来

——中顾委委员曾志视察康平纪行

□ 张冠 

曾志

1987年9月15日16点55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陶铸夫人曾志由法库县城登上汽车,奔向她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战斗过的康平县。

康平这个地方,曾经是中共辽吉一地委的驻地,在她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那是1946年4月,由于国民党军队不断向北进攻,中共辽西(后改辽吉)省委书记陶铸带领机关干部由法库撤往郑家屯;她留在了斗争的前沿地区,随一地委机关由法库撤到了康平。当时,她担任地委组织部长,参与领导了一地委的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深入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反奸清算、减租减息、分开拓地等一系列工作,主持了地委机关的日常事务,直至1946年8月24日从康平县撤出。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没有忘记昨天。为了纪念铁岭解放40周年,为了写好辽北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1987年9月10日至14日,中共铁岭市委、市政府、军分区联合召开“解放战争时期辽吉一地委老干部座谈会”,讨论审查了辽吉一地委活动史料。曾志等28位解放战争时期在辽吉一地委工作过的党、政、军领导和首长应邀参加了会议。曾志主持了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曾志在市委书记徐文オ、市政协主席陈福隆的陪同下,回到40年前工作过的法库、康平等地看望干部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随同前往的还有原辽吉一分区14团政委、空军纪检委书记刘世昌将军,原中共康平县委书记、原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子扬,原辽吉一地委民运部副部长、原国家科委地方局副局长丁修等人。

曾志、陶铸夫妇

17点15分,载着曾志等人的两辆小汽车驶抵法库、康平两县的交界处。以中共康平县委书记刘以贡为首的县委、县纪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武装部领导早已在县界碑处等侯迎接。只见从一辆汽车中走下来一位头发花白、面庞清瘦、温文尔雅的老人。她身着深蓝色的卡制服,裤子的膝关节处打了一块不易发现的小补丁,手腕上带着一块发黄的天津表。她虽已处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行动敏捷,脚步轻快利索。她就是大家久已闻名的曾志同志。她面带笑容向刘以贡等人走来,在市委书记徐文才的介绍下,同大家一一见面握手。她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及艰苦朴素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场的人对于她老人家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7点35分,曾志等人抵达康平县政府招待所。下车后未及休息,立即听取了县委书记刘以贡的工作汇报,详细地询问了全县人口增长、农民生产情绪、当前的困难等有关问题,一边听一边作了笔记。对于康平县计划生育工作表示满意,同时又强调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教育,不要搞强迫命令。刘以贡书记表示一定按曾志的指示去做,把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更好。

晚上,康平县委为曾志等老领导、老首长播放了电视专题片《康平大地待梳装》。曾志从屏幕上看到了康平县的巨大变化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昨天的历史又在胸海中浮现……

1911年,她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原名曾昭学。受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走出家门就读于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并改名为曾志,寓意是彻底摆脱封建家庭的羁绊,表达投身革命的坚强意志。在农运所里,她同正规军战士一样站岗、放哨、打靶,从不示弱,成为坚持下来独一无二的女学员。不久,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血雨腥风的1927年,她多次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化险为夷。秋收起义后,她又隨军到达井岗山,参加了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她和贺子珍、贺怡、康克清等一起,成为最早上井岗山的红军女战士。

1930年6月,她奉命赴厦门开展白区工作,担任秘密交通、联络工作。曾先后担任闽西特委书记,闽南、闽东特委组织部长。她在革命征途中与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书记陶铸相知益深、相敬相爱,于1933年结婚。不料,几个月后陶铸被捕并被判为无期徒刑,直到1937年经党营救出狱。但她始终铭记着与陶铸相互立下的志向:征途漫漫,险关重重,生死荣辱,永不分离。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任过省委妇委书记、特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中央妇委秘书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沈阳市铁西区区委书记、辽吉一地委组织部长、辽吉一地委路西分委书记、辽吉五地委副书记。

为了康平的解放,她的许多战友在这里牺牲了。在她的眼里,这是一块鲜血染红的土地;今天,康平城已向现代化城市的方向发展,这里也有先烈们的功绩。

曾志

1987年9月16日8点,蓝天白云衬托着青松绿柏。曾志、刘世昌、华子扬、丁修等人怀着对昔日战友的思念,来到了辽吉一分区烈士陵园。该陵园系辽吉一分区各界为追悼先烈,永留纪念,于1948年7月7日在康平县城东南修建的。园内中央耸立着一座7米高的纪念塔,正面镌刻着“烈士纪念塔”5个大字。塔的右侧、左側和后面,分别是一分区司令员曾敬烦、政委于英川,一专署专员宋广常、副专员张雪涛,康平县委书记华子扬、县长刘启新等人题写的挽词。塔的下方还镌刻着306位烈士的芳名。

面对着苍松翠柏中的烈土陵园,面对着为绝大多数人的解放而牺牲的烈土英魂,面对着昨天,面对着历史,更面对着未来,曾志和刘世昌、华子扬等人抬起了花圈。他们带着思索,带着哀悼,带着崇敬,带着期盼,带着信念,默默地走向纪念塔,将花圈轻轻地敬放在塔前。

花圈的挽带上写着:“悼念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曾志、刘世昌、丁修、华子扬及来康平的全体同志敬挽”。

面对着306位烈士芳名,曾志仔细地寻觅着当年所熟识的战友,叩开了脑海中的回忆大门。

这里留有陶铸的足迹,这里回荡着陶铸的声音。她仿佛又看到陶锛抱病在康平、法库前沿地区工作,仿佛又回到了艰苦转战辽吉地区的昨天。

此时,原辽吉一地委书记吕明仁的夫人丁修,就在她的身边。她忘不了,就在1947年4月一地委东进收复康平的关键时候,吕明仁牺牲了。她闻讯后,飞身策马急驰,第一个赶到了吕明仁牺牲的辽河边,用棉花将吕明仁脸上的血迹擦去……,通知在前方的丁修回来。

她在战友的名字下面,反复地走着念着,刘卓人、贺炯、许芝、胡远豪、赵世柱……太熟悉了!当年胡远豪、赵世柱还和她在一起照过像呢,但他们都把生命留在了这里,留在了这块英雄的土地上。

离开了烈土陵园,曾志等人又来到了康平县天主教堂。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经先后是一地委、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康平县委驻地。随后,曾志等人又视察了农贸市场,询问了主要农副产品的价格,并记到笔记本上。9点05分,曾志等人参观了西泡子水库,并指示说,要使老区的人民富起来,应当办好水利,实行农、林、牧、副、渔并举。

9点45分,曾志、刘世昌等人来到了康平县胜利乡修李窝堡村。这里,当年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围歼国民党王牌军新6军第169师第505团的战斗就在这里打响。刘世昌将军就是那次战斗的指挥者之一。

历史匆匆忙忙地走过了40个春秋,昔日的旧战场也改变了容颜。如今,修李窝堡村的农民盖起了宽敞明亮的“北京平”,许多家的房上竖起了电视接收天线。

作为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的代表,曾志特别注意对农村各种情况的调查研究。如何带领农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如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何处理好干群关系,都是她经常提出的话题。无论是在铁岭,还是在法库,她都主动地走到普通群众中间,同大家一起畅所欲言。

在修李窝堡村,她像往常一样,走进了靠近路旁的一栋民宅。“有大干部到老隋家去了!”消息顷刻间传遍了整个村子。曾志走进的是农民隋振阁的家院。隋振阁曾经是一分区第14团的战士,1946年在康平入伍,后随部队入关南下到过江西。他见曾志、刘世昌等人来到他的家中,真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大干部竟然来到一个普通农民家做客;喜的是,人群中有他当年所在部队的团政委刘世昌。62岁的隋振阁激动地给老政委刘世昌行个大礼,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我的老政委来了,我的老政委来了,”连忙招呼家人将大家让进屋内。

从刘世昌将军和隋振阁相见的动人情景中,人们不难想像当年官兵平等、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市委书记徐文才的眼睛湿润了,在场的人们更是激动不已。在屋内,曾志、刘世昌坐在炕边上,同隋振阁全家6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你怎么从部队回来啦?”老将军刘世昌关切地问道。

“我是咱们团机炮连的,随部队南下到了江西上饶。后来组建海军时,我被调到了海军部队。1959年从部队转业到烟台,1961年精简下放时回到康平老家。”隋振阁答道。

当华子扬听说隋振阁是在康平参军入伍时,同隋振阁一起回忆了当年。华子扬问道:“你们的团长是李育民吧?”

“对。他是一个大胡子。”隋振阁答道,并且和华子场一起回忆了攻打王义官屯、解放康平县城的情景。

“你们是什么时候结婚的?”曾志问隋振阁夫妇。

“我们是在烟台结婚的。”

“你们回来后,是怎么生活的?那时候挣工分,生活很困难吧?”曾志接着问道。

“精简下放时,我得到960元钱,花800元盖了3间土房。那时候可真难呀,人口多,分值低,分值不能兑现”说到困难年代,隋振阁哭了。

“瞧!我这是怎么啦,困难时期不是过去了嘛!不说了,不说了!我现在知足。”隋振阁用手巾把脸上的泪水擦去,接着说:“我当兵天天打仗,刘政委知道,有多少战友都牺牲了,我有幸还活着。1976年以后,我家的生活就逐渐好起来了。”

“你讲一讲,你家的生活一年一年是怎么提高的?”曾志追问道。从1978年开始,孩子们都长大了,又赶上了党的农村政策好,我家养了母猪,每年卖两窝猪崽,能收入600元;我儿子承包了一个沙场,包括卖石头能收入2,000元;我女儿在村里当妇女主任;我和老伴还弄点自留地,收入增多了。”隋振阁兴致勃勃地告诉曾志。

“你承包田地没有?”曾志又问道。

“没有,我没有承包田。只种口粮田,每亩最低打700斤粮,8亩地能打6,000多斤粮。粮食是够吃的,而且卖了玉米换大米。”

曾志问道:“大米现在多少钱一斤?”隋振阁答道“大米是五毛八分钱一斤,玉米是一毛八分钱一斤。”

曾志高兴地对隋振阁一家人说:“你们现在够吃够用,温饱基本解决了。你家可养一些旱鸭子,只需要一点水即可。”接着,曾志又问,盖房子花多少钱,娶儿媳妇花多少钱。

隋振阁的妻子说:“这新房子已经盖好6年了,花了近5,000元,光积攒盖房子的钱就攒了4年;娶儿媳妇花了3,000多元。”

修李窝堡村村长修振江闻讯来到隋振阁家,向曾志等人汇报了全村的情况。当他汇报说,1988年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将抓好副业、多种经营,并发展村办工业时,曾志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最后,曾志带着期望说,康平是革命的老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作出了贡献;在今天的形势下,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昨天,要发扬革命老传统统,迈开改革步伐,把革命老区建设好。

11点10分,曾志等人离开了修李窝堡村,曾志在车内不断地向人群招手致意。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涌向大路旁,目视着曾志乘坐的小汽车渐渐远去,却将那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储存在永恒的记忆里。

曾志原来计划在康平停留两天,一方面旧地重游,另一方画搞点调查研究。当她看到康平县主要领导都在陪同自已,她心中不安了,她不愿意打乱县委正常的工作秩序,她决定启程了。

14点40分,曾志等人离开康平县城,前往通辽。临行前,她婉言谢绝了群众送来的小米、小豆、高梁米等土特产品(总计15斤),更给康平县的干部群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曾志从康平走了,带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带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带着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带着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带着康平人民的赞誉,走了。

她从昨天走来,她向未来走去。她相信,共和国的明天会更加光辉灿烂。

编辑:康法微同城   图片来源:网络

康平故事更新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