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会山水画中的建筑美感,将程式化用术语解读,别有一番乐趣

 蓝鹰书院 2020-07-18
广

体会山水画中的建筑美感,将程式化用术语解读,别有一番乐趣


文/文涓
传统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历史更迭中留下了宝贵的程式美感,但想要通读山水画中的艺术韵味,若非有审美基础,则难以择出人境之异同,往往会交混不清,生出杂糅的审美反馈。 

北宋·文同·《墨竹图》
身为画外中,欲尝画中趣,则需在这种杂糅的反馈中找出线头,按照脉络走势追寻画中布局。
如能将程式化的表现用术语解读,能更为轻松地领略到山水画中的建筑美感,别有一番乐趣。 
一、拆解整合,视角转换间沉淀美感
先看构图,结构是整幅画走势之基,其中包含远近、高低、层次及视野等细节处的铺陈。

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经由笔墨略过尺图,通过拆解整合铸就一体化的画面,同时借助于选择视角的变化,让画面在视角转化中沉淀出美感。 
二、远近无依,笔墨纵横间彰显独立
其中三段式视角的撷取,在极端演绎之下,便会生出一种远近无依的审美反馈。

元代·倪瓒·《秋亭嘉树图》
譬如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在画面的描绘中同为三段造型,但远景、近景间的关系被淡化,这种传统立轴式画法程式化的一种极端特点。 
倪瓒选择详写近景,在画面过渡间并无太紧密的联系,而是借助于常理性的收束,将中段画面使用大量留白隔开,然而在远处又有景致显现。

明代·文徵明《仿王蒙山水图轴》
形成了视觉上的一种巨大塌陷,但又对比鲜明,将画面的空疏美感得到突出,在笔墨纵横间彰显独立之势,意境的铸就便更为简单。 
三、相互契错,气韵流转间以静衬动
和倪瓒将程式化语言推向空疏极致不同,也有画家将三段式的构图差距模糊化,以至于在画面中难以追寻程式化的影子。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中,董其昌就将相互契错的表现手法利用得无比纯熟。 

明代·董其昌·《仿黄鹤楼山樵古山水图》
不仅借助于灵动的笔触描绘动感意象,同时在画面整体的走势中通过流动气韵,让画面的动态感得到彰显,与此同时原本安静的山水也似乎有了生命,这种以静衬动的方式则淡化了程式化的构图,以至于意境难辨。 

元代·高克恭·《雨竹图》
从三种程式化画卷的表现形式来看,其建筑美感的呈现也各有特点,也恰恰是画家的技法灵动,才构成传统山水画的精彩纷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