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文学】露天场

 商氏资讯 2020-07-18

每当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时,思绪总是飘飞到小时候在露天场看电影的情景中……

那时候,放场电影在农村是件稀罕事,一年很难得看上几回电影。放影的设备很简陋,两根竹竿一竖,正方形的白色幕布扯在中间,竹竿的顶端挂着一个音箱,距银幕一、二十米正方的大桌上架着一台放映机。

放电影的消息传的很快,似长了翅膀一样。在生产队劳动的社员早早收工,吃罢晚饭洗过澡安排好看门人。天刚擦黑,人们穿戴整齐,三个一群,五个一伍,从四面八方涌向放影点。

农村那时还没用上电,放电影须配一个发电机。放映员一启动马达,发电机“突突突”响起来,霎时,场上的电灯亮了,晃得人睁不开眼睛,儿童们立刻欢呼雀跃起来。我们大队每回放电影前,大队支书都要来上一段。他是要饭出身,没有文化,嗯嗯哈哈结齿结舌,什么各生产队生产情况,什么阶级斗争新动向,老奶奶裹脚布又臭又长,就跟现在电视剧前的广告,听不听,看不看,没得商量,心焦意烦却又无可奈何。露天场人声鼎沸,女人找孩子的声音,男女青年相互打趣的嘻笑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吵闹声,象一锅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后,一束雪亮的光束射向银幕,这时,调皮的孩子总是站在凳子上,伸出小手做出各种各样动物头图案定格在银幕上,维妙维屑的头像惹得全场阵阵哄笑。

突然,灯灭了,电影开演了,场上立刻雅雀无声,荡漾在辽阔的空旷的夜空中。放的电影无外乎都是些战争题材的国产片,如《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等。一部片子这个大队放完了,接着到邻近大队放,一部片子差不多要看上三、四遍,其故事情节能从头至尾讲下来,片中的主题歌、插曲也没有人教,居然也能哼个八九不离十。电影一结束,人们“哄”地一声向四处散开,从电影情节中醒过来的人们热烈地谈论着电影内容。皎洁的月光下,树影婆娑,萤光飞舞,蛙声阵阵。一路路大队逐渐分支,最后剩下三三两两。此刻,带着惬意和兴奋,走在秧田的田埂上,清香扑鼻,心旷神怡。远处传来悠悠歌声,轻曼而又蒙胧,令人酥心润肺。充满诗情画意的夜晚,多么浪漫。

儿时的我是个十足的电影迷,只要一听说哪儿要电影,常常是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就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跑。有时,地点有点远,大人们不想带上我,嫌我累赘,我家防贼一样盯着。记得有一次,电影散场后与大人们走散了,急得我到处瞎闯,最后与一个生产队看稻场的人睡了半宿,害得家里大大小小一夜没安神。每次看完电影都深更半夜了,不感到一点疲倦,第二天晚上接着看,丝毫不影响兴致。放映队去远了,便和小伙伴们在稻场上,分成好人和坏人两派,按电影情节演练,常匪得通身是汗,挨过大人们不少责骂。露天场,伴我度过童年美好时光。

如今的农村,电视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影也不再稀奇。当然,为看一场电影跑上十几里路甚至回不了家的苦乐滋味,今天的孩子们恐怕是无法品尝到的。

供稿:安徽六安 商圣群

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