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那么自私,就只配买点儿书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8

总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欺骗,刚才我决定把买到的书退回去。

倒不是因为花了几十块钱心有不甘,主要是很久没看到那么烂的书,烂到伴随我买书的优越感都恨不得全部拿去喂狗。

但是买书为什么会有优越感呢?你会发现那是一种智商和金钱上的优越感。前者源于你对即将拥有的知识和见解,后者源于这个免费的时代。现在还有可能要加上一条:道德优越感,因为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买书好像是做慈善。

这里说的慈善并不只是希望工程之类的慈善,而是任何一种方式下的“解救”。例如,你有时觉得老子买书是解救了出版行业,觉得买书拯救了一家岌岌可危的书店,或者帮助了一些潦倒的作家,或者是帮助别人解决了一些“麻烦”。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这种动机之下去买书,总不会碰到好事。

我们从前是怎么买书的呢?我就记得小学的时候,因为当地书店除了教辅书别的都没有,加上家庭条件实在一般,我基本没买什么书,到了中学时,我拼命给当时及其繁荣的青少年期刊们投稿,用稿费在贝塔斯曼书友会(一个通过投递会员刊物卖书的公司,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撤出了中国)买了大量的书。

因为实在难得,每一本都爱不释手,也很少借书给别人——新书要一直保持着新书的样子,最好的朋友来跟我借,我也会说自己没看完,不借的。

那时候又经常遇到一些给希望小学捐物资或者是公益组织举办的捐书活动,学校还喜欢在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办一些光荣榜:你捐的东西多,你就能上榜,然后贴出来公示。我当时的心地是决然善良的,但我一本书都不捐,我捐了30快钱。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相比那些捐了几十本书的同学,这30快钱让我排在了光荣榜的前十名。

我不觉得书有什么好捐的。买书和阅读都是极其私人、排他的行为,因为你从书中获取的东西无法跟任何人发生对等的交换。打个比方,我们和上亿人使用同一份教材,但这足以将一部分人挡在大学的门外。所以,我也不指望自己觉得好看的书,别人也觉得好看。

总之,从前买的书都是出于真心,随着毕业、工作,我都把他们留在家里。直到我进入大学。亚马逊模式在全世界开花结果,加上电子阅读产品的增加,书的肉身好像没那么重要了,所以毕业的时候,我大学买的书,除了那些本来就没什么卵用的大学专业书,哪怕是那些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杂志,全部卖给了上门回收废纸的社团负责人。

因为我们获取图书的方式变得极其简单,不用再拼命挣稿费买书,不用等半个月才能收到订购的书。当你毫不费力地“获取”一样东西的时候,它就变得没那么珍贵了——阅读不再受到重视,也变得廉价。有的时候,人们更愿意讨论一本书的营销,而不是书的内容。

但这并不光是亚马逊的责任,也不是电子阅读器的责任。还有可能,当然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可能,是出版者出了问题。

我退掉的书叫《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传》,作者是日本的竹内一正,并非通过网络,而是在机场书店买的。从原著到翻译都极其粗陋,没有采访的痕迹,也没有充足的内幕,没有第三方的言论,甚至没有一张资料照片。

书的封底写着包括《时代周刊》、《财富》甚至雷军在内的评论,第一眼还以为这些媒体和名人对书的评价挺高的,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他们根本没在评价这本书,而是在评价马斯克本人——已经非常明显,这些评价是随便找的,按照畅销书的营销套路,他们要出版的不是一本好书,而是一个热门人物,一个因为制造特斯拉和宇宙火箭被誉为“真人版钢铁侠”的热门人物。

我早该想到,我完全没听说过的日本作者(尽管他被出版方称为“最懂乔布斯的日本人”),可能就是拼凑了一些材料,而且这些材料都不是独家的,就写出了一本人物传记。

这也是欺骗。我不能凭这件事就说明出版行业发生了严重的堕落,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读物和营销手段总是层出不穷,只好警惕。

总之,一切都是因为这本糟糕的自传而起,搞得我余气未消。不过,扔书这种事我万万做不出来,才决定叫来快递公司,把买到的书退回去。应该说明的是,在快递单上,我写了出版社的地址,收件人是责编的名字,而不是寄往机场书店。这种事我是第一次干,也没想到我居然干得出来。

我不觉得我做对了,我就是自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