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难向苍天借华年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难向苍天借华年

——清诚慎亲王那尔苏

 清诚慎亲王那尔苏在东北老家科左后旗以及周边地区非常有名。他的名气既不是因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不是因为他为旗里的百姓做了什么好事,而是因为他与慈禧有一段雾里看花似的畸恋。他死后,埋在了科左后旗的祖茔——现今康平县柳树屯乡塘坊村添寿庄。

 清诚慎亲王那尔苏陵航拍图

这里是科左后旗的祖茔,风水极好,是风水先生所说的“二龙戏珠”之地,1710年,科左后旗的第四代扎萨克——岱布王爷死后就葬在了这里。第十一代扎萨克伯彦讷谟祜亲王在承袭了王位后,也相中了这里的风水,于是,生前就在岱布王爷的陵前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陵园。令伯彦讷谟祜亲王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准备百年之后要用的陵园,却葬入了长子那尔苏。更令伯彦讷谟祜想不到的是,东蒙古的王陵在风起云涌的土地改革大潮中损毁殆尽的时候,这座王陵却因机缘巧合保存至今,成了东部蒙古地区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王陵。

    野史传闻,那尔苏是因为与慈禧太后有暧昧关系,才被他的父亲伯彦讷谟祜亲王逼着,在祖先岱布的坟前吞金自杀的。一位三十多岁,有着大好年华的青年权贵,前面是祖宗给铺就的锦绣前程,唯一的儿子才六岁,母寡子弱,让他如何割舍这份感情?但他还是听从父命自杀了,带着对儿子的不舍,对妻子的牵挂,对慈禧的爱和怨……

                ▲维修前的陵园围墙

               ▲ 维修后诚慎亲王陵园

 2015年维修后的陵园偏殿及正殿

在各种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如果上网搜一搜那尔苏与慈禧的故事,会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究其根源,都来自科左后旗泉山、巴根那、乌力吉等老一辈文史工作者们撰写的有关那尔苏贝勒与慈禧太后的文章。因此,关于那尔苏与慈禧的故事,就以乌力吉老师最新写就的《那尔苏贝勒与慈禧太后的风流轶事》为蓝本,讲给喜欢听故事的朋友们。

那尔苏(意为松树)是伯彦讷谟祜亲王(俗称伯王)长子,僧格林沁之孙,1860年生于“北京王府”,1865年(同治四年)4月29日袭父贝勒爵。那尔苏自幼在京城读书,从小聪明伶俐,10岁始习武练艺,武艺高强。自从当上乾清门侍卫后,倍受光绪皇帝赏识,很快从普通侍卫提升为皇宫中执豹尾枪的侍卫(即一等侍卫),担负护卫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的重任。

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满族,姓叶赫那拉,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咸丰帝宠妃,同治帝生母,是清末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掌权者。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奕宁死后,其子载淳即位(当年6岁,由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那拉氏被尊为慈禧太后(时年26岁)。她功于心计,巧于权谋,急于控制大清最高统治权,与恭亲王相勾结,于1861年11月发动宫廷政变,宣布“垂帘听政”,处死载垣、端华、肃顺,掌控了清朝最高统治权。1875年初,同治帝(当年19岁)死后,立5岁的姨侄载恬继位,继续“垂帘听政”。1894年前后结成“后党”,打击以光绪皇帝为首的“帝党”,以巩固其统治实权。那尔苏贝勒与慈禧太后的风流轶事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自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朝廷有规定,慈禧太后的出行规格排场等同于光绪帝,甚至某些方面都超过了光绪皇帝。当她出行之前,都由奏事官传旨,内侍卫跪请慈禧太后上轿。参加典礼时还有10名前行大臣为前导,当太后出太和门外时,扈从人等各自上马,前引大臣则分两路在轿前左右前行。御前大臣则由满蒙王公充任,人员无定数,都骑马跟随在轿后;其后有大纛大臣率领的举大纛的队伍;再后即是领侍卫内大臣率领的执豹尾枪的10几名一等侍卫。当时的领侍卫内大臣是那尔苏的父亲伯彦讷谟祜亲王,他是清朝武官中最高级别者、正一品,位在总督之上。手执豹尾枪的侍卫们在马鞍上配有装枪的铁圈,便于使用、保执。一等侍卫之后即为二、三等侍卫和各王府的护卫。这一庞大队伍的前方有专人“报二里”。“报二里”就是皇帝或皇太后距此有二里。其后为“传筹”兵,分5等,1、2、3为大筹,即大声喊,4、5为小筹,即小声喊。传筹的后面为“打吃”,即在前面开道呼人肃静回避。在这些列队中,那尔苏贝勒就是执豹尾枪的一等侍卫之一。

中年时的慈禧

慈禧太后的生日为正月十三。每年过生日、过元宵节看花灯她都去颐和园排云殿摆设酒宴,赏戏娱乐热闹一番。

1888年(光绪十四年)正月十三,由“敬事房”奏事官事先传旨,慈禧太后将去将颐和园过万寿吉日、过元宵节、观花灯。御前大臣、满蒙王公们都忙着准备护驾老佛爷。乾清门的护卫们更加紧张地擦试器械、整理衣冠,准备出发。那尔苏贝勒将那匹从家乡选送来的高头大马喂得膘肥体壮,修齐马鬃马尾,马蹄子都用碱水洗刷干净,马的脑门和马尾上都系上各色彩绸,随时听命出发。

正月十三早晨吃过早饭后,在领侍卫内大臣伯王的带领下,侍卫队准时来到太和殿前专等候太后出行。正当卯时“老佛爷”的銮驾出来了。御前大臣、满蒙王公跪倒在地,齐声欢呼“老佛爷玉体安康!老佛爷万寿无疆!”慈禧从轿内说声“平身、起驾”,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向颐和园行进。出行的队伍走到西直门的时候,忽然在路旁响起鞭炮声,紧紧跟随銮驾的那尔苏贝勒骑的马,刚从科尔沁草原被征调过来,哪见过这阵仗啊,当时就惊了。虽然那尔苏骑术很高,但也控制不住这匹马,就将“老佛爷”的銮驾撞个正着。出行的队伍当时就乱了,太后的轿子停了下来。在众护卫的协助下,马被拦住了,吓得魂不附体的那尔苏赶紧跪到老佛爷的轿前请罪。过生日发生了这样不吉利的事,让慈禧极为恼怒,脸上布满了阴云,怒气冲冲地问道:“哪个大胆的奴才敢撞我的轿?”,大太监李莲英赶紧答道:“是科尔沁贝勒那尔苏”。慈禧向下一看,虽然没看到脸面,但从外表看,这个年轻人身体魁伟,整装干练,顿生好感,就说:“把头抬起来”。那尔苏只得扬起头来。这一扬头不要紧,扬出了一场正史难书的生死恋情。

作为执政者,慈禧已经达到了权力的巅峰,她是满足的;做为女人,26岁的大好年华就开始守寡,看似风光的背后又有谁知其中的凄苦?整天围在身边的太监,说是男人,可那能叫男人吗?看到年轻英俊的那尔苏,慈禧太后“怦然心动”——这是老天爷可怜我,才把他给我送来的吗?

据说,光绪十四年(1888年)的正月十三,慈禧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一个生日……

康平博物馆内蜡像慈禧与那尔苏

生日宴后,慈禧心情也变得格外的好。好景不长,慈禧又陷入了苦恼之中——怎么才能和那尔苏长相厮守呢?当时朝廷规定:除太监、宫女外,其他人一律不许随便出入后宫。慈禧虽然贵为太后,垂帘听政,但还是要顾及名声的。这时,聪明的大太监李莲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清朝,从乾隆皇帝开始,皇宫饮用水都是御膳房的太监和侍卫赶着毛驴车,去北京西郊玉泉山往回运。运水时,车上插一面黄旗,上午出去,下午回宫。李莲英对慈禧说,我们可以找个借口,后宫自己去玉泉山运水,就可以用拉水的车带那尔苏进出后宫了。于是,慈禧开始装病,说用驴车拉的水喝着不洁,神仙在梦里告诉她,只有后宫自己去玉泉山运水喝,才能治好她的病。从此,后宫和御膳房一样,每天自己派人去玉泉山运水。和御膳房不一样的是,后宫的拉水车有两个格,一个格装水,一个格装那尔苏,下午回宫时将那尔苏藏进来,第二天出宫时把那尔苏装出去……

后世的许多人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对慈禧与那尔苏这两年间的“不伦之恋”大加鞭挞,把所有能想到的污言秽语都用到了慈禧与那尔苏的这段“不伦之恋”中。其实,又有谁想过当事人的苦衷呢?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伯王终于查实了那尔苏与慈禧的“不伦之恋”。深受中国封建理学影响的伯王如坠深渊,深知这种事情一旦败露,会被灭门九族的。于是,那尔苏大祸临头了。

一天早朝,伯王向光绪皇帝奏请:“前几年因为朝廷公务繁忙,臣未回故乡祭扫父王(僧格林沁)墓,今年清明节,想领几个儿子一同回科尔沁扫墓祭祖,请皇上恩准两个月假”。光绪皇帝等待帘后听政的老佛爷发话,可待旨片刻后慈禧也不发话,皇帝以为老佛爷应允了,就准了假。

当时北京到科尔沁全程走旱路。伯王乘坐带篷的四轮马车,三个儿子(那尔苏、温都苏、博迪苏)骑马跟随,经过喜峰口,一路颠簸回到了科尔沁左翼后旗。伯王与温都苏、博迪苏商量了处死那尔苏,保全家族利益的具体办法,并将商量结果告诉了那尔苏。那尔苏无话可说,表示为了家族的利益听从父亲的安排。但他向父亲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其儿子阿穆尔灵圭年幼,请求父王抚养他成人;二是他死后入祖坟;三是死前与全旗台壮们在科尔沁草原进行三次大围猎。伯王当即答应了那尔苏的要求,并当着温都苏和博迪苏的面说:“我死后王位由阿穆尔灵圭(那尔苏的儿子)继承”。

父子俩抱头痛哭。伯王告诉那尔苏说:“你放心去吧,你儿子的事我已经安排好了,我死后也埋在你坟不远处的莲花岗,咱爷俩到时候永远在一起。”

三次大规模的围猎结束了。

清明节前三天,伯王带领三个儿子及协理台吉乌力吉,管旗章京富乐晖等王府官吏,用大马车拉着牛、羊等祭品,首先来到公主陵、僧王陵扫墓祭祖。

            巴尔虎山南麓的公主陵和僧王陵航拍图

然后,来到了祖茔——现今康平县柳树屯乡塘坊村添寿庄。这里有伯王已经建好的陵园,本来是打算自己用的,现在决定让那尔苏死后葬在这里。这座新陵园后面就是科左后旗的老陵——第四任札萨克岱布王爷的陵园。在岱布王爷陵前,伯王亲手折断手上的金镏子交给那尔苏,让他吞了下去……

古人相信“吞金”自尽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现代医学证实,吞金一般很难死人的。但无论如何,那尔苏为了家族的利益,肯定是不留痕迹地自杀了。

聪明的伯王立即派人上报朝廷,说那尔苏贝勒回家祭祖时暴病身亡。慈禧听到这个消息悲伤不已,也把伯王恨到骨子里。

为了找到伯王的把柄,慈禧派大臣戴骑等亲往科尔沁吊唁那尔苏,查看那尔苏的真实死因。伯王为了解除戴骑等人的怀疑,主动让他们查验了那尔苏尸体,结果戴骑等人没有发现任何他杀的迹象。于是,伯王和戴骑等人一起回到北京奏报此事。

验尸没有找到借口,慈禧决定派人收买亡命之徒刺杀伯王,以解心头之恨。这次行动也是功亏一篑,收买的杀手由于紧张,被伯王看出了破绽,非常窝囊地被伯王的侍卫们踢死了。

最后慈禧决定亲自出手了。1891年(光绪十七年),有一次皇宫举行王公大臣例行宴会,慈禧给伯王的酒里下了慢性毒药,当面赐给了他。伯王接过这杯毒酒时,想到了儿子那尔苏死前绝望地痛哭,也更理解了儿子的无助和凄苦。宴会后,伯王怕死在京城引起更多的麻烦,连累家族后代,决定回老家去死。第二天,伯王向光绪皇帝请假,说自己患病很长时间了,吃了不少中药也不见好,想回老家请蒙医看一下。光绪皇帝一看伯王确实满脸病容,就准了假。伯王回到后旗不久就死了,由于他新选中的墓地陵园还没有建完,只好在旗王府停灵。三年以后,康平县东升乡莲花岗陵园建成,伯王才正式下葬莲花岗。

1892年(光绪十八年),慈禧为了表达对已故贝勒那尔苏的格外关怀,通过皇帝发旨:“已故贝勒那尔苏系僧格林沁之孙,追念伊先祖前劳,加恩准,如阿睦尔灵圭所请追亲王,用视优异,嗣后不得援以为例”。慈禧也够费心思了,本来是她自己想追封那尔苏为亲王,还非得说成是因为那尔苏儿子申请皇帝才批准的。

以上传说正史难书,野史乱讲,斯人已逝,已经无从考证。但一百多年来,人们更愿意相信,做为一个女人,慈禧在那尔苏那里找到了一生中的真爱,那尔苏曾经有过真诚的付出……

图文来源:《印象康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