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的历史经历了辽金的繁荣进入元朝后,从史料上看一下就跌入了谷底。似乎自元开始,康平大地只留下了绿草、骏马和牛羊,游牧的蒙古民族成了这片土地的新的主人。然而,2013年6月10,县内海洲窝堡乡海洲村的一次简单的自来水入户施工,却掀开了元代康平的一角神秘面纱。 ▲海州村挖出的大缸——藏于康平博物馆 2013年6月10日上午,康平县海洲窝堡乡海洲窝堡村自来水入户工程正在进行中。一户村民在自家房后修建下水井时,发现在距地表约50厘米深的黑沙土层中有一口大缸,缸口有铜盖覆盖,但已经锈蚀严重。缸内填满细沙,抚开细沙,发现其中盛有一些碗碟。户主和帮工的村民们见缸中存放着碗碟等物品,也没有在意,就将缺里的东西全部取了出来。看着摆了一地的器物,大家才觉得,这也许是发现了文物,便报告到了乡里。康平县文物管理所得知消息后,迅速赶赴现场,对出土物地点进行了认真清理。经清理才发现,这是辽宁省境内非常少见的一处元代窖藏,对研究元代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极高的价值。 经过整理,本次窖藏出土文物71件:陶器3件 、瓷器34件 、釉陶器1件、铁器32件 、铜器1件。 有珍贵的影青高足碗和磁州窑白釉瓷盏托。 ▲影青高足碗 ▲白釉瓷盏托 有精美的孔雀绿釉瓷罐和酱釉陶罐。 ▲孔雀绿釉瓷罐 ▲酱釉陶罐 有26件农业生产工具 。
由于出土时器物摆放顺序已经受到扰动,考古工作者曾尝试把这71件器物重新装回缸里去,结果,却怎么也无法把这些东西再还原到大缸中。由此可见,大缸的主人在装这批器物的时候,应该是非常细心和从容的,决不是仓皇出逃。那么,这个窖藏的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离开这里呢? 康平县博物馆胡荣繁同志在他发表于辽宁省博物馆期刊的论文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元代窖藏在辽宁地区出土例证不多,据不完全统计,自1900年至2003年这百年时间里,元代窖藏在辽宁发现总计10次〔1〕,康平海洲出土的这批窖藏,极大地丰富了辽北地区元代考古的内涵,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 1、窖藏时代的判定。海洲窖藏中的瓷器,包括磁州窑、龙泉窑、耀州窑及地方窑等多个窑系的作品,从造型、纹饰、胎质、釉色来看多数具有明显的元瓷特征,其中的磁州窑黑白釉瓷器胎骨厚重,纹饰简练,不但与早年在康平县方家屯方家村出土的磁州窑器物基本相同〔2〕,而且其中的多数瓷器与在义县发现的元代瓷器窖藏器类、形制和窑口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3〕。出土的铁器多为农具,形制特点与在开原老城镇出土的同类器相同〔4〕,因此可以将其确定为元代窖藏。 2、海洲窖藏多件铁制农具可证当时农业成就。海洲窖藏铁制农具占很大比重,其中犁铧13件,犁镜6件,铲5件,铡刀1件、锄1件,特别是用于垦荒耕种的铁犁铧,一次性出土如此之多,在所知建国以来元代窖藏出土农具中,尚属首例,可视为元代辽阳行省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元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元世祖忽必烈曾命司农司组织孟祺等农学家,于至元十年(1273年)编成《农桑辑要》一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编写的第一部农书〔5〕。康平海洲乡当时属蒙古族聚居区,史载,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诏给开元、南京、水达达等路从事农耕的女真和蒙古人田器和牛畜,使以牛做挽畜的犁耕法得以在这些地区迅速推广〔6〕。所谓“田器”,就是铁制的犁耕具。政府如此扶持,农人生产热情高涨,对耕作工具的大量需要与使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实际上,铁制农具在元代社会中是相当普及的,辽北各地博物馆中,都有很多零星出土的金元时期铁制犁铧,不仅表明元代铁制农具一如金代,而且证明当地铁制农具的生产与使用规模也是相当可观的。 3、这批窖藏出土的瓷器一定程度反映了窖藏主人的身份。瓷器窑品齐全,种类丰富,孔雀绿釉罐和龙泉窑影青高足碗更是此次出土窖藏瓷器中的精品,就是普通瓷器如磁州窑黑白釉碗、盘、碟、盏托、绿釉瓜皮纹红陶罐、孔雀绿釉瓷罐和一批耀州窑产品也都保存了当年初出窑口时的崭新状态,件件完整,实属难得。元时,虽然釉陶器已非常普及,但一般平常百姓日常使用的还多为当地烧造的土窑粗瓷,而且都是做工粗疏,釉不及底,胎质糙劣的产品,竟或用更简陋的陶器来充作食具也不罕见。海洲窖藏瓷器除一两件为这种粗瓷如酱黑釉瓷碗和墨绿釉大缸外,余则全部为名窑瓷器,在当时情况下,使用者身份自不难想见。与海洲窖藏出土地不远的张强镇官保窝堡村,曾发现一处大型元代建筑址,采集的建筑构件中有绿釉龙形饰件,可知屋主不凡,海洲窖藏与这处建筑物近在咫尺,或可存在一定关联。 4、窖藏中出土的镣铐性质耐人寻味。出土当时,我们曾以为是当地豪强残害农奴所用的刑具。后来注意到,这件镣铐的一端是封闭的,也就是说,这不能开启的一端极不适宜对人使用,而且镣径很大,即使处于闭锁状态,一般人的手臂也可自在出入,起不到管制作用,一端锻造成封闭式不能开启,其用途只能固定在树木、木桩等上面,因此,我们推测这件镣铐大概是受管制人犯所用的镣铐形状启发,转而用来链锁牲畜如铐锁牛腿,以防走失之用的器具,如今康平乡间仍可见这种将牲畜腿脚固定一处的情况,谓之“链牲口”。如果推测不误,则更是当时农业发展、畜牧经济具一定规模的绝好证明。这件镣铐与诸多铁制农具放置一处,即是在这种物件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人们提供的一个绝佳提示。 5、对窖藏原因的简略分析。无论什么朝代,窖藏性质多与战乱的社会环境相关是为常识。事出急迫,必将无法携带之物归纳一处,埋在地下,期冀日后返回再取。有元一代,大型战乱史载无非元朝一始一末两端。始者,如元初时扰乱整个东北地区的乃颜、哈丹之乱,但此次战乱为元立国之初,不久即被平定,而且海洲窖藏大部分器物本身也说明,这些器物多为元代所用,是经过元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之后才被埋在地下的,所以,窖藏原因源自乃颜哈丹之乱的可能尽可排除。末者,即元末农民大起义风潮波及,公元1368年朱元璋进入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慌忙率残部北奔大漠,虽然辽阳行省境内仍有故元势力军阀割据,但多数都是拥兵自立,互不统属,海洲窖藏主人或即随元顺帝北逃部众之一,或属军阀割据队伍一员,总之生活居处不定,方致将不方便携带的陶瓷生活用具和农耕铁器藏于地下。综合考虑,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较大。 根据胡荣繁同志考证可知,元时的康平农业生产已经相当进步,生产工具与八十年代联产承包时农村所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相差无几。《元史》卷25《仁宗本纪二》第574页记载:“庚午,发高丽、女直、汉军千五百人,于滨州、辽河庆云、越州屯田”,元代辽河边的庆云驿就位于现今的康平县郝官镇小塔子村的古城址。元代在此屯田,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辽河西岸康平地区元代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 这支随元顺帝北撤的蒙古贵族,是做好了早日回来的打算的,所以,才会细心地把这些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带不走的生活用品藏好。然而留下的,只有远去的背影…… 图文来源《印象康平》 ![]()
老故事更新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