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宁老故事】桓仁五女山山城东方第一卫城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桓仁五女山山城东方第一卫城

桓仁县刘家沟境内有一处风景绝佳地,那就是享有“东方第一卫城”的五女山山城。五女山山城内有古先民遗迹,山城下的古瓮村,则是满族先祖李满柱的屯兵之所。

五女山山城是高句丽王国的早期都城,代表了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山城建制,在古代东北民族建筑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为研究东北地区的历史以及高句丽民族,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200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女山山城拥有干年历史

五女山之名不见于正史,只闻于传说,相传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清光初年,五女山又被称为五龙山。在东北沦陷初明,五女山又被县内一些文人称之为五余山。《瓶仁县志・艺文志》中记载:清末举人袁澍滋为《桓仁县志》写了一篇《游五女山记》,游记中这样写道:“俗曰五余山,又曰五女山。”袁澍滋认为,雄伟的五女山就是五岳的余脉,故曰五余山。

建于五女山山顶的山城最早名为纥升骨城,是当年桓仁地区古诸侯国建立的第一座都城,是足可与古希腊雅典卫城相媲美的古代山城。据《三国史记》记载,这座山域建于公元前34年,纥升骨即高城之意。

在元代,这座山城被称为五老山城。此后,此山城在史书上又分别被称为于罗域、于剌山、郁罗山城、郁郎山、兀剌山城,称之为最多的是“兀剌山城”,出现过20次。

五女山山城南北长1540米、东西宽350米——550米,周长4754米。山城居于山巅及东部山坡,略呈长方形,依山就势,随山的起伏而建,西高东低,城西北以险制塞,以峭壁为天然屏障,城东南以打制的牛角石筑墙,山城分山上、山腰两部分。

山上部分即该山的主峰,位于山城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平均在800米左右,西南部地势比较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南北约长600米,东西约宽110米-200米,是古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城内遗迹主要有1、2、3号大型建筑遗迹,兵营遗迹、哨所遗迹,居住遗迹,蓄水池,瞭望台,西门以及1、2号防御墙等。

山城东墙为东部的一道防线,山巅的西、南、北三面地势险峻可凭,绝壁垂立,猿鸟愁攀,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不仅易守难攻,而且从东南面,可控扼浑江水路。五女山山城遗有新石器时期、青铜时代、两汉、辽金时期大量的文物。

五女山山城现存南门与西门。西门是出入山城山上部分的重要通道,门外与“十八盘”古道相接,20世纪80年代修筑的缆车索道,曾穿过“十八盘”,经由西门通过。

山城的古道有北甸子通道、金银库沟通道、窄沟通道、东江沿通道、环城马道及登山盘道。登山盘道有两处。

其一,西门登山盘道起于西门断崖口,止于崖下较平坦处,古盘道不足1米,拐32道弯,每盘长10米一30米不等,俗称三十ニ盘,总长900米,此盘道是古代上、下山的主要人行道。

其二,从五女山东坡饮马湾通向山顶,有一条古道,崎岖难行,迁回盘旋于林海之中。2003年,整修五女山道路时,将此盘道全部铺成石板路,宽约1米,长千余米,称后十八盘。

五女山山域出土的铁质武器

五女山山城内的蓄水池(俗称天池),位于城中部偏西的最低点,系古代开凿山岩而成。池面呈长方形,长12米,宽5米,最浅处1米,最深处1.2米一2米。池壁北侧为天然岩石,南和东西两侧多用整石砌筑。西壁中间留有流水孔道,其外侧挖有大坑接受并储存水池溢出之水。池东側坡上有一小型石砌方井,山泉缓缓渗入井中又流出水池。此池因处于内城的最低点,可接受内城范围内渗入地下的全部降水,常年不涸。辽东地区自古森林茂密,植被完好,现代年份降水量达800余毫米,在古代,此地的年降水量更大,估算当在10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要好于现代,蓄水池之水可完全供应内城人马之需。

五女山山城城墙全长4754米,分为天然墙和人工墙两部分,天然墙4189米,占城墙总长的88%,人工墙565米,占城墙总长的12%。山城的人工墙均为石筑,以至五层大石条作为墙基,其上平砌楔形石,内壁插砌梭形石,以碎石和块石填充。五女山山城在墙体砌筑以及墙石加工等方面开创了当地古代民族构筑山城的先河,对后世辽东山城建筑乃至东北亚的建筑技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女山山城是兵家必争之地

五女山山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以其山城的险峻、山顶的开阔和它敏感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要塞和兵家必争之地。五女山的战事,史料上有记载的,仅在元末和明代,就爆发了四次血战,分别是洪武三年之战和洪武四年之成。明宣德末年之战、明正统初年之战。

明水乐二十一年(1423)初,建州卫女真得到明朝的批准,在婆猪江(今浑江)及多回坪等处住,建州卫第一代首领哈出的孙子,第二代首领释加奴加的儿子李满柱代替父亲统率建州卫部众1000多户,离开位于波江上的奉州,来到猪江一带居住,他本人则用住在婆猪江中游元剌山城(五女山山城)的瓮村,即今五女山下的金银库,此处成为建州卫女真进入辽宁地界的第一个卫址。

瓮村地处元剌山城脚下,山城自然成为建州女真既可居住又可防守自卫的山城。瓮村,即今桓仁县城东北,在距县域8公里的五女山南麓,金银库沟是由两条北南走向的山冈夹拢的北高南低的山沟。山沟北顶五女山断崖,南抵东西流向的浑江,沟口西侧是桓仁发电厂拦江大坝的北端,距大坝仅800米-900米。水库前的金银库沟口,东西宽约500米,从沟口向上,沟宽渐收拢,上至一公里处,东西两山冈相距不足50米,再上,沟的宽度逐渐增大,最宽处可达200多米,又再上,沟的宽度又逐新缩小,直至五女山南侧的断崖之下。全沟呈宝葫芦状,如同一个尖顶、底大、头高、脚低、仰卧的大瓮,村之名当源于此。金银库沟现属于桓仁镇刘家沟村第九村民组,浑江水库蓄水前,沟口沿江一线是一片沃土,宜于农耕、渔牧。金银库沟之名起用于清光绪三年(1877)桓仁建县前后,传说此处是古人藏宝之处,故后人称此地为金银库沟。

明宣德末年,发生了野人女真掳掠当地诸候国居民的事件,李满柱帮诸候侯国时讨还了被掳掠的人口却被冤枉,遭当地诸候国血洗,妻子被杀,自己身被九创,逃入兀剌山城(五女山山城),才仅以身免。李满柱做了好事,反遭恶报,连明朝辽东总兵宫巫凯都为李满柱鸣不平,但糊凃的宣德皇帝坚持息事宁人,不察详情和稀泥,一桩冤血案就这样不了了之,这便是明宣德末年之战。这次发生在五女山山城山脚下的战争,埋下了建州女真仇视当地诸侯国,不满明王朝的复仇火种。

五女山山域出土的文物,可能是 铠甲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