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国内太平天国反抗清朝统治,内忧外患,清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其统治力大为减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各地豪强并起,东北“胡子”(土匪)各自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辛亥革命后,有的大绺子(匪帮)摇身一变成了军阀,比如奉系军阀。在各军阀中,有很多胡子出身的人,有的后来地位显赫。有的绺子(匪帮)也打击外国列强,有很多后来成为抗日武装力量,被政府收编,所以外国列强对胡子也是恨之入骨。 在康平地区,就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胡子”,他们呼啸山林,与官府为敌。有的鱼肉百姓,为害一方;有的杀富济贫,行侠仗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在《辽北人物录》一书中记载有关康平的胡子——王希武,就是祸害百姓的败类!当地人没少受他凌辱。 王希武 法库县卧牛石人。土匪头目,报匪号“长江好”,聚众七百余人。抗日战争结束后,他纠集这股反动士匪武装,进攻我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无恶不作,鱼肉百姓,在法库、康平、新民、彰武一带骚扰破坏,为害甚深,民愤极大。该部土匪后被我人民武装歼灭,他畏罪潜逃,被俘获,并予严惩。 在康平文史资料里,李载阳老先生写的《匪患》一文中,提到“本地也有当地土匪。但他们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多数不在本地作案。他们不愿得罪家乡父老。……义气重的胡子头不但不抢本地而且在外地遇有家乡人遇难时还要鼎力相救。传说我县有名气的“大英子”,在山东省为匪时,他们内部有一条规定:看大车的搭腰圈是铜的可抢,遇铁的放行(康平贫困买不起铜圈)。” “大英子”是这个绺子的号,他们在外不提自己的名字,而是报自己的号,关于“大英子”就有很多传说。 “大英子”是康平县东关街道人,起初哥几个骑马去外地砸孤丁(单干),后来逐渐发展壮大,手下有千八百人。他们去外省“做生意”,在江湖有一定名号。 “大英子”这支绺子的覆灭也有一段传奇故事。康平团山子有一个绰号叫“小老嘎达”胡子,平时和“大英子”关系很好,在一起砸窑(土匪洗劫财主富户),经常在一起喝酒取乐。有一次,他们一起去外地抢了一匹马,这马膘肥体壮,浑身通红,双目有神,一看就是宝马良驹。胡子喜欢两样东西,一个是马,一个是枪。因为是小老嘎达先抢到这匹马。“大英子”虽然非常喜爱,但碍于情面,不能破了规矩。他有个属下,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偷偷的和他说:“大当家的,您不是想得小老嘎达那匹马嘛!这有何难,下回再去砸窑,咱们把‘小老嘎达’给别上(黑话打死的意思)……不料,他俩的谈话被小老嘎达手下听到了,就报告小老嘎达。 小老嘎达闻之,心头一颤,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干掉“大英子”的大当家。也许天要“大英子”灭亡,在郝官镇瓦房村有个地名叫“鹰不落”的地方,“大英子”这帮绺子在此驻扎。这天晚上,小老嘎达到大当家的住处,其他胡子知道小老嘎达和大当家的关系好,就没戒备。小老嘎达就对大当家的开了冷枪,“大英子”一看自己身负重伤,不死也残了,就对小老嘎达说:“你也别让我遭罪了,就给我个痛快的吧!”最后,一声枪响“大英子”命丧黄泉,鹰不落的地名似乎暗示“大英子”不该在此驻扎,给“大英子”覆灭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据说,到了伪满时期,日本人对“大英子”家中所有当过胡子的人,用车拉到调兵山残忍杀害。生在乱世,为了生计跻身绿林,生命朝不保夕。对百姓做的好事或者坏事,都会被后人铭记。 图片来源:网络
老故事更新中… 【卧龙湖系列文物】你若来康平,有两个地方一定要去看看~ 作者:刘希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