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知青故事】我难忘的下乡那“两年” 作者:陈效国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我难忘的下乡那“两年”

□陈效国

“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要过的,而每个人一般来说年龄有多大就要过多少个“年”。但由于年龄不同、过年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有所不同。小的时候过年就是吃点好的,放点鞭炮。尤其是要吃一顿饺子,正所谓:“谁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工作后过年就要会会朋友、同学,给师傅们拜个年,增加一下感情。现在,退休了年龄也老了就希望过年期间,全家老小欢聚一堂,亲属走动走动串串门,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我今年63周岁了,也就是已经过了63个“年”了。那些年都是怎么过的已经记不全了,但是在农村下乡期间的那两个“年”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因为那两个“年”太与众不同了,使人难以忘怀。

我是原沈阳第32中学初三▪七班的学生,1968年9月16日和20多名同学来到了康平县张强公社两家子大队两家子小队下乡落户。共分在两个小队。我们小队的队长姓张叫张风岐,是个多年的老党员,他对我们青年非常关心,特意为我们安排了一名会做饭的老乡为我们做饭,还安排了一名老贫农做我们的辅导员,我们叫他邢大爷。张队长和邢大爷对我们非常好,不但教我们劳动,还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从68年下乡到71年回城工作,三年时间里三个春节,我有两个春节是在农村度过的,而农村的这两个“年”对于我来说“受益非浅”终生难忘。

(一)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1969年的春节是我们下乡后的第一春节。当时的省革委会领导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在农村和贫下中农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不许回城。我们青年点当时有19名同学,11名男同学8名女同学决心和老乡们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按当地的习俗,青年点也杀了一头大肥猪,还准备了鸡蛋、鱼等生活物资,国家供应一年的商品粮、大米、白面应有尽有,物质条件非常丰富了,可是文化生活干点什么呢?在当时那个极“左”年代,很多文艺形式都是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而只有样板戏非常盛行,那我们也排样板戏选段吧。我们决定排演“红灯记”选段。李东良同学扮李玉和,贾丽娟同学扮小铁梅,而我的长相也只能扮鸠山了,经过几天排练,春节晚上在队部进行了演出,我虽然唱得不行,但是我主要是道白,所以演出大获成功。社员们反映很好。我们还组织到其他小队进行了巡回演出。有一个回家过年的县里工作的干部看完演出后还向县文化站推荐我。县文化站的同志特意来电话通知我去县应试,我虽然没考上,但回想起来成为了一桩笑谈。就这样我和同学们在农村过的第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二)第二个“请客式”的春节

1970年的春节是我们下乡后的第二个春节,这个春节,上级领导同意我们回城里和家人过年。但是问题来了,不能都走,总要留下来两个人看守青年点的东西,因我是点长,我可以留下来,李东良同学也表示和我一起留下来守点。等同学们陆续回沈阳过年走后,李东良同学父亲来电话,要他也回家过年,他最后也走了,青年点只剩我一个人了。记得是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队里开大会,张队长突然宣布“青年点就不要开伙了,由领导班子带头,大家轮流请小陈吃饭”。从年三十开始张队长第一个请我去他家吃饭,随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和辅导员邢大爷等家陆续请我去家里吃饭。当时不管到谁家都是七个碟子八个碗,还得喝两盅,因为春节期间家家都杀了猪,所以酒菜都很丰富,那是地道的“杀猪菜”。

直到正月初十晚上。常玉永和王克云同学从沈阳回来了,我オ结束了这样的生活。算起来从年三十到初十,在这十多天里,我每天两家差不多吃通了半个村子。所以回想起来老乡淳朴、善良、好客令我终生难忘。

光阴似水,时间如梭,转眼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在98年下乡三十年时,我们几个同学回去看望了张队长、邢大爷等老乡们,大家在一起回忆当年的友谊和感情。可如今我们再回到农村去看望乡亲们时,张队长、邢大爷都已经故去了,连我们点的几名男同学中也已经有五名男同学去世了。让我们健在的同学们珍惜这段难忘的友情吧。

作者:陈效国1968年9月16日下乡到康平县张强公社两家子大队两家子小队落户任青年点点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