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康平文庙、秀水书院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康平文庙、秀水书院

康平文庙

在康平文史资料里有两篇文章有关康平文庙的情况的介绍,因各有侧重,特摘录如下:

▲康平文庙

“文庙也叫孔庙,据资料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朝以后称文庙,民国政府称为孔子庙。解放前,老百姓多称其为文庙。

据县志记载:1883年(光绪九年)经知县张丕绩奏准,以公款并劝募县内文武生员及农商界捐资兴建康平文庙。(庙址在县街东南隅,现康平一中院内)首由训导刘国藻督工营造。后嗣经陈士芸、章越、祥瑞、许之履四任知县持续营造,至1887年(光绪十三年)竣工,1948年拆毁。

文庙的平面布局:建地为南北长东西窄,中轴线对称方式,由南向北,照壁、大成门瓦房,东西房各三间,房沿有瓦中间平项,大成门东院的东南角有魁星楼一座,青砖底座,座上四根红漆木柱木花格门窗,楼有木雕魁星像一尊,手握大毛笔一支,俗称魁星点状元,均为彩绘。中间甬道往北、东西两侧各有鳌托石碑。石碑正面刻字“诸王以下官民人等至此下马”。

照壁前石碑一方,上镌“奉旨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再往北就是泮池(用青砖砌的菏花池),池上跨一桥叫泮池桥,俗称状元桥。再往北就是大成殿,主体建筑是砖木结构的三间瓦房、灰青砖、黑瓦、红柱、绿花格窗,属清庙宇风格。

大成殿正门外上悬清光绪皇帝御书“斯文在兹”匾额。进门奉祀主座为木制兰地金边金字,“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其他两侧从祀诸圣、贤、儒以序列位次,奉安木主,俗称供奉牌位。

大成殿的后面就是崇圣祠,主体建筑砖木结构的三间瓦房,崇圣祠也可说是孔子的“家庙”,殿内主要奉祀孔子五代祖考。中间正位为孔子五世祖,左孔子四世祖,次左孔子祖,右孔子三世祖,次右孔子之父。东西配殿从祀者有孔、孟、颜、曾多位先贤。

祀典活动:每年以春秋月上丁(农历二、八月第一个丁日)举行祀孔典礼,俗称春、秋祀孔。

清代祀孔,大成殿以知县为正献(主祭官)。殿前陈列猪、牛、羊各一,崇圣祠以训导为正献(主祭),陈列猪、羊各一。祀孔日知县率全城文武官员及僚佐、训导率全县生员(学生)等参加典礼。有关人员唱礼序、读祝文、上香献酒、献肴果、三拜九叩、奏雅乐。民国以后,三拜九叩改成三鞠躬。笔者于一九四六年曾亲自参加过文庙的祀孔活动。

摘自文史资料第14辑李库著《康平县城清末民初庙宇之概况》

▼文庙建筑平面布局示意图

摘自康平文史资料第2辑 王锡九著的《康平孔庙》

“……民国九年(1920年)殿宇砖瓦残缺,雕绘剥落。由教育公所所长郑世兰主持向社会各界开明人士劝募捐资,公推教育会长刘铁山监理修复。以上创建、修葺两度工程,均经勒石树碑,记述擘画经营、工程始末。迨至1940年,又经县教育会请用地方公款,主持维修。主持施工:修葺大成门,照壁及魁星楼,在魁星楼内増设木制魁星偶体一,于四面楼檐下,悬设木雕匾额各一。殿宇门牖廊檐彩绘一新。

……1914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孔典礼,改称为孔子庙,康平因之。

原设有大成殿三间,东西庑各三间,崇圣祠三间,棂星门三间,泮池一,上跨泮池桥一座,大成门三间,照壁及魁星楼各一。大成殿正门外悬光绪御书“斯文在兹”區额;正门内悬宣统御书“位育中和”匾额。……1940年修葺孔庙时,于魁星楼四面楼檐下悬设木雕匾额各一:东面额文:“笔澜接旭”,北为“文运极辰”,西是“瑞映陵山”,南书“光浮秀水”。

大成殿及东西两庑,除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当然奉祀于正殿主座外,其余配享、从祀之诸圣、贤、儒,均依“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的原则,序列位次,奉安木主。大成殿正中奉祀: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位:

东西两间为四配,东配奉祀:

复圣颜子,名回字子渊。

述圣子思子,孔伋字子思。西配奉祀:

宗圣曾子,名参字子與。

亚圣孟子,名轲字子舆。

正殿两侧,分东西两序;奉祀十哲,为历代孔庙奉祀的定制。清康熙五十一年及乾隆三年又分别将朱子,有子升袝十哲之次,故后人又俗称为十二哲。东序奉祀:

先贤闵子,名损字子骞

先贤冉子,名雍字仲弓。

先贤端木子,名赐字子贡。

先贤仲子,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

先贤ト子,名商字子夏。

先贤有子,名若字子若。(清乾隆三年升袝十哲之次。)西序奉祀:

先贤冉子,名耕字伯牛。

先贤宰子,名予字子我。

先贤冉子,名求字子有。

先贤言子,名偃字子游。

先贤顓孙子,名师字子张。
   
先贤朱子,名熹字元嗨。(康照五十一年升袝十哲之次)。东庑从祀者有先贤公孙侨等木主四十,先儒公羊高等木主三十九;西庑从祀有先贤遽瑷等木主三十八,先儒谷梁赤等木主三十八。

崇圣祠主要奉祀孔子五代祖考,依据“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的原则,左昭右穆,序列辈分尊卑:

肇圣王木金父公,中间正位,孔子五世祖。

裕圣王祈父公,左,孔子四世祖。

诒圣王防叔公,右,孔子三世祖。

昌圣王伯夏公,次左,孔子祖。

烈圣王叔梁公,次右,孔子父。

崇圣祠亦设有东西配,从祀者有孔子长兄及颜、曾、子思及孟子诸圣之父。位次如后:东配

先贤孔氏,字孟皮,一说名孟皮,字伯尼。孔子兄。

先贤颜氏,名繇字路,《孔子家语》云字季路。颜子父。

先贤孔氏,名鲤字伯鱼。子思父。

西配先贤曾氏,名点字子晳,曾子父。《黄州府志》云名皙。 

先贤孟孙氏,名激,字公宜,孟子父。鲁国公族

康平孔庙崇圣祠没有东西庑。

……有赞礼生主持仪式——通赞宣喝礼序引赞引导正献、分献各员至神位前行三献礼——即初献、亚献、终献。司祝者读祝文,司香主上香,司爵主献酒,司馔主献肴果。三献均行三跪九叩礼;乐工伴奏雅乐。民国年间及伪满时期祀孔典礼,与清代无大变化,仅由三跪九唧礼改为三鞠躬礼是其显著处。(本文载康平文庙1949年拆毁,与上文文庙拆毁时间不同。)

秀水书院

秀水书院, 据《奉天通志》载,1885年(光绪十一年),康平县于城东南隅设“秀水书院”。宗旨为“广罗士子,精研讲读。为一邑文化之滥觞”。由县设训导主持,学员数十人。县知事高暄扬曾“自兼山长之任,每三、五日亲诣书院为学生讲解”(《康平县乡土志》)。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12月,由县知事涂景涛呈省批准将“秀水书院”改为小学堂。

▲时任校领导、教师合影。照片背景为“文庙院内“泮池”、“泮桥”。后为“魁星楼”远景

 1880(光绪6年)经当时盛京将军歧元等奏请清廷批准在康平建县后,直到1882年(光绪8年)方设主管教育事宜的“训导”,并于县街东南隅(今康平一中处)建“训导衙署”(俗称“老师衙门”),由训导主持“县学”,成为有别于“私塾”的“渝令有子弟者,延师教读”的“官学“;也是满清“科举取士”的第一个台阶。在“县学”学有成就,就可以以“童生”身分参加“县试”、“州试”、“府试”,优秀者成为“秀才”了。

建县与“县学”的创设,是我县文化教育起步的必备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当地士绅感受到康平文化的落后,增强了子弟学文化受教育的意愿。所以到第二年1883年(光绪9年)就有捐募巨资于“县学”东侧修建规格较高的“文庙”、“文昌宫”、“魁星阁”的壮举,表达出企望靠这些主宰“文运”、“官运”的神圣的庇佑,多出几个“功名人”的意愿。接着又于1885年(光11年)创办了较“县学”层次更高的“秀水书院”。由过去的“谕令有子弟者延师教读”提高到“广罗士子,精讲研读”而为“一邑文化之滥觞”了(引《奉天通志》语)。学者就不再是“启蒙子弟”,而是作为县一级最高学府,“广罗”县内各“私塾”或“家墊”学有成就的“士子”来院“精讲研读”,为清王朝“科举取士”提供人オ了。加之有的县知事(多为“进士”),如高暄扬等“自任山长”(即“秀水书院”之长),每三、五日必亲诣书院,为诸生讲解”(引《康平地方志》语),所以此后,也有了由“书院”培养出来的“秀才”与“贡生”。但较铁岭、昌图等邻县仍很落后。在晩清的整个“科举”时期,迄无中“举人”、“进士”者。仅有左义智、张树勋、修云翰、郑宗侨、高明文、徐芝振、袁葆真等几名秀才;王模、郑之良、李绍成、信豫、杨维崧(以上岁贡)、李绍钢(恩贡)、郑世兰(优副贡)几名贡生。虽然为数不多,但对改变康平文化教育落后面貌也起了很大作用。如李绍钢曾任劝学所总董,郑世兰先后任劝学所劝学员、所长与民国时期的师范、农业职业学校校长、教育会长,对清末发展平民教育、民初的发展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起了很大作用。“书院”的建立,也改变了“塾师”多靠关内来的“老先生”的原状,培养出一些土生土长的“塾师”,提高了“塾师”的素质,也増加了县内“私塾”的数量。

摘自杨满堤《晚清、民国时期康平的教育概况》

图文来源:《康平文史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