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库老故事】​魏家楼的由来 作者:董振方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魏家楼的由来


魏家楼原名叫“魏加娄”。什么时候改成现在的名字,这里面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魏家楼村座落在边门镇城南15华里左右的地方,在通往盛京大道的路西。村东是一片茂密的榆槐林,村西有一天然大水泡子,村当间有一个小山包,将整个村落分成前后两个村落。绕山傍水、林茂粮丰,是一个土壮民肥、美丽富饶的寨北村庄。

早在明朝末叶祟祯年间,由于战乱便有关内难民不断来这里定居。最早来这里居住的是魏、娄两姓,于是村名就叫了“魏加娄”

于家比魏、娄两家晚一百多年,在清道光年间也是逃荒移居这里的,一落脚就受到了魏、娄两家的礼遇和周济,全家便在村南二里之遥的地方落地生根,也沿用了“魏加娄”的村名。

随着历史的变迁,魏、娄、于三姓人丁兴旺,各自的家族都形成了一定的势力,但相互之间往来不断,互有帮助、互通有无,倒也相安无事。

有一年天大旱,加上起蝗灾,庄稼颗粒无收。于家的老两口双双去世,抛下了兄弟二人,哥哥20岁,弟弟17岁,都尚未成家。被逼无奈,老大于殿魁当了兵,老二于殿元外出做零工。老大把悲愤化做力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建战功,逐渐提升为武威将军,吃三品顶戴俸禄。老二在做零工过程中学会了经商之道,在盛京开起了买卖,而且越做越大。

光阴荏苒,一来二去,到了于殿元的孙子辈这一代了。弟兄们齐心合カ,买卖做的更大了。大哥于子杨还在京城捐了个四品项戴,老二在盛京开买卖,老三、老四在家支撑家业,老四于子奇当家管事,世称“于四爷”。

这一年,于家请来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将原宅完全扒倒,重新盖了东西两个四合院,影壁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柱,很是气魄。于家不仅在当地、就是在盛京奉天、在京城也小有名气了!发达显赫以后,居住的村子还叫“魏加娄”就觉得有点别扭,脸上无光。于是于子奇召集族人商量,想更改村名,族人一致赞成,有人说叫“于家窝堡”,有的说应叫“得水河”(鱼得水嘛),也有的说“得水河”不雅,应该叫“金水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于子奇于四爷也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去盛京找于二爷,于四爷说明来意后,于二爷当即拍板定调说:就叫“金水潭”!

在于家人看来,这件事是顺理成章了,便责成专人书写申请呈报县衙。但他们忽略了魏、娄两族人的感受,事情也绝不向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魏、娄两家是最早的占山户,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两族人兴旺,财富有加,都具有一定规模,而且都加入了汉军旗。在满清的那个时代,满人和入旗的人都享有一定的特权,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有些家产的人家更是不可一世。自从于家暴富以后,魏、娄两家就已心存嫉妒,暗中较着一股劲,听说于家要把前屯改名为“金水潭”,更是气愤异常。两家族长一核计,立即召集族人商量应付办法。大家认为,想当年于家从关内逃荒至此,是我们魏、娄两家给了他们安身立命之地,又接济他们粮米衣物,才得以有今日;可现在,他们于家欠了我们两家的大人情不思报答,还不把我们两家放在眼里,忘恩负义,这岂能忍让!群情激愤,有的说,跟他干,怕他啥!也有的说咱两家人多势众,干脆把于家撵走,驱逐出魏加娄!……七嘴八舌,说啥的都有,大有一触即发、流血械斗之势。最后还是资深的族长定了调。说咱俩家虽然是人多势众但人家财大势大,人家在京城有做官的,末了归终,咱们只能图时之快,最后吃亏、贪官司还是咱们。不如针锋相对,咱们也改村名,就叫“钓鱼台”,并把风放出去。

正当于家欢天喜地改村名时,忽然听说后村改名叫“钓鱼台”于四爷于子奇觉得势头不对,赶忙带着礼物去找魏、娄两家族长商议。先是拒见,后来于子奇自觉更改村名之事理亏,又几次去拜会,两族长虽然见了于子奇,任凭好话说尽,魏、娄两家也不答应停止更改村名。结果,两村都把更改村名的申请报到了县衙门。

于家在京城的大爷听说了此事,对其四弟的做法很是不满意,认为不对头。万事和为贵,再说于家能有今天,多亏当年魏、娄两家先人收留和帮助,如今好了,更不能忘恩负义呀!于是捎信回来无论如何让四弟化解跟魏、娄两家更改村名的矛盾。

当时,边门镇隶属铁岭县,于四爷听说公主陵白五爷与铁岭知县何宝德交情甚厚,于是就想通过白五爷在找何知县通融此事。白五爷是公主陵给僧王(僧格林沁)护陵的官差,何知县的先辈曾是僧王手下的爱将,受过僧王的恩典。何宝德自从到铁岭任知县以来,每年都来僧王陵扫墓祭奠。何知县每毎来此,白五爷都给予极大方便,把祭扫陵墓的一应所需都事先准备的妥妥当当,何知县也非常感激,因此,白五爷结交了何知县。

可是于四爷跟白五爷也没来往过,只不过在当地方圆几十里都是知名人士,互相也都有个耳闻。

任庆泰

恰好于四爷重修宅地时的木瓦工班的掌桌(现代的工头)的参加过僧王陵的修建,据说跟白五爷关系不错。于四爷就特意去找了这个小木匠,经小木匠的牵线搭桥,于四爷备了厚厚的礼物,费了不少周折见到了白五爷。在于子奇于四爷的苦苦相求和诚意的感召下,白五爷答应跟何知县去通融此事。

次年清明节前两天,何宝德轻车简从,又来公主陵村拜谒僧王陵。扫墓祭陵后,在休息时,白五爷将“魏加娄”于姓跟魏、娄两姓因更改村名的纠纷向何县长进行了讲述,并求何知县借此顺便到边门镇予以公裁。何知县因与白五爷的个人关系,满口应允。

第二天天晴气朗,何知县来到边门议事厅,将于、魏、娄一应人等请到,并没有升堂问案的场面,就像如今开座谈会似的,气氛自然就缓和了,大家也感到轻松多了。

何知县非常平静,非常和缓的说:“今天,本县请双方到边门来,就是调节你们两家关于更改村名引起的纠纷。本来,这点小事在我这是不足挂齿的,但此事虽小,事关民生,甚至可能酿成后患,当然也就成了大事。我虽不是专程为此事而来,受白五爷之邀、之托,既然来了,犹如专程、专门解决你们的事。下面就请你们双方各自申诉自己想更改村名的理由。”

于子奇首先发言申诉。他的发言令在场的人感到意外的是,简直就是在检讨。他说:“我们于家也没跟魏、娄两家商量,就擅自决定更改村名,这确实欠妥,现在想来,甚至有点荒唐。京城我大哥听说后,来信说了我们,让我找魏、娄两家族长认错,赔礼道款,收回更改村名的申报。现在看确实不对,也感到很后悔,今天何知县亲自到边门厅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感到很是过意不去,当着县太爷和众位乡邻的面,我收回申报,诚请大人恩准。”接着他冲着魏、娄两家族长深深施礼,并说:“向二位族长赔礼道歉,我们这样做实属不该。恳请二位老兄及族人谅解!恳请两家也收回更改村名之申报,维持原有村名。”

本来魏、娄两家憋足了劲,听说于家请白五爷出面活动,气更不打一处来,决意据理力争,坚持到底。没想到于子奇如此谦虚,还当着县太爷的面赔礼道歉,也真挣足了面子,再不见好就收僵持下去也没啥好处。况且于家京城官面上有人,因此真的得罪了县太爷也得不到好果子吃。于是略作商议,就由魏姓族长发言表态。他说:“既然于当家的说到这个份上,我们也不能一条道跑到黑,更何况还惊动了知县大人,我们也感到于心不安。所以我们也同意收回申报。”

好!好哇,这才是君子之风!”何知县带头鼓掌喝好,接着说:“你们都听过状元巷的故事吧?结果不是那位襟怀宽阔大度的状元,两家的矛盾很可能激化,世代仇恨下去,谁也安生不了。俗话说,和为贵吗!只要你们能和睦相处,各自都会从中得到好处,何必互相戒备、提防,甚至争斗呢?”当事双方也都连连称谢。

至于村名嘛,我看就干脆改成‘魏家楼′最好!只要你们三大户齐心协力,将来村中定能盖起楼阁来。

知县随即板起面孔又说:“这件事虽小,但处理不当也会酿成大祸。今天几家很开明,也给了我和白五爷的面子,但本县也要断个是非曲直:你于家无事生非在前,你们魏、娄两家得理不让人在后,都有过错,都应该受罚!今天就罚你们喝酒。”于是哈哈大笑。

酒饭钱谁出的,不得而知。据说小木匠在此事件后受到了命运的青睐;后来借于家的光上了京城;再后来,因进宮给慈禧照相赏了个四品顶戴;最后,成了中国电影第一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