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岁的王阳明突然有所悟,写下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句句充满了禅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18

七岁的孩子能做什么呢?可能很多人都会说,七岁的孩子只会哭鼻子和玩泥巴,根本不懂事,但是许多的天才,还在七岁时就写下平生得意之作,从而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譬如初唐时期的骆宾王,七岁时写下了《咏鹅》一诗,于是被称为天才诗人;还有北宋时期的黄庭坚在七岁时写下了《牧童诗》,同样震惊了当时的文坛;两人都算得上是天才,后来也都成为了大文豪。

那么除了骆宾王和黄庭坚之外,还有明朝的王阳明,同样也是天才,他在七岁的时候也写下了《蔽月山房》一诗,这也是一首令人惊艳的作品,这首诗每一句都充满了禅理,有着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王阳明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王华还是状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王阳明多多少少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从小开始奋发图强,五六岁时就熟读圣人的经典之作。

王阳明读书不像一般的普通人,更喜欢去思考,经常一个人去到竹林里格竹,据说他一连七天在后山的竹林里,对着竹子沉思默想,为了实现朱熹的“格物致知”,但是七天之后,他的身体实在支撑不住,最终是病倒了,此后才开始重新梳理,并且回归到传统儒家学说,还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创立了“心学”。

“心学”的创立对于当时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体系,依旧在影响着我们。最初的心学提倡的是“心即理”,这也是王阳明思想的雏形,我们可以理解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就是理,此后进入第二阶段“知行合一”,那就是言行与行动要一致;第三阶段则是“致良知”。

纵观王阳明的“心学”理念所经历的三个阶段,每一个层次,那都是一次思想的升华,这也要归功于他少年时代,正是由于在那一时期,他对于朱熹“理学”所提出的质疑,其实从某个方面来说,王阳明是反对“理学”,他的“心学”是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

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蔽月山房》,七岁的王阳明有多么了不起,要知道一个七岁的小孩,如果用正常的思维来解读的话,那就是一个小屁孩,根本不懂事,也不知道什么是诗歌,可是王阳明却是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首,成为了他日后思想转变的开始,从而进一步地创立了”心学“。

《蔽月山房》

明代: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公元1472年生于今天的浙江余姚,这是一首很典型的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如果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它着实是很一般,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我们应该从更深层的一面来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这首诗,那通篇大致的意思是:山如果离得很近,那么月亮就离我们很远,这个时候就觉得月亮很小,于是有人说山很大,月亮很渺小。如果眼光开阔长远的话,你就会发现山不仅很高,月亮也更加广阔。

王阳明在这首诗中正是以一种极为优美的文字,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还有所思所想,你从不同的去看一件东西,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所以要从方位了解,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明白事物的真理,还有它原来的面貌。一个七岁的孩子,能够有这样的见识,也正是要归功于传统文化的熏陶。

后来的王阳明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并且还去到战场建功立业,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而这首《蔽月山房》也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整首诗意境高远,看上去写得很普通,但是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也充满了禅理,正是王明明一次思想的大爆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