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平老故事]张家窑辽墓考古纪实(一)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淘尽黄沙始得金

一一张家窑辽墓考古纪实

神奇的10号墓

2015年12月3日下午,康平县文管所办公室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所长王野接起电话一听,感觉事态严重,马上向县文体局局长王德才进行了汇报,随后和局长王德オ一起驱车向百里之外打来电话的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奔去。一次震惊中国考古界并入选201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的考古发掘,就这样揭开了帷幕……

◆10号墓南部的那目斯莱湿地


    科尔沁沙地位于大兴安岭和冀北山地之间的三角地带,面积达到了4万多平方公里,过去人们将这片沙地称之为“八百里翰海”,足见其地域之广。连绵起伏的沙丘,广布的灌木丛,散落其间的湖泊,构成了科尔沁沙地最为典型的地貌特征。人们印象中的科尔沁沙地分布在内蒙古,其实它的南端已经进入了辽北地区。位于康平县西部的国营张家窑林场就位于这片沙地上。建国后,因为此地风沙严重,所以于1958年建立了国营林场,以治理此地的沙患。虽然体制上林场归康平县林业局管理,但许多工作都是紧临林场的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负责的。车行至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政府,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八十年代,在张家窑林场的穷棒子山等地曾经发现过几座辽墓,经抢救性发掘,出土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文物,对这里的古墓进行保护也成了乡文化站的一项工作。

◆辽墓群石碑

最近几年,这一地区也被周边的一些盗墓贼盯上了,经常有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在这一地区转悠。12月3日上午,林场北部敖力营子村的一个抓野免的人在经过林场西北部非常偏僻的长白山时,发现有两个鬼鬼崇崇的身影在山脚下晃悠,一想到前几天乡里的宣传,他偷偷从山北坡爬上山一看吓一跳。原来真是一伙人在盗墓,从远处看,一个小河附近已经有了一大堆石块。看到此,他骑上摩托就跑到了乡里向文化站站长孙文权汇报了此事。孙站长在向乡里主管领导汇报后马上又向县文管所进行了汇报。一听已经有石块出现,大家就急了,如果真是古墓的话,石块出现就意味着盗墓贼有可能已经进入墓室了,虽然天已经近傍晩了,大家还是马不停蹄,直奔林场长白山而去。来到他指定的地点,大家都倒吸了口冷气,9米多深的盗洞出现在大家面前,盗洞周边散落着一些石块,一把盗墓用的小铁铲扔在了盗洞旁,看来盗墓贼是看到了来人才匆忙跑掉的。鉴于事态的严重性,王德才局长马上向沈阳市文物局进行了汇报,经反复沟通,市里终于决定:马上进行抢救性发掘。

◆10号墓盗洞

2015年12月7日,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一项开创了中国北方考古先河的发掘开始了。由于冻土层较深,发掘现场呈现了罕见的场面,动用大型的挖掘机挖开了古墓上方的冻土,随后,从附近招来的民工开始了正式的发掘。当时,由于时间紧迫,根据以往在张家窑地区发现的辽墓排序,就把这座辽墓暂定为“康平县张家窑林场10号辽墓”。

◆10号墓发据现场

经过几天紧张的施工古墓终于露出了神秘的面容,一座石室墓的墓顶出现在考古队员的面前。随着墓顶的出现,考古队员的心也一下失望到了极点,墓室东南部的塌陷坑像一张张开的大口,向人们讲述了很久以前这里曾经遭受的劫难。一座已经在早期被盗掘的古墓,其价值要比期望值小的多,墓穴清理也加快了进度。很快,在塌陷部位出现了许多石头,这让考古队员失望的心又萌动起来一一这块墓顶会不会是自然塌陷啊?这时,一声清脆的响声伴随干活民工“啊"的一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县局领导现场办公

一件绿釉鸡冠壶在沙土中露了出来,略加清理,一件品相上乘的绿釉鸡冠壶出现在大家面前。中间的那个铁齿刨出的长洞。令人无比惋惜。

◆10号墓发据现场

绿釉鸡冠壶的出现,让整个的清理工作马上改变了思路,所有的大型工具全部撤出墓室,考古队员们开始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剥离墓室内的堆积土,一件件精美文物随之出现。

闪着金光的铜鎏金蹀躞带、银鞍桥、铜鎏金龙纹马具、白瓷碗、绿釉鸡冠壶、篦齿纹灰陶壶、铁剑、铁镞、马镫、铁灯敞、砺石等让大家觉得收获颇丰,预示着此次考古发掘将圆满结束。

◆在墓中的鸡冠壶

就在此时,让大家想象不到的、让沈阳考古界为之振奋的一件文物显露出了一角——银丝网络出现了。北宋一位以雕刻佛像为生的石匠文惟简在《虏廷事实》中记载,契丹人死后有“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习俗。这个记载,在内蒙古、辽宁、河北等地区的几十座辽墓中得以发现并证实。原中国辽金史学会会长宋德金老先生在他的《一本书读懂辽金》中记载:铜丝网络有全身和手足两种,与中原的“金缕玉衣”相似,或许是受汉人葬俗影响而形成,客观上都有防止尸体散乱的功用。宋德金老先生所记述的30多具网络都是铜丝网络,银丝网络极其罕见,仅在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陈国公主的墓中出土过两具,康平张家窑林场10号墓出土的这具是全国第二例。

◆刚出土的鸡冠壶

墓主人的这件银丝网络从暴露出来的部位看,保存十分完整,与银丝网络相连接的就是一件银鎏金面具,胸前佩带着玛瑙璎珞。

◆整体打包后装入木厢中的银丝网络和银鎏金面具

这一重大发现,马上引起了辽宁省内专家的重视,经专家建议,沈阳市考古所决定将棺床整体搬走,到实验室中去进行后续的处理。怎么能保证文物不受到扰动而遭到破坏,省、市、县考古队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利用冬季严寒的条件,在棺床进入包装箱后,往箱中注满沙土,然后用水将缝隙冻住,使整个棺床与包装箱成为一个整体,最后开始吊装。

开始吊装

“我们接您老人家回家!”这是搬迁前大家对墓主人说的话。随着实验室考古工作的进行,现在静静躺在辽宁省博物馆的这位千年前的古人,会告诉我们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吊装

棺床移走后,经考古人员清理,一座千年前的大墓,彻底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从东南方塌陷处看,以考古人员做参照物对比也可以看出此墓十分高大。据实测:墓圹直径6米、墓室长3.4米、宽3.2米、高2米、券顶高2.5米、墓壁厚0.4米、墓室底距墓顶高4.5米、距地表12米。由长条形阶梯式墓道、过洞、天井、墓门、墓室等组成。墓扩平面为八角形,向下凿通基岩做墓室,甬道和墓室券顶皆用千枚岩石片叠砌而成。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情况来看,该墓葬为辽代早期契丹高等级贵族墓,墓主人身份等级较高,这在辽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辽墓中形制极为特殊、非常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研价值。

2016年1月11日,历时35天的发掘工作圆满结束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发掘其实仅仅是张家窑辽墓群重大发现的开始……

图文来源:《印象康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