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缅怀尊师李载阳 作者/刘万顺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7-18

缅怀尊师李载阳

(1881~1954)

□刘万顺

李载阳老师1881年(光绪七年)生于昌图县老城南小鹊台。他名叫李浩春,字载阳,人都尊称李载翁。生前在昌图县高中执教,历二十余年,可谓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们的尊重。

民国初年,中学生异常放任,对教师非常挑剔,教师在教学方面稍有不足之处,就当堂指责乃至逐出校门。但对李载翁先生则是必恭必敬。李先生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尊重主要是他的学识渊博、阅历深广,不但有远见卓识,且品德敦厚,为人诚笃,刚直不阿。

1892年(光绪18年),李载阳中童生(秀オ);1897年(光绪23年)昌图知府钱开震筹款建立昌图开文书院(学宫于孔庙两侧,即后日的师范附属小学校址),李先生入学深造;1900年赴京从师学习,准备考取“经济特科”,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在京参加“经济特科”策试。

所谓“经济特科”,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在光绪末期,戊戌变法失败,国人对改革科举的要求甚为强烈,因科举的考试主要是以考试经学为主,而考场弊端颇多,真能经世济民的人材未能遴选出来,因此才举办经济特科策试
这一年举行两种科考:一种仍按旧制举行科考,一种按历代和清朝已经举行过的二恩科一一博学鸿词科。(此科在顺治、康熙、乾隆朝都几次举行)。

因国内的改革科举考士之法风行很烈,故在几年前清廷即下敕命各省、番属,由内外大臣级保荐学品兼优之士参与恩科考试。考试的学科是策、论、议,即经学、历史、地理、时务。在历代几朝的考试中中考者都获得重任。

李载翁在昌图学宫中学习优异,品德端方,昌图王爷阿穆尔灵珪遂保举他前去应试。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9月,李载翁去北京参加“经济特科”的会试,会试揭晓,榜试一等合格者计九名,李载阳名列第四。

昌图县前有同治辛未科两名进士——赵映辰、魏晋祯,今李载翁参与京试也是昌图考得学位最高者。

当时,因清廷内部矛盾重重,特科27名中试者全没派差,令回乡听候消息。李载翁于当年秋乘火车回乡(光绪29年秋北宁铁路始通车,李载翁乘第一次通车回昌图的)。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李载翁又赴省考中巡检(司法),被派往广东省香山赴任,后半年知县出缺,坐升知县。

在广东省香山县管司法是最难做的工作。清史中曾有评论:“粤人喜讼”,广东人在打官司、告状方面专会颠倒黑白。广东人往往利用“风水”的迷信传统,常常钻空子打官司。例如,他们往往把死去多年的先人枯骨,暗中葬入别人家鉴有风水的地下,几年后,待土层吻合,便告官诬为“强占他家的坟地”。

李载阳在广东期间,很重视民风的调查,对此陋习了如指掌,每断案,考其有无陪葬品以及陪葬品是否与尸骨年岁称,用邻里的回忆,证实出各方面是否相合,从不主观臆断,令人心服口服,借以教育百姓解除迷信,揭穿风水的谎言。在他执行县政的年份里,茔案税减,迷信大杀。更令人佩服的是:以前历任知县、巡检,往往借讼取财,中饱私囊,而李载翁在任期间,对刁钻刀笔,论事治罪,从不受贿,去职后依然两袖清风。辛亥革命胜利,清廷退位,李载翁遂解职回乡。

1919年(民国8年)李载阳受聘于昌图高等、初等两小学堂(后为昌图县立第一小学校)任高级国文教习;1922年(民国11年)受聘于昌图县立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员;1926年(民国15年)任中四级国文教员(许芝烈士曾于该班学习)。

辛亥革命后,军阀纷纷割据,国势日艰。帝国主义者乘机兴风作浪,挑动内战,成为各个军阀的后盾。国内爱国人士,为了中华的振兴,到处奔走呼号,设立讲坛,企图唤起同胞爱国之热忱。学校是时代的窗口,当时学校的教科书内多侧重爱国自强,不落人后的内容。这种新思潮,作为前清遗老,以饱读经书的贡生、廪生、附生出身的旧学者是难以理解的,他们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任教时仍对青年灌输陈腐的思想内容,遭到青年学生的唾弃,往往被逐出校门。李载阳虽是旧学者,由于他在广东任职期间,接触外事较多,见多识广,目光敏锐,适应了新思想,新形势的需要,深得学生的爱戴。由于李载翁国学基础深厚,经、史、子、集样样通晓,诗、词、歌、赋得心应手,所以李老师一来上课,同学们都聚精会神的聆听。

李载翁对诗词的起源,诗词的格律、字数、平仄、用韵讲得清清楚楚,至今还对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李老师于诗赋是很出名的,昌图当时就有许多名流求他代作词赋。例如,1913年(民国2年)昌图知县程道元募集了一笔钱在老城镇一角,修建了一座很象样的公园,借以表明他的政绩。花园中有四座凉亭,其中一座亭子四面带有长扇门,中有台桌一个以供游人放置物件或凭几饮酒喝茶。其中还有座湖心草亭,建造较好。其余两座亭子,建造比较简易。每当夏季,湖内荷花红绿纷披,湖岸花柳各献异姿,南有假山喷泉东有吟诗会客的“碧荫消夏”厅堂;场内有各种游艺杂耍,每日游人不绝,成为昌图一处名胜。

1913年夏,公园落成不久,知县程通元令县总务科向各机关征诗,敦请县内各士绅、秀才出身的学者献诗献赋。恰有劝学所(即教育局所长王丕显,虽系奉天两级师范优级毕业,但他不善诗赋,又怕丢脸,便礼下于人,恳请李载翁帮忙。李老先生慨然应允。

程道元这次征诗是定题限韵的。定题有六,任选其三。

李载翁给他选了三题。

一、宴碧荫轩(限七阳入韵——觞、狂、忙)。

醉翁亭上昔称觞,谁说当今太守狂?

真是红尘飞不到,间中翻为作诗忙!

二、炎下纳凉(限一东入韵——弓、风、中)

男儿立志挽强弓,不慕清凉处士风;

多少苍生方火热,是谁歌舞绿荫中?

    三、宴碧荫轩再一首

纵观世界一倾觞,阮籍风流李白狂;

此日宴游谁作主,园中莹燕为添忙。

三首诗作,对公园建成没有颂扬,意在斥责。程道元在审稿时,知是李载翁所作,便付之一笑,仍披露于碧荫轩内。

此“碧荫轩”原是祖师庙东廊房,公园建成后改为“碧荫轩”,门额题“碧荫消夏”四字,凡是内筵宴,不是在池塘岸边的“榆城春晓”方亭内,即在“碧荫轩”内。

李载翁是清光绪二十九年经济特科一等恩科中榜者;程道元是广东香山县人,二、三等进士出身。他俩都是都士会试获榜者。他二人都在对方的家乡作知县,由于性格迥异,互不往来。

我记得,李载阳老师在课堂时常讲述时事。他曾经指出:二十世纪是人们争取自己信奉的主义而斗争的时代。1930年,中国西北蒋、冯、阎大战。学生问:“哪方能取得胜利?”李老师答:“蒋介石有张学良副司令三十万大军的支持,阎、冯必败。但张学良一定得被蒋介石利用,因张很幼稚,蒋介石一定得独裁专制。”

1930秋,冯、阎果然战败。这时学生又问:“冯、阎的后果怎样?”李老师答:“冯、阎虽败,实力未损,蒋介石没有足够的力量消灭他们。目前冯、阎已把实力交付可信部下,去外国等待时机,回国后仍能收回兵权。”后冯、阎果然又掌握了西北原有的势力范围。李老师对此,可谓是位远见卓识者。

1945年祖国光复了。在关内抗战的一些同学相继回来了。曾在中四级学习的许芝,首先去看望李载阳老师,师生俩亲亲热热,开诚布公地谈了一宿。当年冬,李老师被选为昌图县参议会副议长(议长是杨建群同志)。

许芝

1946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由于李老师对共产党尚不够了解,没有参加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以后李老师曾悔恨不已。于1954年冬病故,享年74岁。

李老师作官清廉正直,对人对事疾恶如仇的品格,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是昌图县委党校退休老师)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