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比与篮球之外

 突突101 2020-07-18


4月14日上午,北京时间10点半,NBA常规赛湖人对爵士在斯台普斯中心球场打响,最终湖人101:96胜爵士,这是湖人队球员科比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战,上场42分钟,50投22中得60分,完美谢幕。

纵向上,这是科比进入nba有史以来单场第五高的得分数据,是几近完美的谢幕。而横向上,这60分则是冠绝本赛季的单场最高分。直播时评论员说,科比就是科比,都要走了,还要在nba的赛场上留下这么一个跨不过的坎,离去的背影从来不萧条,豪迈英姿犹如闪回当年,这就是科比。

坦率的讲,我很久就不关心篮球了,或者说我从来就不曾真正关心过。对于nba,我也只在高中时代浅尝辄止的看过那么一段时间,是放弃学业的课堂里,无所事事的无聊下,受身边一帮“篮球少年”的影响,从而混在一起消磨了一俩年与篮球相关的时光。我们那个时候,一份篮球报传越整个班级,有nba赛事的时候,我们用手机打开3G网页,观看文字直播。

那恐怕是我知道篮球明星名字最多的时候,科比、奥多姆、麦迪、邓肯、保罗、纳什、艾弗森、韦德、詹姆斯、小甜瓜安东尼、诺维茨基、加内特,我也数得来东部西部30支球队,当然我也会顺着篮球报纸和杂志了解一些nba的历史知识,知道nba历史上谁睡过的女人最多,谁曾经战胜过HIV,奥拉朱旺是不是火箭最牛逼的,大鸟伯德究竟有多大?

像大部分伪球迷一样,我最爱的球员是科比和麦迪,没什么特别的,就觉得他俩最帅,麦迪35秒13分最传奇,科比单场81分最牛逼。可是事到如今,那些所谓的96黄金一代,03年白银一代是退役了转队了、还是伤病了倒下了,很奇怪,我真的一点都不关心,我也很奇怪我再也没有主动的去关注过nba的动态。

唯有那一年麦迪来到cba打球,着实让我感慨了一番。但那种感慨是我针对于麦迪个人的,曾经的一个联盟得分王,最终却沦落到败走cba,泯然于众,不得已退了役,觉得麦迪的生涯最后几年简直太难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的价值观里果然还是觉得急流勇退会是更漂亮的选择。

我从来不觉得这批人是我的青春,也不觉得这些年接连退役的奥尼尔、姚明、艾弗森、麦迪、科比会是我流逝的青春。对于今日科比的最后一战,我自然也不会牵扯出一大堆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物是人非的感慨,这于我而言是很尴尬很可笑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科比的确是现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也是我曾非常喜爱的篮球明星,他是自乔丹之后,又一个生于篮球却超脱于篮球之上的超级巨星,是他让一个又一个路人关注到篮球,将nba文化美国篮球文化输出到了全世界,而他自己,也从一个篮球明星变成了励志偶像,我知道每一天凌晨四点洛杉矶的样子。

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科比的最后一战演变成了和以往一样狂欢的热点事件,也理所应当的承载许多赛场以外的内容。比如我们借势营销,海报二维码贴一大堆,比如我们借以怀念青春,我们觉得刷屏怀念青春太恶心,于是我们恶搞路人跟风,其实你们丫根本不认识科比呢!?我们觉得刷屏恶搞路人跟风科比太无趣,于是我们瞎捣乱,从早到晚,朋友圈里沆瀣一气,我们究竟都在急于表达些什么?

科比联盟打了20年,我一个伪球迷都知道这个名字十年了,他自然会是许多人的青春,为什么我们要觉得别人通过“科比最后一战”感慨流逝的青春是一种无病呻吟?科比最后一战是热点事件,自然会有人频频转发相关信息,就像跟风以往的任何一次事件一样。跟风怀念科比,就跟科比死了一样,但出这样的常识性纰漏也在所难免,毕竟都在抢手速。可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就觉得这些跟风的人如此可恶呢?从早到晚,我的朋友圈充斥的全是一种秉持着智商优势上的恶搞,发展到后面,是竭尽全力的不分青红皂白的讽刺一切借以“科比最后一战”发表感慨的人,怎么说,是这个时代已经容不下任何你所不能感同身受的情怀了吗?

如此矫枉过正也就算了,问题是那些所谓恶搞的段子,搞笑的图片,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有趣,我不觉得装疯卖傻的把科比写作歌星是多有趣?不觉得装傻充愣的把描述科比的文字套上姚明的头像是多有趣?不觉得从威尔史密斯、丹泽尔华盛顿、韦德、詹姆斯等黑人明星中找出科比的头像是多有趣?也不觉得凌晨四点程序员和你还没下班是多有趣?

是我病了吧?我觉得。我翻到了这些所谓的梗上百遍,千奇百怪,可我一点儿也没笑,我想我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我很想劝自己对这所有置之不理,可我又没办法真正做到视而不见,于是就那么觉得哪里不对,有一个膈应的感觉至始至终。

但我也知道,当日后我们想起这天,那些真正会想起这天的人,想起这一天,会记得的只会是这些:4月14日,科比最后一战,上场42分钟,50投22中得60分,完美谢幕,无他。

注:头图GIF来自纪录片《科比的缪斯》,音乐来自科比与周杰伦演唱的《天地一斗》,尽管科比就唱了一两句。

你还可以:只有我们自己能决定自己的样子

我喜欢火锅英雄的原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