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心中充满爱——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20-07-18
□朱凤鸣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熟识多年的何起凤先生年初仙逝了,他的夫人吴贻敏老师给我打电话,问我能否给何起凤先生的散文集《心花》写个序,说这也是他生前的遗愿。我不假思索就答应了,并请她将《心花》电子版书稿发给我。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心花》书稿,在悲痛怀念何起凤先生的同时,想得最多的是,他是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家人,热爱教育,热爱文学。

  何起凤先生,1933年出身于浏河镇何村老宅一个教育世家,祖父和父亲都从事过教育工作,他继承了父辈教书育人、乐于公益和母亲勤俭持家的好家风,从小读书品学兼优,1951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毕业后即到方桥小学任教,第二年调任岳王中心小学,任六年级班主任,并任该校基层教育工会主席。正当他踌躇满志地要为教育事业大干一番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反右运动将他打入了人生的低谷。1958年早春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农村劳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于1979年得以平反,恢复从事教育工作。难能可贵的是,耽误了21年宝贵年华,何起凤先生恢复工作后,未对过往生活抱怨,而是加倍努力,不计名利,默默奉献,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得到各界好评。他1993年退休后,还被聘做了十年教师退休协会工作,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应当说,我熟识何起凤先生是缘于首先熟识他的夫人吴贻敏老师,她是我非常崇敬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知识女性。她与何起凤先生错划成右派前相恋,与何起凤先生错划成右派后结婚,要是换成别的女子,可能早就“划清界限”而断绝关系,她却认定何起凤是个好人,义无反顾地嫁给了他。她出身于岳王一个书香门第,太仓第一初中毕业后,长期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并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何起凤先生蒙冤下放农村的21年间,她以柔弱的肩膀顽强地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任。

  1968年10月,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不久,吴贻敏老师从我家乡一所复式班小学调到离家较近的浏河农场小学,我接替她担任了这所复式班小学的民办老师。交接工作时,吴贻敏老师将她在教学中的很多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使我这个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学生得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直到一年后我参军入伍。从此,我和吴贻敏老师全家有了亲戚般的关系,记得我当兵前还骑车探望过她家在浏河水闸南的简陋又洁净的老宅,见到了她上小学的一对儿女。吴贻敏老师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脸上总是笑眯眯的。1978年她不幸查出患有乳腺癌,动手术后,她仍以微笑面对疾病,面对人生,身体恢复得不错。能经受住两次人生磨难的考验,她的内心是多么强大。真正与何起凤先生交往是我1995年底到太仓日报社工作之后,起初是他带着新写的文学稿子给我看,能否在本报的副刊上发表。我看后感到他的文字功底扎实,文中没有无病呻吟的华丽词藻,有的是经过人生风雨后的独特感悟和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情,完全达到发表水平,于是推荐给副刊编辑发表。后来他又参加了本报和其他部门组织的几次征文,都获了奖。于是,本报副刊编辑和读者都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创作更勤勉了,在本报发表作品更多了。可喜的是,他的晚年生活幸福而多彩,退休教师待遇不错,夫妇俩相濡以沫,一双儿女事业有成,又很孝顺,第三代健康成长。他后来又喜欢上了老年门球运动,且进步很快,曾多次代表太仓老年门球队赴外地参加交流比赛。他还被太仓市政协文史委聘请为文史撰稿员,正巧我退休后也被聘请为文史撰稿员,几乎每年《太仓文史》上都能见到他发表的作品,每年市政协文史委召开的组稿会上都能看到何起凤先生的身影,而吴贻敏老师都会陪伴他一起参加。

  何起凤先生的《心花》分往事、获奖、人物、纪实、游记、文史等六章,63篇,共16.7万字。这是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至今创作发表的大部分作品。综观全书,有不少作品发表在《太仓日报》,我过去都读过,现在重读,感到格外亲切。

  何起凤先生晚年参加了单位组织和个人自助的一些旅游活动,他都写了游记,无论是到较近的常熟、扬州、南京,还是到较远的长江三峡、成都、深圳,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祖国蒸蒸日上发展的歌颂。这些游记记述详细,笔触优美,读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这些景点大部分我都去过,又让我有故地重游的感觉。如游海南三亚市“天涯海角”海滩时,他写道:“无数欢乐的游人,赤着脚在洁白松软的沙滩上踏浪嬉水,尽情玩乐。他们穿着艳丽的椰子衫就像朵朵鲜花,也像无数彩蝶纷飞在沙滩。”如游成都杜甫草堂时,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千百年来被人传颂的名句。杜甫住在寒冷的茅屋里,心里却想着‘天下寒士’,希望他们能住进‘广厦’中,不受寒冻。可是历代以来,‘天下寒士’都没有‘广厦’可住。拿我们当教师的来说,从来不敢奢望能住‘广厦’。但共产党关心教师,全国各地政府部门为教师们造起了何止千万栋‘广厦’,让他们安居乐业。杜甫的愿望只有共产党领导时代才得以实现。”

  最难能可贵的是,何起凤先生在他受屈蒙难下放农村劳动的日子里,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无论是参加拓浚浏河水利工程,还是参加农村最艰苦的插秧、罱泥和开船到上海装运垃圾,他在尽力做好这些事的同时,还用诗人般的眼光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如在《撑船散记》中,他写道:“月光下行船,别有一番情趣。如水月光洒在河面上,一片银光闪耀。水面上升起乳白色的烟雾,月色便朦胧起来,好似笼罩着一层柔美的轻纱。河水里百舸争流,桨声汩汩,水声潺潺。月亮随着船儿走,船儿载着满船月色,往幽深处漫游,梦一般神秘、美妙。”试想,如果他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怎么能写出如此散文诗般的优美词句?!

  打动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何起凤先生的文章,有不少以真情打动人的篇章。他写的人物,无论是住过他村里的解放军秦连长,还是太仓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武奋先,他老家的左邻右舍,还有自己的父母亲、姐姐、爱人、子女,都有很多感人之处。在这里我要着重提到一篇《悠悠草织情》,让我读后留下很深印象。这篇文章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编黄草织品作为家庭副业可远销国外补贴家用的事。这也是何起凤一家最困难的时期,他的爱人吴贻敏老师在工作之余也带着女儿一起编起黄草织品。因吴老师和女儿编的草织品质量好、外观漂亮,很受收购站的欢迎,当时只有9岁的儿子,也想一起编,但吴老师嫌他年龄太小不让他编,但他硬是要编。何起凤在文中写道:“那时我因病睡在床上,他坐在床边的踏板上陪我,一边编草织,从清晨一直编到晚上掌灯时分,连续编了约12个小时,屁股没离开踏板,居然编成了一只圆筒,真不简单。我妻和我被他的决心和毅力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他跟姐姐一起编草织。从此我才知道,儿子从小就有认定的事坚决做到,决不动摇的决心和毅力。长大踏上社会后依然是这样,所以现在他的事业干得很出色。”看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为何起凤先生在文中营造的浓浓亲情氛围而感动落泪,也为其儿子日后能成为某著名跨国公司CEO感到非常必然,正应了“有志者事竟成”的古语。因此,这也是教育青少年的励志篇。

  何起凤先生的《心花》还有不少可圈可点的篇章。如《捉水獭记趣》写得生动有趣;文史篇章《我看到的浏河庙会》《新四军在太仓的故事》《“太嘉宝”救济院》《太星村琐记》等很有史料价值。2012年我应邀编撰太仓市第一部村史《太星村史》时,就得到过何起凤先生的文史资料支持。

  去年11月下旬,我参加太仓市政协文史委召开的组稿会,没见到何起凤先生,我问一位浏河的文史撰稿员,得知何起凤先生最近身体不太好,就暗暗有些担心。没想到,才一个多月他就因糖尿病、心脏病加重去世了。所幸的是,何起凤先生在生前留下了这部书稿,无疑是他留给亲友、子孙后代和读者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何起凤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父辈文友,我为他作序本不太合适,此文是一个写作者对一个已故写作者的怀念和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