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下结论:我并不是很喜欢《妖猫传》。 包括《霸王别姬》在内,陈导这20多年来的片子,我几乎都看过,大部分我都说不上喜欢或是讨厌,而是处于一种无感的状态,也不知道如何去说道。 陈导的片子自然不可能一无是处,相反如同这部《妖猫传》一样,每一回陈导的片子在上映之前,总能够勾起我无限的期待,包括讲述网络暴力的《搜索》,经典历史故事的《赵氏孤儿》,甚至《道士下山》,片子里总不乏视觉上的及诸多细节上的动人之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年的陈凯歌片子总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拧巴的劲儿,电影的故事总是飘飘忽忽的。 比如《道士下山》,前半段讲述的王宝强扮演的小道士下山后奇妙的际遇,后半段急转直下,开始讲述张震与郭富城的同性之恋,又比如《赵氏孤儿》,前面讲述赵氏被灭门时,紧张刺激没有一丝废戏,而后面则变成了黄晓明与葛养育小孩的拖拖拉拉的无聊日常。诸如此类,这几年的陈凯歌片子,总是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一种撕裂感,也似乎总能够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突兀的表达欲,这份表达欲是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所无法承载的,是漂浮着的,让人难以捉摸。 也不敢说这是故作高深,但陈凯歌这几年的片子,客观地说,多多少少总有些挑战人们的观影习惯,主观来讲就是片子里什么都有,但什么都没讲好。 在我看来,《妖猫传》自然比《赵氏孤儿》、《道士下山》要好很多,但本质上依然有着和他们同样的病,电影前后有着强烈的割裂感,导演似乎总有种一到电影后半段就开始放飞自我的感觉。 电影《妖猫传》前半段,经由妖猫弑君一案,引出的是三十年前贵妃惨死的诸多疑云,诗人白居易和日本法师空海被牵引着,向真相步步靠近,在真相揭开之前,电影始终是充满了一种悬疑电影的紧张、诡异和迷人,直到白居易和日本法师找到一本日记,经由日记的文本讲述,电影直接闪回至三十年前,极乐盛宴和贵妃之死,就那么直白的抛给观众,而电影也在这里忽而变成了一部爱情片,故事所有的重点都聚焦到了“所有人”和贵妃的爱。 原来所谓妖猫,不过是极乐之宴上一位“仰慕”贵妃的白鹤少年,贵妃身亡马嵬坡之后,他本一心守护贵妃,只是变成猫之后,感受了贵妃死前之痛后,起了杀心,三十年来,妖猫手刃了几乎所有与贵妃之死的当事人及他们的后代。 回过头来看,《妖猫传》三十年前后串起就是一个“杀人狂猫”的故事,但电影之意其实并不在此,而是以妖猫为引,如诗如画一般的描绘着大唐之盛及贵妃之美,所有人都爱贵妃,她是盛唐的象征,是权力的佐证,也是权力的牺牲品。电影的确很美,极尽奢华的极乐之宴是美的,富丽堂皇的大唐是美的,贵妃也美,李白的诗也美。但我着实欣赏不来,电影花了极大篇幅去展现了贵妃之死的唏嘘,是的,贵妃屈死的确令人悲叹,但这种唏嘘值得三十年来不停地搭上无辜他人的性命吗? 如《妖猫传》一般的意识流电影,故事的确不重要,但这个踩踏在白骨堆上一遍遍哀叹斯人已逝的故事是不是太残忍了些? 也许如我一般从《妖猫传》中窥探了这条隐藏的故事线,是有些“苛刻”和“角度刁钻”。但电影前半段花了大篇幅展现了妖猫花式杀人的片段,电影的后半段似乎只关心贵妃屈死的唏嘘,这前后割裂般的对比,实在让人难以不肆意遐想。 以悬疑切入故事,以闪回揭开谜底,故事最终的落点其实和电影开篇的故事毫无关系,片子如梦如幻,如诗如歌,可我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丝共情心理,白鹤少年之于贵妃的那份“长厢厮守”,丝毫不动人,反倒觉得这故事里的底色残忍无比。 我不喜欢《妖猫传》。 好吧,我承认我看不懂《妖猫传》。 题图:《妖猫传》剧照 你还可以:从此故乡是路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