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在年终数据报告里的人

 突突101 2020-07-18

互联网公司出年终数据报告这事,似乎已经成为了这些年的传统项目,从12月底到1月初,一个接一个的出,就跟赶趟似的,生怕被落下,好像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在岁末年初不出这么一个年终报告的H5,都不好意思出来跟人打招呼呢。

纵观这几年,但凡作为一个平台级的互联网产品,不论是点外卖的、地图导航的、支付花钱的,还是听歌的、看电影的、读书的,涉及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的APP们,都愿意在新年的时间节点,为自己的用户做数据总结,也企图用户们能够为自己背书转发。

不过尽管APP们主营业务的方向五花八门,但在策划年终报告这事上,对于用户的数据分析纬度的选择和把控,多少是有一些大同小异的,一年下来,我总共走了多少路,一共花了多少钱,看了多少电影,听了多少歌,此为数据累加的总,哪一天我花钱特别多,哪一天我听歌到深夜,哪一天我又在无眠的夜里为某部电影标了星,此为特殊时间下的点,我去过的地方哪些场所最多,点过的外卖有哪些类型,我最爱看哪种类型片,我听歌的国度范围有哪些,这是分门别类的分。

在每一个年终数据报告里,APP们都像是在扮演着同行路上的伙伴,他们用总分总的形式告诉我这一年来大体上的行为分布,然后试图以特殊时间下的点勾起我的回忆,我辗转奔波在一个个的数据报告里,这一年我在这个世界上存活过的痕迹,就这样铺将开来。

在轻飘飘的背景垫乐里,在策划者煽情的文案里,在一串串程序跑出来的数字里,在一个个或精致或粗糙的数据报告H5里,一个过去一年的我,被粗暴的拼凑了出来。

截止到今天,关于2018年的数据报告,我大大小小已经玩过不下十款,包括知乎、豆瓣、今日头条、抖音、微博、虾米音乐、一点资讯、美团、招商银行、新榜等,我的笔耕不辍、我对电影的热爱、我的听歌口味、甚至我一年赚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被他们记录了下来,我在数据的这一头,努力回想过去一年的某些点滴瞬间,数据的那一头是千千万万个和我同样活在数据报告里的人。

大数据时代,理论上而言,互联网上的某一次点击都可以被记录,每一次行为都能追根溯源,每一个人,也都是万千纵横的数据网络上微小的节点,所谓沧海一粟恒星一点,那些文学上比喻人类微小的词语,在大互联网时代,同样无比贴切,我们在电脑边手机前的每一次敲打点按,组成了一个浩瀚无垠的网络数据海洋,我们塑造了互联网,反之,互联网塑造了我们,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是谁,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好恶都隐藏在了数据的记忆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无处可逃,我们无所遁形,但也无谓可怕,这就像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别无选择。

数据始终只是数据,冰冷而理性,有人试图通过分析数据,“喂”给更多符合我们口味的信息或商品,有人试图为我们分析来时的痕迹,给我们一份岁末年初承上启下的感动。数据最初都只有一个样子,不同的分析有不同的结论,不一样的利用方式有不一样的呈现逻辑,这归根结底,是因为人始终是那些人,他们时好时坏,忽冷忽热。


头图:《社交网络》剧照

一个小时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做的喜马拉雅2018年用户收听报告就要上线了,平日有收听喜马拉雅习惯的朋友们,不妨扫码去玩一玩,感受一下这一年来,喜马拉雅陪伴你的那些瞬间。

在这个H5里,前面的页面都是基于这一年,你在喜马拉雅上的行为数据,类似总分总的形式,听了什么?听了多少?最爱听谁?等等

最后一页,则是我们依据2018年你的收听行为而判定给你的2019关键词,与其说是一份预测,其实更像是一份祝祷。

我自己在这份报告里,所获得的祝祷词是——做自己,那么你呢?

你还可以:

从此故乡是路人

我们可能成为不了想成为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