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收藏之明版古籍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9


一 从明末刻本说起

明版古籍存世量不多不少,文献性也不低,艺术上也有其独特性,因此收藏来讲是很有价值的。但问题是,由于明末,更具体可以说是万历晚期到崇祯期间的不少刻板流传到清初,甚至有到乾隆的,因此很多人买到的明版古籍其实是已经到清代初期印刷,其实这种明版清印价值也是不低,毕竟是明版,况且纸张并不是很好容易判断其明清之别(明末印本多是碎薄色深之黄色竹纸,而明版清印则多是纸张显浅也厚实的黄色竹纸,最为典型的明代刻印的线装本佛教大藏经《嘉兴藏》,市场上多见皆是清代康熙乾隆印本,纸张正如上所述)。

可是更为可惜的是,清初却翻刻印过不少明代的古籍,尤其是丛书,最为明显的是明隆庆万历间吴琯主持编刻的《古今逸史》,其增订本尽管也是万历刊印,但在清代初期(年代不会早于康熙晚期)有过翻刻本,其字体已经完全不类明代刻本。市场上却往往以清本冒充,且极为容易,因为字体差异有,但不是太大。纸张毕竟都呈黄色,也还是可以勉强看过去。另,此《古今逸史》明版还有清代印本,所以往往更增加了鉴定上的模糊性。

由此观之,明版价格,如果就明末普通版本而论,出于鉴定之有一定难度,价位的升值还是很有限的。

二 明早期刻本

明早期刻本肯定是不多的,就字体来看,总体上从明初到正德的本子很多都有相似性,毕竟都是继承了元代刻本以来的赵体风格,也就说软体字为主。古籍收藏和鉴定上喜欢有明初和明早期之别,但实际上差异没这么大,取洪武刻本与正德刻本相比较,虽洪武本多还是有元代遗风,但即使这种元代遗风至少可以说在正德的刻本中并不是少见的。

明早期刻本的完整的是很少见的,所以如果是早期的完整印本,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市场多见皆是残本,残本则由于存世量的不少,特别是一些被一册分成多卷的古籍,使得可拥有系数并不是很高,除非有些特别的噱头,比如原装的皇宫的刊本,或者原装的装帧精美的经书或者孤本,传世极少的罕见之本,但价位依旧不高,看样子,藏家目前来看是不太看好明早期残本的收藏,因为即使是孤本,但噱头并不大,特别是一些并不关历史文化大事的偏门文献。

三 明中期刻本

到了嘉靖以后尽管上有少部分软体字,但大部分已经都是逐渐走上横轻竖重的硬体字趋势。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共同意识到明代嘉靖就纸张而言,从清代以来就重视的白棉纸印本。有明一代,纸张的确没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唯一为鉴藏家所认可的就只有明代白棉纸了,其中以嘉靖白棉纸印本最受追捧。因为嘉靖白棉纸大多厚实而洁白中略带灰色,韧性好而手感佳。

说这里大家可能还对2010年前后的“白棉潮”有所惋惜。由于在2010年前几年一位炒家仅仅投入了不到亿元就将明白棉的价格炒到2010年秋拍时候的最高价位,那时只要全套原装的明嘉靖白棉纸印本古籍。单册可以卖到8万—10万元一册,与前两三年比可以说涨了5-8倍,因此可以说是自有拍卖会以来整个明代白棉纸印本的黄金期。但2011年以后,由于中国经济的回落和炒家的出货抛售,出现了有价无市的状态。到2012年末,明白棉纸印本价格回到每册约3万—6万的价位。因此在购藏古籍或任何投资品时一定要注意所购置之品种是否有大买家进入和把持,特别像古籍这种小众收藏,一旦炒家抛货,很少有其他炒家接手,则市场价位就有可能出现大幅下跌。

四 小结

想到2010年初的时候出现“一明难求”的状况,人们往往以为明版书很少也很精贵,但到2012年来看,则可见到明版书并不是很少,也并不如想象中的精贵。在资本市场中,任何东西都难逃市场原则。曾经和北京某拍卖公司负责人聊天,其言收藏买卖古籍之常理为“高了别舍不得卖,低了别舍不得买”。所谓古籍收藏者,大多除了兴趣外,也希望古籍有所升值。但什么价位进入是低点,什么价位退出是高点,伴随着古籍的进一步资本化,也许不是我辈小藏小闹所能揣测确定的了。但需要谨记的是,明版中纸张稀奇,版画精工,装帧美观,名家藏跋,内容孤秘,存世罕见的本子,始终应该作为明版古籍收藏的重中之重,且同时适用于其他朝代之古籍收藏。但还需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强调是完帙全套,因为毕竟大部分收藏者皆非名宦巨贾,远无如此多之银子炒玩,留下一二赏心者,当知足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