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宝卷”的产生及演变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9


  宝卷,中国民间采用说唱结合的通俗文学体裁来宣讲宗教教义、法规、戒律、仪式等特定内容的文书。它的原始雏形是唐、五代时期的俗讲、变文及讲经文,多由韵语、散文相间组成。至宋、金时期,又受说经、诸宫调、鼓子词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百姓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来传扩宗教内容的载体。那时的宝卷应是佛教向世人说法的通俗经文或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世俗故事的蓝本,传教者借用这类宝卷宣扬教义,张扬佛法。迄今所见最早的民间宗教宝卷是明初宣德五年(1430)刻行的《佛说皇极结果宝卷》。而在成化、宣德年间问世的由罗教教祖编撰的五部六册宝卷,及至明正德四年(1509)正式印刷出版,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各教派纷纷效仿,宝卷几乎成为民间宗教教门经书的代称。明清之际,形成宝卷刊行的最高峰,宝卷大多印制装潢精美,与正统宗教经典无异。信徒视为珍宝,奉为神圣。这类宝卷,是民间宗教的经典文书形式,是了解、认识、研究民间宗教信仰的珍贵资料。此外,在下层社会中,创作流传的宝卷还出现了一种宗教性的“坛训”和教义宝卷,即扶乩通神、降坛垂训式宝卷。

  清初以来,由于教案迭兴,宝卷引起了当局的注意,被看成了“邪说”、“妖书”,政府镇压邪教,明令禁止一切宝卷,毁经焚版,以示众庶,“以涤邪业”,致使许多宝卷被焚毁。因此,在民间,宝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一些卷文并不冠以宝卷名目,名称庞杂,五花八门,以逃避官府的搜缴;另一种则摆脱了宗教气氛,以讲唱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的宝卷,即成为一种曲艺形式,如《韩湘宝卷》、《白蛇传宝卷》、《孟姜女宝卷》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