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批校本为何成为新宠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19


批校本作为古籍善本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批校本正成为艺术市场中倍受推崇的版本,进而开始成为藏家的“新宠”。

  3位名家筑起文化高峰

  “顾批”《战国策》,“黄跋”《国语》,黄丕烈批校、吴湖帆夫妇旧藏明汲古阁《梦窗词丙丁稿》,纪晓岚批校《唐诗鼓吹十卷》,以及“黄跋”清抄本《文房四谱》、“黄跋”明抄本《画鉴》等数部珍贵古籍悉数在杭州对外公展,这让现场的多位学者惊叹不已。

  批校本近来势头不错,但过去几十年间并没有现在的反响。近代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评价顾广圻是“清代校勘第一人”。然而,“顾批”本直到2010年才正式在拍场出现。

  得知顾广圻批校的一部《战国策》拍卖价超过800万元人民币,知名“顾批”研究专家、日本国立金泽大学教授李庆很是吃惊。因为,他30年前写《顾千里研究》时,根本没有多少人关心,以致这本书的书稿在出版社搁置了9年才出版。

  中国历史上,黄丕烈是一个看似很平常的人物。他没有登过高官显位,也没有创下丰功伟业,一生只专注于藏书、鉴书、校书、刻书,为书编目、题跋,后人将黄丕烈称为“目录学之盟主”。“在版本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黄丕烈是版本学真正的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姚伯岳如是说。

  南开大学教授、知名古典目录学专家来新夏认为,校勘、版本、目录、考证是清代乾嘉学术的4根柱子,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则是乾嘉时期的代表人物。“黄丕烈、顾千里、鲍廷博这3个人合在一起,不是人为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他们三人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时代文化高峰,共同形成了乾嘉时期的藏书高潮。”古籍专家、天津文史馆馆员刘尚恒如此评价3位文化名家的成就。

  批校本魅力何在?

  早在30年前,批校本的独特价值已获官方确认。20世纪80年代,国家组织编写《中国古籍善本目录》时,对所收善本的下限规定是:不晚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但批校本并不在此限之列。那么,批校本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

  批校本是批本、校本、题跋本的统称。专家称,这些经前贤亲笔点校、批读、题跋过的书籍,也许本身年代并不十分久远,但批点时所依据的本子必是名家学者多方搜求而得的精善之本,同时又融入批阅者的多年心得,而后或被重抄、或新校,乃至重新刊刻,礼赠同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支脉。以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为例,经他们题跋、批校、刊刻的善本古籍以其独特的学术、艺术和文物价值尤为后人所珍重。

  在业内人士看来,批校者就好比妙手回春的医生,一部原本无差别的普通书籍,经他们点化之后,便拥有了独特的生命力。

  专家说,名人批校本可称为书林中之“隐贵”,外表未必奢华,但是气质幽雅,风神独具,足倾吉士之心。人们对“黄跋”“顾校”“鲍刻”以及其他名家批校本的热衷,从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也是对学者、学养、学术的尊重和推崇。这或许是批校本能在古籍善本的众多品类中独树一帜,引起学界、业界以及官方多重关注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