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眸 国粹记忆 世纪经典

 戏迷知音 2020-07-19

为写纪念中国大戏院的文章,翻阅着当年的记录,回味着“国粹记忆世纪经典”系列演出的精彩与辛酸往事,不禁许多的感慨。

当年与梧桐一起组建“艺龙文化”也是想用一种创新模式,趟出一条适合于戏曲振兴的路子。通过纪念中国大戏院建院七十周的活动,使我们感悟到了这个市场的艰难,要振兴戏曲,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来支持,需要时间来铺垫。

现在的娱乐形式多元化了,戏曲要生存,就得要创新,但创新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才行,搞戏曲普及演出,就要有资金来,一方面,因为戏曲的不景气,肯投资戏曲事业的企业越来越少了。另一方面,现在花钱看戏的人也越来越少,投资商少了,就没有演出支柱,看戏人不愿意买票看戏,就也别指望用票房收入来弥补损失了,就是这种恶性循环,才使得戏曲市场疲软了许多。

当初艺龙文化主办的这四场演出,在品质上打破了近年来戏曲业的许多的记录。中国大戏院院七十年,聘请了70位演员参加,单就第二场演出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是近年来非常少见的,文化部长丁关根特意来看了两场演出,也是在这次演出后的2007年,才有了重阳节京剧名家演唱会,硕果仅存的马金凤和筱俊亭两位不同剧种的大师级人物的历史性会面,为梨园界留下了一段佳话,湘剧名家左大玢很少参加晚会,观音菩萨的首度进津也成为本次活动的焦点。第四场以中青年骨干力量组成的四个半小时的演出,在时间上创造了建国来戏曲史上之最。其中的经验与教训,无疑都为后来的演出策划运做等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不会有人想到,这次活动在第一次新闻宣传之后,整整四十天的时间陷入到无休止的扯皮争吵之中,“艺龙”原法人在这次展演运作过程中,与各参与方合作得一直不大顺利。公司中有些工作人员在约请演员时,居然把某些艺术家的出场费抬到正常价位的3倍以上,2006年8月24日公司更换法人,而作为新法人的梧桐,在原法人以各种理由不交接演出合同等手续;一直遭到有关方面的冷落,可谓是内忧外患,在一片混沌之中,原来基本确定的总冠名商,终于做出撤资的决定。

9月初,按照一般规律,艺龙公司本应终止这次展演的项目运作,因为已经无法保证收支平衡,为了信守承诺,紧急筹集资金,赶制宣传品,加紧第二轮新闻宣传,展演正式出票的日子,是距离9月19日首场演出前的13天,可见时间的紧迫,此时中华剧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纪念青年团百日集训二十周年的大型系列演出,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做起来,也算是创下演史上的记录。这不能不佩服梧桐的胆识与魄力。记得当时几个人的碰头会是随时在开着,应付着随时发生的一些紧急情况,经常是工作到深夜,没有睡几个小时就起来继续工作。

演出前一天,临时确定了舞美补充方案,待装置成功,离正式开演只剩6个小时。首场演出前不足3小时,中国大戏院售票处出人意料地退回近400张余票,无奈,我们紧急组织了300多名观众填场,后几场也有部分赠票。首场剧《跳加官》开演前,一位主演突然毁妆罢演,致使演出延迟了5分钟,还有部分演职人员临场抬价,很多人都在观望,等着看我们的笑话,为了保障演出顺利进行,我们是提着钱袋来到后台。这么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震惊,或许是被感动,当天的演出相当精彩,最终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让那些看笑话的人,改变了看法,接下来的工作,变的主动积极的配合。

9月20日中午,参加第二场演出的老艺术家听说了以上情况后义愤填膺。孙毓敏当场拍案:“不能让这些人毁了咱们的京剧!”刘秀荣当即与各方沟通以解燃眉,马金凤也表示全力支持这次活动,二人同左大玢、李爱琴、刘玉玲、孙明珠、谭孝增、任德川、汪庆元等均表示降低甚至不收取演出费,以示声援。

消息很快在圈里传开,最后一场演出前,参演的各剧种的研究生们先后向梧桐及其他工作人员表示了敬意和支持,孟广禄、迟小秋、张克、侯丹梅、王玉兰、刘建杰、朱福、侯少奎、曾昭娟、王冠丽、汪荃珍、杨仲义、齐爱云、王英会等纷纷降低演出费,支持此次展演。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晓亮先生,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演员,更是一位出众的活动家。是他挺身而出帮助协调各种关系,才使此次活动渡过难关。

记得由于列车晚点,豫剧大师马金凤是9月19日凌晨3时才到天津的,老人家下车后的第一句话居然是向我们的接站人员道歉。我们的接待条件真的很简陋,马老师对此毫不介意,握着梧桐的手说“孩子,不容易,有机会与这么多艺术家同台,我还要谢谢你呢!俺啥也不挑,啥也不拣,一定用最好的状态向天津观众汇报”

第二场“戏曲名家经典荟萃”以其难得一见的国宝级阵容而成为戏迷追捧的热点,主要演员的平均年龄超过7旬,这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十分罕见。马金凤和筱俊亭是豫剧界和评剧界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遗憾的是,这两位卓越的艺术家有生以来相互仰慕却从未谋过面。终于,这场演出成就了二老的夙愿。在后台,二老从一见面开始就激动不已,待到登台与观众见面,二老的双手就一直握在一起,观众们更是欢呼雀跃。

与第二场演出相呼应的是第四场“戏曲名家演唱会”,集中了各剧种中目前领军的一批中青年艺术家,演出持续到第二天凌晨,4小时35分钟的超时长也创下了近几十年来戏曲演唱会的最高纪录。

孟广禄、迟小秋、张克、李宏图是目前京剧界各行当中人气最旺的领衔者,他们的亮相使午夜的中国大戏院彩声连连,加唱甚至成为了观众的点唱时间。孟广禄在前一天的排练中扭伤了腿,以敬业闻名的他却早早来到后台,坐等了5个多小时,上台后一句一个好也是观众对他最好的褒奖。迟小秋调入北京京剧院后首度入津赢得极高赞誉,加唱的“春秋亭”依然形成全场大合唱并引来鲜见的一句两个好,下场后她连连称奇:“我还从没参加过这么长的演出,组织成这样真不容易,天津的观众真棒!”

本场演出从专业角度看,最大的亮点是地方戏的超强阵容,侯少奎、曾昭娟、王冠丽、汪荃珍、杨仲义、齐爱云、王英会、卢雪雯都是各自剧种目前的当家人,这次会聚在了一个舞台上。忻州北路梆子剧团杨仲义等表演的《四郎拜母》是整台晚会中惟一的彩唱,做功繁重,不仅令观众大开眼界,也让在后台观摩的艺术家拍手叫好,孟广禄在台口迎候着杨仲义:“太好了,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折《拜母》!”

四天的演出收获了荣誉与赞许,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梧桐的父母在投资方撤资后,拿出所有积蓄,尽管只是杯水车薪;他的同学在演出开始前两天从邯郸赶至,送来“救命钱”;他的邻居在危急时分帮助运筹各种关系,还在最后时刻提供了最关键的一笔资金援助。保守的说是自筹资金五十万,实际的投入了近八十万,有关方面答应的资金,至今也未到位,留下的亏空,都由梧桐在努力去弥补。

中国大戏院建院七十周年,以梧桐为代表的艺龙文化,奉献了一份70位艺术家参与,平均年龄近70岁,亏损70万的沉重礼物。这恐怕在戏曲史上也不多见吧。

很多的设想方案,没有能付诸于实践,就被现实埋没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懂得,做事不是靠热忱与能力,钱是首要的,还要有过硬的关系路子,否则你只能是头破血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