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您认为剧本重要还是唱腔重要

 戏迷知音 2020-07-19

主持:田翔   嘉宾:夏冬  刘鸿麟

戏曲源于歌舞,主要是用歌舞去讲故事,后来发展成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方面融合一起的表演艺术,戏曲从最初的形成,到高台教化,都是以演故事为前提,也就是说戏曲首先是戏,有戏才有曲,更确切地说唱段是由故事生发,演员根据剧本的情节用所扮演的角色去创造人物。

这次在电台聊戏,主要是聊剧本和唱腔在戏曲中的重要性,对这个观点一直以来都是看法不同,在一段评剧《村南柳》之后,您认为剧本重要还是唱腔重要的话题展开了

刘:就我开说吧,也是受李世济《锁麟囊》影响而喜欢的戏曲,八十年代时,评剧谷文月的《杨三姐告状》京剧李世济的《锁麟囊》和戏曲电影片越剧《红楼梦》影响很大,我就是因为听了一段李世济的《锁麟囊》喜欢上京剧的,因为唱腔很美,那时候很多观众都是听了李世济的这个戏,喜欢上京剧,进而走进戏曲殿堂的,可以说是对戏曲的贡献还是很大的。如果说这是因为文革后恢复传统戏的特例话,那后来我看评剧《费姐》纯粹就是因为赵如意老师的一段唱所吸引,后来买来光盘,也到剧场看过这个戏,所以说有段好唱腔是非常重要的,唱腔优美了,观众喜爱了,也就有可能喜欢上戏曲。

夏:唱腔和剧本同样重要,大约三四年前做了问卷调查,结果也是唱腔比较重要,认为剧本重要的占第二位,最不重要的选了舞美,当时有很多例子也能说明问题,比如曾昭娟主演的两出戏《寄印传奇》《赵锦堂》,但从剧情看,寄印传奇的剧情要比赵锦堂的传奇很多,甚至还有很多悬念在里面,赵锦堂是传统戏改编,但做调查后显示大家更喜欢《赵锦堂》,这有传统因素在里面,保留了粥棚的一段唱,从这个角度讲,可能唱更主要,因为好的唱腔更能吸引观众走进剧场来看演出,寄印传奇是新编戏,唱腔可能对观众稍有陌生,对观众吸引就弱一些。但有些新编戏,像《夺印》《向阳商店》现在都不演了,但是唱腔留下了,于是我们听到某段唱腔会想起来,曾经还有这么一出戏,就这种例子很多。

田:唱腔一直为大家传唱,但戏已经不演了,剧情也被大家忘记了,唱腔却留下了,因此大家会觉得唱腔重要。

夏:唱腔留下了,至少使我们记住了这出戏的戏名,可是我们再想一下,这出戏唱腔很出名,当时这个戏一定演的很火,像《刘巧儿》《小女婿》这些戏,在五六十年代时非常火,咱们现在想,假如一出当时没什么人看的戏,就是剧本各方面,大家都不喜欢看,即使唱腔设计的再好,也不可能流传到今天,我们只能说有些剧本因为时代变迁,现在不适合现在了,比如《小女婿》,但在当时,觉不是因为唱腔好,他是给观众带来了很大新的思想,包括《小院风波》当时刚开始在舞台上演,改变了多少婆媳关系,带来很多社会的影响,所以不是单纯大家因为唱腔太好听了,去看这个戏,所以我觉得我们不能最基本的抛开剧本。

刘:因为很多人就认为唱腔重要,很多观众讲究听戏,主要是听唱腔,我只是最近这些年才注重表演的东西,但我还是认为,一出好的戏能有段好的唱腔,把这个戏立住,多少年后,人们还记得它这也是很好的。

田:有的观众在外面抽烟,谁谁上场了,进去看一下

夏:我觉得这是传统戏,唱腔已经流行的,比如现在演刘巧儿,小女婿,我是因为看唱段才去看这个戏了,不是因为看剧情。

田:也就是说当时这个戏能成功,首先是剧本

夏:现在咱就说新戏,如果你剧本都立不住,我唱腔设计的特别好,大家就是为听我唱腔来的,我觉得你再好,好的过传统戏吗?我觉得一个戏的成功,有几个种,就像杨三姐告状,近一百年了,观众还爱看,另外一种呢新戏刚出来时,能够得到大家认可,但也许他的内容带有时代特色,不适于流传,但唱腔留下了,如果这么说,那就是唱腔重要了。

田:那么说,唱腔和剧本同样重要。经过岁月的打磨,还唱腔更流传。

夏:唱腔肯定比剧本流传的时间长

田:但是在剧场跟着演员笑,跟着演员哭,还是因为剧情。

夏:进剧场的也不是都听唱的,也有看剧情的,有次演清风亭,到结尾的时候,有个大姨在哪喊,气死我了!也就是说观众也是跟着剧情互动的。如果一个剧本连最吸引人的魅力都没有,很难有流传的唱腔。

刘:一个剧本必须好,京剧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就得看剧情发展,戏曲,首先是戏,是歌舞演绎故事,其次才是曲,唱的东西,但对初学者来说,有的会因为一段唱吸引他了,他才去了解剧情发展,才去看戏。

夏: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确实有些戏迷是因为听到了一段唱,才接触戏曲,但也有另外一部分戏迷,他真是从内容开始的,或者可能是从舞美开始的,我小时看戏,但我真是被服装好看,然后才觉得戏很好玩,才觉得唱腔这么好听的,这真是需要一段过程,包括有带孩子去看演出,会选一些像《花为媒》《杨三姐告状》这样的戏,但那些很热闹的,剧情很复杂的就不会带他去看,因为他真的会睡着的。做为非戏迷来说不能一概来论。

听众马先生:我觉得演员唱的好坏最主要,同样一出戏,演员唱的效果就不一样,我看就是看演员去的。剧情是一方面,唱腔也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听演员唱。同样一出戏,演员唱的不行,多好的剧情我也不爱看。

田:一直说戏曲是角的艺术,那新编的这些戏,您觉得那个比较满意。

听众马先生:说句口冷的话,这些新编的我都不爱看,像《红高粱》《寄印传奇》我都不听,我最爱听评剧的人,对这些都反感。

夏:我觉得马先生说的不是唱腔和剧情谁重要,而是谁唱的最重要,我也觉得,认为是谁唱腔的很重要,这是人保戏的问题,这个观点没有问题。

田:究竟什么样的戏是好戏?

夏:谈这个话题,其实我们应该说今天我们的新编戏该去怎样做才能让观众爱看,我觉得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戏的很多东西,有时我们觉得传统戏时间长,啰嗦,但有些反复很重要的,比如《孔雀东南飞》里面有个放灯的情节,刘兰芝放完焦母放,动作都重复,这样一段表演,很长,如果用今天新编戏观点来看,毫无意义,又没唱腔,就是来回转悠,但传统戏是用这个来表现婆婆是怎么虐待儿媳的,所以才觉得刘兰芝真的很苦,假如把这段表演去掉,就让刘兰芝自己唱婆婆多坏,多恨多折磨我,观众会有这样的反响吗?但靠唱腔来表达是不够的, 反观我们现在一些新编戏,他就把类似这样内容就删掉了,他会把力量用在唱腔上了,什么反调,二六等等拼命地唱,但观众肯定无动于衷。

田:这我就同意夏老师观点了,他们不铺垫,没有铺垫。有些很传统的,单拿出来可能也很经典的,但很突然地就到那了,没有感觉,这在剧本设置上还是挺重要的。

刘:现在新编戏没有过度,过去传统戏都是老先生们千锤百炼过来的,每个褃结儿都有个交代,比如《四郎探母》从头到尾都是唱,没多少念白,观众看着过瘾,每个地方都有交代,已经非常经典,但现在还有人把其中一些东西减掉,老先生演传统戏都有传承,这个戏都有东西,所以现在看着过瘾。

田:现在是不是像夏老师说的,很注重剧本,有点过度注重剧本了,可能单看剧本是比较好的情节,但到舞台上就不呈现了,或者旁边呈现了。

夏:因为现在剧本首先想到观众才缩减,可能把戏剧性情节缩减掉了,他会觉得唱腔重要,我不来几段过瘾的大段唱腔观众不饶啊,我唱吧,戏剧情节你看不到了,这个人上集还好好的,下集就被人害掉了,怎么让观众觉得可惜啊,该呈现的没呈现。也许有些情节意义不大,一段唱腔很长,这其实也不是对唱腔的重视。

田:夏老师是研究戏剧文学的,刚才咱们说一出好戏,一个好的剧本应该是什么样的。

夏:我觉得一个好的剧本,标准不好说,但是我们至少应该在写剧本的时候,先学一下成兆才老先生的这些经典的剧目,我认为戏曲表现剧情是单线的,其实戏曲不太表现多线头的情节,其实就是一件事一个故事,从发生,发展,高潮,这更适合戏曲的表现。

田:我们最近放了《母亲》这个戏,我觉得这个戏不是单线的表现。

夏:我觉得这个戏前半部更像电影的那种闪回,一段一段的呈现给观众,没有戏曲的东西在里面,到后半部才回到戏曲的轨道上。

田:同意夏老师说的这个戏就一个枝节去走,比如《锁麟囊》就是翁偶虹先生根据报纸上的新闻,改编的,到现在一直很火,但是我看过京剧的《美人鱼》枝节就特别多,观众摸不清头脑,我都觉得看的挺烦的。很多戏一个时代原因,还有因为本子有问题,所以现在恢复一个演出,把一些东西得改,得有改的能力,但删繁就简,把戏里的枝节东西都删了,观众就看不明白了。

夏:我们一直在谈挖掘整理,有些戏留下很多好唱腔,这些保留好唱腔整理一下,呈现舞台是件好事,有的唱腔都没留下来,这种戏有没有必要呈现舞台,这也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刘:恢复整理这些不是拿个剧本就可以演,戏曲有个传承,老先生们根据总讲,现在叫剧本,原先叫总讲,根据这些东西,他们自己去创造,创造出来的艺术形成他的风格,通过口传心教传承,现在拿个本子,把击鼓骂曹改叫击曹砚就是恢复传统了,不是,你得有东西,现在有些传统戏不爱看了,是里面没有东西了,这也是关键。

夏:戏曲剧本在塑造人物要善恶分明,京剧好人坏人从脸谱上就画出来了,戏曲本来就是夸张的,有时现在新编戏受西方话剧影响,在反应人性时,开始出现人物的似好似坏,说不清楚,这是一个硬伤,很多编剧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于戏曲来说就得善恶分明,尤其剧本表现上,恶人的恶,一定要演出来,观众才有感觉,现在新编剧本往往做暗场处理,观众无法有共鸣。

刘:因为现在的都是按话剧的思路去改革,他们写的剧本,感觉都立不住,话剧痕迹很重,比如国戏戏文班,他们的教授都喊着改革,戏曲必须改革是对的,必须得适应时代,但怎么去改革怎么这是关键,由谁来改,比如导演编剧,你就得懂得戏,多看,心里有底了你才能改,厉慧良说过不会百余出戏,别去导去,我是戏曲跟你话剧两码事,现在都是必须尊重传统,京剧程式比较多。

夏:戏曲无论怎么改革怎么创新都不能改变中国传统的固有的思想,比如惩恶扬善,绝对不能抛开的,我们不拒绝悲剧,杜十娘也是悲剧,带给人一种失望的感觉,甚至是带给人一份希望,但有的戏会让你觉得绝望,就是坏人得不到惩罚,好人没有好报,就这么结尾了,这样去造成震撼效果,是没必要的。

田:这个就是借鉴了西方的文化融入到里面。

刘:现在新编戏失去传统的表现手法都没有,2000年以后,灯光布景的大量应用,伴舞也上来了,真马真车都上台了,最早就是三小戏,一桌两椅把故事演完了,但是实物上去了,破坏了戏曲原有的虚拟美。

夏:包括我们最近看的三轮车都上台了,就不能编一个舞蹈吗?当年中国评剧院的《黑头与四大名蛋》就有特别突出的自行车舞。还有切光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突然黑了换景,大家就习惯性的看手机了,这无形中影响了看戏的连贯性。

田:戏曲的那些固有的技巧,前辈们研究出来的传统东西的结晶,慢慢就没人知道了。

刘:戏不能让观众看着累。

夏:剧本和唱腔是同等重要的,如果需要选出一个更重要的话,那一剧之本,首先是剧本,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像戏曲的本子,才能做为一出好戏的基础,有一个好导演来导,唱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本子好,唱腔不像戏,也不能成为一出好戏,我觉得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刘:戏曲是用歌舞演绎故事,如果有一个好本子,再有一段好唱腔让观众喜欢,那就是更好的了。

(根据2018年5月11日天津农村广播《戏曲60分》节目整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