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家乡戏曲传后代 (文/张垣)

 百年yesuo 2020-07-19
郁氏文化

家乡戏曲传后代

文/张垣

海门山歌剧,是一个才过花甲年的戏曲剧种,是江海平原唯一的登记入册跻身于梨园的本土地方戏,这是海门的文化名片,是海门人民引以为荣的乡戏乡韵。

然而到了新世纪,曾是海门人个个能哼唱的山歌剧,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讲,好似当年桃花源人不知魏晋一般,不知山歌剧为何物,作为补天戏曲社的创始人,我应该把普及海门山歌剧列入议事日程。

事有奏巧,本地创办清澄书屋的老沈约我为小学生作戏曲讲座,我立即投入,以"走进梨园,亲近山歌"为主题,为海门市天补小学五年级7班的学子作讲座。

上课有课本,讲座难道能空口说白话吗?好在20188月山歌剧60华诞时,我专门在自己主编的《补天戏苑》上做了一期海门山歌的专辑,今天成为有用武之地的课本啦!

我人手一份发给莘莘学子,与大家共同朗读由我创作的祝福山歌剧的藏头诗:

庆典歌声脆,

祝词暖心扉。

海纳百川水,

门前松柏翠。

山花烂漫时,

歌唱非遗美。

剧坛多红火,

团队精神贵。

六进北京城,

十色迎芳菲。

华夏第一团,

诞辰一甲子。

琅琅书声,拉开了我讲座的帷幕,我要小朋友们关注头版上一小姑娘手持淘箩的黑白剧照,要他们记住这是19573月唱进北京的第一出海山歌剧《淘米记》,演淘米姑娘小珍的演员芳名季秀芳,受到开国总理周恩来的称赞,她用山歌调开唱的那曲,正巧在介绍季秀芳的文章中出现了,我吩咐大家用波浪线划出来,然后要大家朗诵,制造了热气腾腾的氛围,然后引吭高歌,倒背如流哼唱60年前就学会了的此曲:

日出东方白潮潮,我小珍姑娘抄仔三升六合雪花白米下河淘,下河淘素下河淘,只见一只小小的舟船在浪里漂。

山歌声停掌声起,我趁热打铁,要求小朋友按记叙文的要素将4句词口头改为短文,我说第一句有何作用,大家异口同声说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太阳刚升起的早晨,我表扬大家的灵感,引到第二句,又是异口同声,交待人物是小珍姑娘,事件是淘米。我请一位女同学回答第3句有何作用,她说连用两个"下河淘",这是反复强调故事的事件是淘米。我点赞她讲到了点子上,并告诉第4句的小船的作用,将引出一个在船上的浪荡子,故事将在小珍与他之间的对山歌中展开。希望大家关注此戏,海门电视台常播出的呢!

如此讲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于是我又引导学生关注头版刊登的《山歌剧六进京》的表格,记住了家乡戏的辉煌,大家情不自禁地喝彩叫好!

为了让大家记住山歌剧的另一基本调对花调,我把大家熟悉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七绝诗引进山歌剧艺苑,用对花调教唱,大家兴致很高,在哼哼唱唱中重温了唐诗,记住了乡音乡情。

退休教师发余热,
家乡戏曲传后代。

老沈先生挥毫泼墨,为我的讲座题写此联,对这个讲座作结,小朋友们争先恐后走到讲台前,要我签名留念,我虽不是名人,但顺应自然,为可爱的小朋友在我主编的《补天戏苑》上一一签名,哈,我也当了一会名人啦!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