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风与焚风效应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面,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焚风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语中的favonius(温暖的西风),德语中演变为Föhn,最早主要指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谷地变得干热的气流。除焚风外,世界各地对类似现象还有一些地区性称谓,如智利安第斯山脉的帕尔希风(Puelche),阿根廷的宗达风(Zonda);美国落基山脉东侧的钦诺克风(Chinook),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安娜风(Santa Ana),墨西哥的仓裘风(Chanduy)等等。这些风的实质都是焚风。 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1℃/100米)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需注意的是,焚风与焚风效应二者并不相等。焚风是在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的干燥、高温的气流。而焚风效应包括气流在迎风坡及山顶附近的云雨形成过程及背风坡到山麓处的干热风形成过程。焚风效应是焚风形成的全过程。 不同地区不同地形,焚风形成原因往往不同,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 焚风的影响 由于焚风发生在背风坡处,带来的高强度升温会使受影响地区产生一系列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火灾。比如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突然升高20℃以上,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经常发生火灾。十九世纪,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 2.加剧旱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降低产量并造成损失。 3. 如果焚风发生在高山地区会使雪线高度升高,造成大量积雪融化,产生的积雪融水可能会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势。 4.有时可能引起高山雪崩。 5.如果地形适宜,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刮走山间农舍屋顶,吹倒庄稼,拔起树木,伤害森林,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2002年11月14日夜间,焚风在奥地利部分地区形成强烈风暴,并以高达160公里的时速袭击了所有农田和村庄。焚风暴所过之处,数百栋民房屋顶被风刮跑或压垮,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或折断,电力供应和电话通讯中断,公路铁路交通受阻。此次焚风造成二人丧生,以及数百万欧元经济损失。 6.此外,焚风天气出现时,许多人会出现不适症状,如疲倦、抑郁、头痛、脾气暴躁、心悸和浮肿等。医学气象学家认为,这是由焚风的干热特性以及大气电特性的变化对人体影响引起的。 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 1、初春,焚风可使积雪融化,利于灌溉,也可提早春耕,有利作物生长。北美的落基山,冬季积雪深厚,春天焚风一吹,不要多久,积雪会全部融化,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为家畜提供了草场,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吃雪者”。 2、夏末秋初,程度较轻的焚风可能增高当地热量,使玉米等谷物和水果早熟,提早收获。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干脆把它叫做“玉蜀黍风”。 焚风的分布 在世界各地山脉几乎都有焚风存在,世界不同地区对类似焚风的现象还有类似的地区性的称呼。比如在我国的四川泸州地区称这样的风为火风,智利的安第斯山脉这样的焚风被称为帕尔希风(Puelche),在阿根廷同样的焚风被称为Zonda,美国落基山脉东侧的焚风叫钦诺克风(Chinook),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被称为圣安娜风(Santa Ana),在墨西哥被称为仓裘风(Chanduy)。 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美洲的落基山、俄罗斯的高加索都是与阿尔卑斯山齐名的盛产焚风之地。在我国各地也可以见到它的踪影,如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二郎山、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台东地区等都有极为强烈的焚风效应。地处太行山东麓的石家庄年平均焚风为19天,最多的年份可达49天。
在山地迎风坡,湿气团随地形升高而降温冷却,形成降水。为此,在迎风坡植树种草可防止水土流失,而森林的存在因其增湿降温作用更能够增加降水机会。在适当的位置修建水库和大坝,把储存的水通过输水管道送到需水地区,以调节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雨影效应即山脉阻挡盛行风,导致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少雨干燥的现象。雨影效应的典型地区是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东西两侧。另外,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因受东南信风和马达加斯加暖流影响,在岛中山脉以东形成地形雨,降水多,西侧受雨影效应影响,降水少,为雨影区。 暖湿空气在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空气中的水汽因冷却凝结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地在山地的背风坡,因气流下沉,温度不断增高,空气难以达到过饱和,所以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