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学时,老师指着范仲淹的《渔家傲》说:这词不背,其它也别背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7-19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的文武之才不计其数,文有李白、杜甫,苏轼等这样的诗词大家,武有韩信、卫青、岳飞等一众出色将领。但是要说“文能治国安邦,武能建功立业”的文武全才,历遍史书也找不到几人,而北宋名臣范仲淹正是其中之一。

在军事上,范仲淹曾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当时边疆的地理特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政策,促成了坚固的战略体系。同时在军中时他还大力提拔军中将领,使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这样的名将,打造了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而在文治上,他曾发起“庆历新政”,逝世后更是谥号“文正”,要知道这可是等级最好的谥号,由此也不难看出他在文治上的卓越成就。

而除了文治武功,在文学上范仲淹也是成就极高,诗词散文都是信手拈来。尤其是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操守,更是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成为了后世很多文人的楷模。范仲淹存世词作虽然不多,只有5首,但是每一首拿出来都是脍炙人口之作,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属《渔家傲·秋思》,当年笔者上学时,老师就曾指着这首词说“这词不背,其他也别背了”。下面就来和笔者一起走进范仲淹这首水平很高的词。

《渔家傲·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值镇守西北边疆期间,当时宋朝边防力量薄弱,同时战事长期没有进展,出征的将士难免思念家乡,想念妻女,范仲淹目睹这些,不由感怀,于是便写下这首词。

上阕主要是对边塞风景的描写。起首便点名了地点和季节,正是边塞的秋天,而后是对边塞风光的概写,与内陆秋天的景色相异,其实从这里也不难看出词人对于边塞风光的感叹,与他以往所见很不相同。第二句写的是每到秋季北雁南飞,而且飞走时毫无留意,其实这也是在侧面表达秋天边塞的荒凉,便是连生活在这里的大雁飞走时都没有一点点留恋,虽然仅有“无留意”三字表达,但是所蕴含的能量确是力透纸背。

而在这样的一篇荒凉景象中,耳边又传来了浓重的号角声,更是透出一股子苍凉的味道,同时也为引出下文渲染好了氛围。上阕最后两句,目之所及,延州城被四周的群山层层环抱,而在暮霭沉沉中,夕阳慢慢落下远山,这座孤零零的城池也是城门紧闭。其实这里也说明当时边防力量的薄弱,作为当时边塞的指挥所,太阳落山也只能城门紧闭,可见当时的战势之严峻。同时透露出来的压抑之感也为下阕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词人处在这样的境地,难免思念家乡亲友,但是却只能浊酒一杯借酒浇愁,但是这浓重的愁绪又怎能浇灭,毕竟家乡相隔万里,这“一杯”和“万里”的对比之间,词人的愁绪更是纵横。此时此刻谁不想还乡?但是战事未平,又怎能还乡?还乡之计终究是无从谈起。

词人本是思乡的愁绪愈演愈烈,恰恰这个时候,耳边又传来飘忽不定的羌笛声,眼前所见也是满地秋霜。而词人之所以能够听到这些看到这些,只因为此刻未能成眠。至于未能成眠的原因,其实将军和征夫在情感是共通的,都是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也让他们在梦中不知流了多少泪。“将军白发征夫泪”这最后7个字,可谓是将词人和戍边战士那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不是不想回,而是为了战局不能回。这7个字800多年来也感动了很多人,毕竟历朝历代,卫国戍边的将士都有着这样的思念。

范仲淹能够写出这般苍凉悲壮的千古名作,在我看来正是因为他的切身经历,虽然历朝历代写边塞诗词的文人不在少数,但是能够写得这般让人感同身受的却是不多。因为范仲淹的词中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他所写都是自己所见所感,所以那怕历经千年依旧直抵人心。

对于范仲淹的这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