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纠结到明朗:学习到底是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遵循自然的法则。你为什么要违反它呢?由于你想改变这个法则,结果是毁了孩子,阻碍了它对孩子的关心照料取得成效,这一点,你难道还不明白吗?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可是相反,这是在分散危险,减少危险。

——[法]卢梭《爱弥儿》(上)P20,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学习到底是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必须把它想清楚,否则我对班上孩子的教育和对自己女儿的教育也都是困惑的,甚至是混乱的。如果教育理念是混乱的,不是坚定和坚守的,今天“东风”来了西倒,明天“西风”来了东倒,又怎么能“把根留住”,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呢?

这个问题虽然我纠结与困惑,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在渐渐明朗起来。我的想法是:

在“学”中做文章,孩子一定不爱“习”(痛苦的事)

在“习”中做文章,孩子一定爱上“学”(快乐的事)

下面听我细说原由。

学习到底要不要吃苦?古人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有的专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吃苦是自然的。有的家长在说“辛苦15年,幸福50年”、“现在苦点,长大就好(长大就轻松了吗?)我来问问家长你们自己:你们愿意吃苦吗?其实也不是愿意的,好像是因为没办法才吃苦的。

我以前也是认为学习要吃苦的。但后来自己回过头来想一想,不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认为学习被苦过,从来没有觉得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你再看现在的状况:学习好的孩子从来没有感到学习是苦的;反过来,那些认为学习苦差事的人,一定是那些学习不好的的。

你可能要问:“头悬梁,锥刺股”不是很痛苦的事情吗?其实不是,他们心里有目标,他们自加压力,不是外加压力,不是别人帮他悬梁,也不是别人刺他的股(这里的“股”不是屁股,指大腿),所以从他们自身来说,心中有目标,心中有希望,心中有念想,这样的学习者是不会感到学习是件苦事的。

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悖论呢?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论语》吧。《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学习后再去温习去复习,这是很快乐的事”,真正的意思是说“学习了,再去实践它(即学以致用),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所以我说,孔子是最伟大的“快乐学习”的倡导者。学了又习,习了又学,学中有习,习中有学,这样的学习是最快乐的。

现在的学习为什么苦了呢?是因为对学习的意思理解错了。把“习”(实践)这一关键的、核心的因素给弄丢了。因为只有“学”,没有“习”,孩子就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了。学习不好的根源是因为建立在错误的认知上,学了不用,感觉不好“习”的乐趣(参见我的另外一篇微信公众文章“做中学”与教育的分寸感》)。

再如,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换成家长来做的话,就是:唯有学而不厌的家长,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孩子。

还是举个例子吧。比如,对于女儿雨亭的教育,我是十分重视引导孩子“学中习”或“习中学”的。外出就餐,我有时会故意把帐算错,让她帮我再算一遍。结果她算对了,于是我大大鼓励她,你真的很细心,不像爸爸太“粗心”了!这样做的过程就是“习”的过程。把数学的“学”变成了就餐生活真实情境”中的“习”,是“习”给女儿的学数学带来了快乐:她可能认为,学好数学真有用,还可以为家庭算帐,可以纠正爸爸的错误,避免损失。这样的“习”的过程与场景多了,带来的愉快的学习体验:学习好真好,用处真大!

再比如,再大的,可以算小数的,速算的,都可以用于生活实际中。语文方面就更多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的?你假装不知,让她说出来,你说这个词语用得好,帮了爸爸的大忙了。爷爷奶奶不认识的字,让她教。再小的孩子不会做的题,让她教,等等。再大点,帮妈妈开班会做张PPT吗,色彩、文字格式等全由她来做主。你不是会唱歌吧,大过年的,为家里人和来客唱一首歌吧……不要怕孩子害羞,不同的场合就让他锻炼,鼓励她大胆展示。于是,我的女儿一年级就做小主持人,主持整个小学的“六一”节目,班级演讲、全校讲故事、朋友圈里背《百家姓》、《笠翁对韵》(顺便说一下,孩子要“朗读”不是读,“朗”能宣泄内心的阴郁之所,焕发阳气,促进身心愉悦,朗读是气息与精神的全面和谐)、在同事面前让她用土话“说啖”(讲老家的说大话的故事)、在同学面前讲历史掌故、跳拉丁等等。

记得高中毕业时,我教她魔方,她开始不想学。我说:你学了魔方,如果上了大学,在同学面前表演一手绝活,别人肯定觉得你非常了不起的。我这样一说,她马上就跟着我学,我又说我只能教一半,还有一半你看“魔方小门”网站的视频,讲解得很详细,于是她真的十分耐心地跟着视频学,不好一个星期就学会了。现在我都有点忘记怎样转的,还去问她,她倒真是变成我的“老师”了。女儿大学毕业了,还是比较喜欢看《超级大脑》《一站到底》《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通过这些节目,我们和女儿一起复习成语诗词、百科知识,有时还要拿出字典词典、诗词文集进行查阅一争高下呢。这样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正是从小对她的启蒙教育,女儿总是喜欢学习新的、陌生的东西,喜欢挑战难点以及不会的问题。

总之,与其说“学→习”,不如说“习→学”在“学”中做文章,孩子一定不爱“习”;在“习”中做文章,孩子一定爱上“学”。我们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场合、资源与契机,为孩子的“习”搭建一个最佳的舞台!

“学中习”与“习中学”的教育的原则是“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表扬不是鼓励,表扬有点表面化,鼓励是针对具体的做事方式而言,有实效;批评也等同于评价,批评容易带来负面情绪,评价对事不对人,给予积极的建议,有利于向完美发展。

最后再来强调两点:

第一点,不要“我以为是”,在孩子面前强调“我认为的就是正确的”,孩子越大越不起作用,我们需要的是“合理化建议”。其实,所谓的“认为”有三种。一种是“正确的认为”,可以转化为以后学习的认知态度、直至生活信仰;一种是“中性的认为”,这是一般的认知;第三种是“错误的认为”,以后就变成“自以为是”。就如同我们部分的家长一样,因为年龄大了,就认为自己的正确的,其实是“自以为是”;如果一个家长是“自以为是”的,那么他的家庭教育文化也一定是“我以为是”的,这就不好了。我自认为,我不是“自以为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在思考,在归纳,在提炼。

第二点,要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让她真正产生渴求知识的欲望。如果家长和孩子认为“学习是快乐的”→坚守“正确的认知态度”→就会“不断努力学习”;反之,如果家长和孩子认为“学习是痛苦”→固守“错误的认知态度”→就会“不断逃避学习”。家长的情况不说了。家长还要渗透给孩子,学习很快乐的。我和女儿经常一起看,一起查不认识的字,一起上网查询不懂的问题,一起看“科学探索”,所以,我从女儿的眼睛里读到了“渴求知识”的神采和热情,这是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东西。

(写于2012年,有较大改动)

进入公众号查看三版块所有文章

坚持原创,谢谢你的关注、分享与鼓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