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3.0中最大的一次跃迁。 引子原本这周的主题,是想写写软件行业的非连续性。 在整理思路的过程中,忽然发现要想清晰理解这一点,必须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先有一个基本的认知,从而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系。 考虑到信息技术这个主题,内容实在庞大,莫说一篇文章,怕是一本书都难以尽述。 所以,在本篇中,我们只选择那些最主要的枝干,以粗线条的方式勾勒出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的非连续性。 视野的转换长久以来,人类发明的各种工具,以替代体力上的不足为先。 进入科技时代,这一点变得尤为鲜明。自瓦特发明蒸汽机始,人类将牛顿力学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汽车、火车、飞机、火箭、卫星、飞船,将人类探索的空间和速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文明快速演进的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在战争中,人类对于科技的需求,是不计成本的。这让各种军事驱动的研究工作,在战争期间得以高速发展。 战争过后,许多军事成果,最终走向了民用。 这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脱胎于二战中军事通信保密需求的密码学,最终由香农提升到信息论的高度,为后来计算机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此,人类的视野,从有形的更快、更高、更强,转向了无形的信息,人类站在了新时代的门口。 体积的跃迁1946年,人类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图灵、冯·诺伊曼等一众科技巨搫为其保驾护航。 早期的计算机,由于使用电子管,体积庞大,常常占据整间房屋,因而被称为大型机。造价更是高的惊人,动辄百万美元以上。使用方式,也非常人可以理解,通过在卡纸上打下孔洞,来传输指令和数据给计算机,并以同样的方式接收和存储计算结果。 1951年,IBM推出UNIVAC一代,将占地面积减少到ENIAC的三分之一。在计算数据之余,还可以处理文字,并通过电打字机输出,用户友好度提升了许多。尽管售价大幅下降(10 万美元),仍然只有大型科研机构和高校才会购买。 1960年,来自林肯实验室的前员工,创立了DEC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小型机PDP-1。伴随着体积大幅缩小的同时,售价更加亲民(1 万美元),使得大公司或者大公司内部的部门有实力承担,从此计算机从科研机构走向商用市场。 除了文字处理之外,首个电脑游戏Spacewar也在PDP-1上诞生,成为了整个70年代最流行的电子游戏之一。从此,DEC成为小型机的霸主,产品也从第一代的PDP-1一直做到第八代的PDP-8。 伴随着小型机的流行,集成电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1年,英特尔率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4004,将相当于占据了一整个房间的ENIAC的计算能力集成到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中,而且售价也只要60美元(约合今天的三百美元)。这为计算机的微型化打下了基础。 1976年,我们熟悉的苹果电脑Apple I出场了,这台由乔布斯的搭档沃兹尼亚克在车库手工组装的电脑,售价只要666.66美元(约合今天的三千美元)。 进入80年代,个人计算机,在IBM、微软、英特尔、苹果、惠普和戴尔等公司的大力推动下,走入了千家万户,价格也下降到数百美元的量级。 可以说,个人计算机的诞生,是整个信息产业的成人礼。 在各种机械扩展体力之后,人类智力的方方面面,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在这之后,我们看到随着集成电路先进制程的工作尺度越来越小,个人计算机进一步缩小体积,从桌上(Desktop),走到膝上(Laptop),再来到手上(手机)。 连接的跳变1957年,苏联完成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的发射。时值美苏争霸的时代,不甘落后的美国随后拿出了自己的对策,由国防部组建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开始由政府主导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 十多年之后,连接美国西南部四所大学的校际互联网ARPA Net在1969年正式联通,这一事件造就了互联网的诞生。 1978年,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提出了UUCP协议,在此基础上,新闻组这一最早的互联网应用于次年诞生。 1981年,电子邮件服务在连接世界各地教育组织的BITNET首先启用。 1983年,美国国防部将ARPA Net切分为军用网络和民用网络两部分。军民分家之后,互联网迎来了蓬勃的发展。这其中,由美国国度科学基金会主导的NSF Net,最终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 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并逐渐扩展成为今天的互联网。 2000年前后,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互联网化的大变革。资本市场也与此呼应,以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为主力,掀起了著名的互联网泡沫(Internet Bubble)。当时,所创下的指数高点,在15年后才再次突破。 2007年,人类移动通信进入了3G时代。与以往不同,3G使得移动终端第一次可以获得足够的带宽,能够进行大量数据的无线传输,这为通话、短信这些基本通讯功能之外的移动应用打开了大门。 这一年,重回苹果的乔布斯推出了第一代iPhone,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此后,乔爷一发不可收拾,至iPhone 4,彻底奠定了智能手机的王者地位。 与iPhone 4相匹配的4G移动通信,进一步提升了移动端的网络带宽。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走入手机,更多的移动应用成为可能。 从此,人类彻底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只是各个计算机中孤立的存在,而成为可在不同计算机之间流通的信息流。 整个互联网时代,成就了一批新兴的科技巨头,迅速成为各个领域的王者。 首先是,伴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接入网络,如何在它们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成为了关键,这项需求最终成就了主打网络协议与设备的公司(思科、华为等)。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信息数字化并接入互联网,如何高效的找到它们成为了新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先后诞生了以信息分类为代表的门户网站(雅虎、新浪、搜狐、网易等)和以信息搜索为手段的搜索网站(谷歌、百度等)。 互联网的连接,也让人类的社交,第一次可以脱离物理的见面,而走入虚拟世界。相识甚至陌不相识的人群,可以通过互联网聊天交流,这成就了一批主打互联网社交的公司(腾讯、脸书等)。 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产品销售,也逐步走向线上,催生了一批电商巨头(亚马逊、阿里等),以及线上线下服务巨头(美团、优步、滴滴等)。 人类的娱乐方式,也日益的在线化,包括长视频(网飞等)、短视频(抖音等)、图文(今日头条等)、音频(腾讯音乐)和游戏(腾讯、网易等)。 几点规律从体积的角度来看,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各种计算设备,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从大型机需要占据整个房间,到小型机需要占据房屋的一角;从台式机占据桌面,到笔记本放在膝上,再到手机拿在手中。 从连接的角度来看,从最初的孤立设备,到通过网线连接的PC互联网,再到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移动互联网,计算设备之间越来越容易保持连接的状态,直至总是在线(Always Online)。 从算力来看,由集成电路摩尔定律所保障,单位体积的计算设备的算力每18个月翻倍,因而计算设备越来越小,但其算力越来越强。 另一方面,大量的独立计算设备,正在通过并行计算技术,组合成为拥有强大算力的计算中心。进而衍生出按照需求提供可变算力的能力,生活中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双十一、六一八为代表的电商购物节,所需要应对的短时间内算力爆发式增长。 从价格来看,同样由摩尔定律,单位算力的计算设备的价格每18个月减半,使得为获取同样算力所支付的成本,越来越低。进而,单位价格可以支撑越来越多的算力。这意味着,如果将算力视为类似水电气的公共服务,其成本将随时间而不断下降,这和传统公共服务价格长期坚挺有着显著差别。 能力越来越强,而价格越来越低。两者的有效结合,使得每一代新型计算设备在渗透率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举个例子,莫说大型机,就是小型机,基本上也没有几个人见过。说到个人电脑,很多人不但见过,恐怕工作中都还少不了打交道。而说到手机,那估计就没有谁不知道了吧,甚至说一人不止一部手机在身,也很常见了。 再举个例子,早年间大家通过拨号上网,网速慢得像蜗牛一样,用过的人大都是互联网的先行者。后来,宽带到家,在家上网的人就多了起来。再到现在,家里哪怕没有宽带,手机也可以直接上网不是。 从渗透率来看,手机 移动互联网要远远高于它们的前辈,比如PC 宽带。 这也是,为什么移动互联网,成为了所有科技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阿里,年纪轻轻的蒋同学,凭借移动淘宝一战,就可以走到候选接班人的位置。在腾讯,移动端的微信成为中兴的关键。而最早意识到并all in移动互联网的王兴,成为了新的O2O巨头。 近年来,在4G背景下成长的所谓互联网下半场的明星企业,比如字节跳动、拼多多、滴滴和美团,毫无例外的都是专注在移动端发力。 这背后的大背景,就是手机 移动互联网的二人组,成为了当今渗透率最高的计算设备场景。 毫不夸张的讲,随身携带的手机,已经进化为人类的新器官。 下一步沿着上一节的思路,我们来推一推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在体积上,有没有可能随着芯片集成度的进一步提高,计算设备小到几乎可以随心的附着在任何物体之上,并为其赋能。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在连接上,5G成为了全球科技竞争新的制高点。其三大特点:高带宽、大连接、低延时,使得终端之间的无线通讯,进化到新的阶段。 这两者的结合,就是现在广为大家看好的物联网,包括其重要子集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 有了智能的加持,几乎现在所有的物品,都可以进化出新的功能。 前景很美好,但还是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1. 终端的微型化,所缺损的算力,从哪里来? 目前来看,可以通过高速度、低延时的无线网络,在云端完成必须的计算,然后再将结果传回终端。 2. 终端自身所需要的能源供给,如何解决? 大概率还是要来自自身携带的电池,这对及时充电,以及如何解决电池老化等问题提出了要求。 3. 大量终端,如何有效管理?人与终端之间、终端与终端之间如何互动? 物联网时代,必然会对与之相匹配的操作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我觉得大概率,不会是过往PC操作系统,或者手机操作系统的简单延伸,更会类似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对于PC操作系统的颠覆,重新定义其基础的交互范式。 回看计算机或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基本的规律会在物联网时代复现。 这就是,硬件和基础设施先行,然后应用端不断迭代试错,直到走出新的巨头。 这个时代正在到来,让我们保持敏锐,并拭目以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