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教育学的眼光去看孩子,从专业角度思考和谈论孩子是危险的!顺带介绍范梅南专著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0-07-19

【题记】

在儿童之际,写下这个话题,是为了与老师家长们共勉。

【案例】哭鼻子的男孩

还是从一个孩子的案例说起吧。案例说完,再说主题。

案例中的男孩,姑且称他“小夏”。

一天,刚上班,一个男孩就边哭着边走进来,找我诉苦:“缪校长,他们都欺负我,老师也欺负我!”

我问:“你是哪个班级的?你叫什么名字?谁在欺负你?”

男孩告诉我说,他叫夏XX,是四年级的。班上的孩子都不喜欢他,都讨厌他,都不和他玩;李老师不公平,总是喜欢XXX、XXX,都说他不好!

我又问:“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你,都欺负你呢?”

小夏同学停止了哭声,似乎在静静地思考这个问题。也许,他从来没有思考过发生这样事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憋了半天,最终他只用三个字来敷衍地回答了我——“不知道”。

其实,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当他自身出现问题的时候,总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且把一切缘由都推到旁人身上去。

一切皆有因果。我还是从“人格统一性”这个角度来切入。

于是,我接着问:“你家里有几个小孩,爸爸妈妈欺负你吗?对你公平吗?”

小夏说:“妈妈对我好的;爸爸不好,有时发脾气了,就可能打我。”

我又问:“爸爸为什么要打你呢?”

小夏说:“因为我学习不好。”

“你语文、数学成绩怎么样呢?”我又问。

“语文能够及格,数学有时会不及格。”

接着,我对小夏说:“今天,你能到我办公室来告诉我这些,说明你是一个敢于表达、肯上进的好孩子。但是,真实情况是不是和你说的一样,我要了解一下。我要给你提一条建议,作为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如果总是为一点小事就哭鼻子,不像一个男子汉的样子。希望下次你来我这里说话时,要做到文明礼貌,你能做到吗?”

男孩点点头,走了。

随后,我与班主任李老师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小夏同学,智力上没有什么问题。家庭状况是,父母都是公职人员,家庭经济善也不错,只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妈妈比较溺爱孩子,爸爸平时不太管孩子,要是遇到孩子错误或成绩差了,就要发脾气。在班上,他总搞点“动静”,弄得大家都不喜欢他,避着他。所以一些选举什么的,也就没他的份了,所以他总觉得大家对他不公平,都在欺负他。

从家庭、生活、学习、交往等多个方面来考察儿童,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儿童。这是从奥地利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得到的启示。这也让我想到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挨训的孩子站不直,为什么孩子总要迟到、总要说谎偷窃、总要忘带东西?孩子的种种“问题”如果不用“人格统一性”理论去解释,你永远也弄不明白!》,这篇文章题目比较长,但反响还不错。

【话题】什么是教育学的眼光与方式

上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理解“问题儿童”的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仅仅知道了这些还不够,关键是如何来改变他

这就是本篇我要说的话题——

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和谈论孩子是危险的!建议用教育学的眼光和方式去介入。

一、什么是“教育学”的眼光

因为任何教育都具有两面性,教育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我们必须怀着爱心观察、关心、顾着他们,但这也意味着教师参与其中有着很多很高的主观性

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怀着一颗“无为而治”、“审慎宽容”的态度,全面地整体地看待孩子的局限性和可能性——这也是上面我提醒大家保持距离、有所保留的原因所在。

如果我们把两个方面结合,而且结合得非常好,我们就说你具有了“教育学的眼光和方式”了!

二、 为什么专业的角度思考和谈论孩子是危险的

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现在不少老师、不少家长在看待儿童的问题上,往往失之偏颇。要么就是比较”这个孩子比你好哪个孩子比你差;要么就是“贴标签”,孩子有一点什么事情,特别是犯了两次错误,便被冠以“问题儿童”、“小偷”、“不受人欢迎的”、“不守纪律”等等诸如此类各种标签。有些做法,看似专业,实则值得商榷。这种“专业”是要打一个引号的。

看来,对任何孩子的发展,我们都要重视,而且要重视到每个个体

但是,孩子的发展既要积极介入,同时又要有所保留——这就要求我们既要走近孩子,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对于上面那个哭鼻子的男孩子,之后老师们做了什么呢?

我与班主任李老师进行了多次交流与研讨,目的只有一个,这个孩子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一次“问题”只有放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去慢慢化解才行。

首先,是为他个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要求所有的人,对待他像对待其他人一样,不准歧视,不准躲避。同时也跟这个男孩子约定,如果有什么不好地方,要耐心倾听大家的意见,互相取得谅解。

其次,让他为班级做事,比如做个管理的小干部,让他体会到做到这些工作工作是不容易的,是需要耐心与宽容的,是需要方法与智慧的;同时,又让他为老师做事,比较收发本子,批改一些简单的学生作业,让他体会老师的辛劳,也让孩子站在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老师、看待老师。

再次,定期召开专题班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畅所欲言。专题班会上,大家必须运用下面的句式进行坦诚交流,不准生气,不准互相诋毁。如“XXX,你最近在XX方面做得不错,我觉得特别值得表扬!”“谢谢你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XX,我给你提一条意见,好吗?”“谢谢你的建议,我一定会认真反思,不断改正!”等等。

在这样的学习、生活氛围之下,小夏同学渐渐改变了不少。

我每每课堂巡视时,遇到小夏同学,也会问上一句“小夏,最近怎么样?还有没有觉得在什么地方不公平了?”“还有没有觉得有人欺负你?”“还有没有不理睬你呢?”,我听到的消息也是渐次变好,这倒是令人欣喜的。

特别是在最近的一次听课活动中,李老师课末之际,我即兴走到课堂里,想问问孩子们“你们这堂课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大胆发言,想不到的是,小夏同学,也积极举手参与讨论与交流,而且发言质量很高,得到我的大力表扬,他笑得灿烂,美美坐下——我放心了,因为终于看到了一个小学生“该有的模样”。

上面的案例让我们丝路人更加坚信,我们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方式一定要有“教育学”的意味,对孩子怀有特别的兴趣,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与关注;

二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远远地看着他,默默地爱护他,让他感受到同时又不觉关注过度,就像果农对待枝头上生长周期不同的果子,静待他们慢慢生长与成熟;

三是一定要从整体、综合上去着眼孩子的发展,要让他长出自己独有的“新枝”;又要通过确立某种标准和规范,创设某种“心心相印”的氛围,用教育者用自身的影响力和整个集体的感染力去熏陶,帮助孩子深入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推荐】你一定要去读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知道上面这些理念还够,你必须去读一本原著马克思·范梅南的教育著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边读边实践,你一定会真正悟到教育学的眼光与方式”。

下面我就摘录一下范梅南的金句奉献给大家——

  •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

  •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活动或过程,但影响有魅力,才能更加显现出教育的力量!只有每天与孩子们接触,才能获得最新的素材,以及教育的灵感

  • 作为一名父亲和一名教师,我与教育家们一直保持着个人的联系,与自己的孩子以及别人的孩子保持着不断的接触,并从中获得灵感和活力。

  • 儿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而且,来上学的儿童必定来自某个地方。老师需要了解一下孩子们带来了些什么,他们目前的理解程度、心境、情绪状况如何,他们是否已准备好了应付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

  • 良好的老师所应具备的以下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智慧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显性果断性,探求世界奥秘的激情,坚定的道德观,对世界的某种洞察力,面对危机时刻乐观向上,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

马克思·范梅南的这些教育学的格言,回答了“教育是什么”“儿童是什么”“教师应该成为使我校的老师”等原本性极强的问题,因此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更需要我们去化为行动。

不仅仅如此,范梅南总在提醒我们,作为教育人,从教育学的角度上来看,最重要的问题始终是——

儿童对这一具体的情境、关系或事件的体验是怎样的?

我们不妨从以下范梅南列举的“教育事件”去看出点什么。

·桑德拉做完了作业,然后显得自豪地将作业交给老师。

· 在阅读课上比利大声地朗读课文,但有几处单词发音错了。

· 斯蒂芬尼建议老师体育课在室外上,不要在体育馆里上。

· 迈科问奶奶:“您能和我一块来下棋吗?”

· 老师介绍完一个新概念并布置了作业之后,又注意到吉米不知道怎样做。

· 安东二年级第一天放学回家之后向父母亲宣布说他“恨”他的老师。

· 简妮对爸爸说:“我不想因为要求您这样……来伤害您的感情,可是,从现在起,您和妈妈在进我的卧室之前能不能先敲一下门?”

· 爱弥没有理解老师正在给学生传授的新知识。

· 苏抱怨杰克弄断了她的铅笔。

· 罗比拒绝参加科学实验课,因为他觉得杀害活的生物,还进行解剖,很令人恶心。

· 所有的孩子都在专心听课,惟有大卫似乎不能集中注意力。

·父母亲很担忧,因为已经是深夜了,而威利还在抱怨不能入睡。

·老师发现肯尼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这个问题上又没有说真话。

·老师吸引了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可就是彭似乎没有兴趣。

·这个老师通常对他班上孩子的行为感到很高兴,可是杰瑞又和另外一个孩子打架了。

·凯姆8岁了,可她又尿了床。

· 艾琳学了10年音乐,可她突然说不再想上音乐课或练习小提琴了。

· 陈在学校里写的诗很有感染力,老师被深深地感动了。

· 玛丽泪流满面,向班主任老师诉说她觉得班上没有一个人喜欢她。

·妈妈发现她7岁的儿子约翰从她的钱包里拿了钱。

·老师注意到当其他孩子取笑凯斯、把他撇在一旁、不让他和他们玩时,阿兰就会像好朋友一样和他在一起。

·苏克问妈妈他是否可以去看电影。尽管这部电影已定为儿童不宜,他的朋友有许多已经看过了。

· 到了春天,二年级的绝大多数孩子在阅读方面都获得了一些进步,可就是克里斯似乎毫无长进。

·玛修是九年级的学生;班主任老师很担心,她的同事们已经写了报告要交玛修除名,因为他不服管束,也不愿意下功夫学习。

对于上述这些我们日常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让我们暂时不要陷入对作为指向孩子生活的教育学进行抽象的思考,而是从这些简要地描绘的情境中,去体会一下教育事件背后潜在的东西,从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去倾情理解所有的可能性,感同身受之后,你再去行动或不行动。

至此,我已经说得够多了。

最后,我想用一张图来表达我们对“教育学眼光的理解、态度、思考与行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