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大禹治水时,朝东夕西,餐无定时,总将麦饭随身携带,经常会将吃剩的余遗粮忘在所到之处或江河之中,于是在他所到之处,都会生长着一种奇异药草。人们为怀念大禹的功绩,把这种草药取名为“禹余粮”,即今之土茯苓。故如今还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论中药的名气,土茯苓远不及茯苓,但是近年来,由于土茯苓的药用价值慢慢被挖掘,能治不少疑难杂症,更因其清热利湿、解毒的功效,被广泛用于煲汤,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土茯苓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别名冷饭团、仙遗粮、禹余粮、红土苓等,主产于长江流域南部各省。品种有赤白两种,以白者入药为佳。中医认为,土茯苓味甘、淡,入肝、胃经,可清湿热,健脾胃,解梅毒,通利关节。可用于治疗梅毒,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以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

明代以前,土茯苓名气不彰,多认为它是充饥的食物,也有人以敷疮疗毒而取效。《本草纲目》有记载,当时治疗梅毒常用轻粉(汞粉),但轻粉有毒,用之过量过久,都易出现汞中毒。这时有人试用了土茯苓治疗此疾病,结果竟然一炮打响,为当时倍受汞毒煎熬的梅毒患者带来了福音,令土茯苓声名大噪。至今,它仍是中医治疗性病的首选之药,其独特疗效,经久不衰。
土茯苓性味平和,沿海地区常用于药膳食疗。现介绍几种食疗如下:

原料:土茯苓100g,薏苡仁50g,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将土茯苓末用清水泡软待用,薏苡仁洗净,入锅加清水炖至烂时,放白糖、水泡土茯苓粉末煮成羹,起锅即可。
主要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利尿

原料:猪脊骨500g,土茯苓50g,黄芪30g,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将三物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大火煮沸后再小火煮1~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主要功效: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原料:土茯苓50g,乌龟一只
制作方法:将乌龟宰杀后用开水略烫,去掉油脂,再加入土茯苓一起炖烂即可。
主要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对湿疹引起的瘙痒、水疱及湿烂均有效。
3、有报道称土茯苓也可引起药源性肝损害,是药三分毒,故而不宜过量或长期频繁服用。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15:182、蒲昭和. 土茯苓:颇具传奇色彩的治病良药[J].名家谈药,90-913、文周玲. 土茯苓的药用与食疗[J]. 药膳食疗,2005年第5期:40-41